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術動態 / 「凝視那山的居民」劉育仁創作個展
收藏本頁
分享 | 瀏覽數: 1653

「凝視那山的居民」劉育仁創作個展

暌違多年的個展,畫家完整呈現「風景裡的靈光」、「凝視那山的居民」和「新生」三個系列作品。

主辦人/單位: A+ Creations移動畫廊@台北麗晶精品
活動類別: 展覽

首次展演日期: 2020-07-03    結束展演日期: 2020-09-30
詳細時間說明:
7/3(五)13:00~9/30(三)21:00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39巷3號 麗晶精品B2藝廊(中山北路入口)

關於展演:

睽違年半,移動畫廊再次移回麗晶精品中山藝廊,並將陸續在這後疫情時代舉辦幾檔撫慰人心的展覽。要說一個世代的共同記憶,在過去絕對沒有超越此次全球化疫情的全面性,而且是全人類站在同一個陣線對抗同一個敵人! 我們不會忘記2020! 這也讓人類更正視、敬畏和珍惜曾經豐潤和淨化我們的大自然。

藝術家劉育仁創作以來,一直以單眼相機光圈放大的視角為微不足賞的花草畫肖像,是一種關注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機生命才會有的憐憫視角,帶我們看見了這些植物細微的原生容貌,也以此奠定了劉育仁的個人風格和對繪畫性技巧的影像性實驗。此次個展,畫家完整呈現三個時期的系列作品,除了早期「風景裡的靈光」系列外,主要聚焦在近2年的「凝視那山的居民」和「新生」二系列。相較於早期偏主觀者微視物件的表現,畫家近兩年的創作則放大了焦點,並在被凝視的對象上投入更多話語權。這些植物在畫家的筆下,都像是有思想的生命體,都在提醒我們,他們的存在對這塊土地的重要。尤其在這次疫情全球大封鎖後,人類暫時消失了,意外地卻讓整個自然界得以呼吸,這不也是對人類的一種嘲笑?

 

劉育仁創作自述--

 

「風景裡的靈光」系列

 

小時候經常跟阿嬤一起去爬土城的山,長大後舊地重遊,發現許多過往的景致依舊,尤其是山中的植物林相,即便歷經數十年,仍舊與過往有諸多相近之處。這些植物彷彿是熟悉的故人,有感於此,逐而興起描繪山中植物的念頭。在「風景裡的靈光」系列中,我以家鄉土城山區的植物為描繪主題,關注於植物自身的生命價值與意涵,以繪畫的方式為山中看似平凡的植物,在畫布上留下深刻的身影與繪畫的見證。植物作為獨特的「山中居民」,在描繪他們的過程中,我感到自己彷彿是在為這些植物畫肖像,而透過創作這些「植物的肖像」,也從中表達了自身對於家鄉土地的「土地認同」。

  在繪畫的創作過程中,一筆一畫描繪與形塑出對象物的形體,需要相當長久的時間與累積,漫長的繪畫過程深具一種「儀式性」的意涵。經由這種繪畫的「儀式性」,將風景裡的植物描繪成一幅獨一無二具有「原真性」與「靈光」的「植物的肖像」,並表現出山中植物給予我的聖潔感受。「靈光」是德國思想家華特‧班雅明在〈攝影小史〉與〈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論述的重要觀念,關於「靈光」的意涵,班雅明如此描述:「為了更清楚地解釋『靈光』,必須想像自然事物的『靈光』。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遙遠之物的獨一顯現,雖遠,仍如近在眼前。靜歇在夏日午後,沿著地平線那方山的弧線,或順著投影在觀者身上的一截樹枝,——這就是在呼吸那遠山、那樹枝的 『靈光』。」

  此一系列作品亦呈現出一種台灣山區平凡樸實又深刻的「土地意象」。生長在土城山區的植物,其實也是台灣各地山區或鄉下常見的,因此也能喚起同樣生長在台灣的其他民眾,一種對於土地的回想,並能串聯起我們對於土地的共同經驗。那些曾經居住過或看過的,在山上或鄉下曾經見得的,這些熟悉的、平凡的植物,共同建構了一種台灣的「土地意象」在其中。

 

「凝視那山的居民」系列

 

  在創作「凝視那山的居民」系列作品時,我將描繪的重點放在山區的樹木上,並著重於表現樹木豐富的紋理變化,以及樹木或筆直或蜿蜒生長的有機線條。每顆樹木豐富的樹皮紋理都獨具魅力,他們像是住在山中的長者,樹皮的紋理有著豐富的表情,無論是斑駁、龜裂或者粗曠、滄桑,都各具特色。而樹木生長的方式與自然曲線,亦蘊含了有機的美感在其中。我以替樹木畫肖像的精神為出發,透過這一幅幅「樹木的肖像」,我想表現出這些「山中長者」豐富的生命面貌與自然有機的獨特美感。此一系列中,畫面大多採用單色調為背景,如此的色彩規劃與構圖安排,也在視覺上加強了樹木作為主題的視覺效果,大量的灰色調亦使得畫面顯得靜謐而沉穩。透過描繪樹木豐富的紋理變化,表現出每棵樹木所各自擁有的歲月痕跡,以及其在大自然中所經所歷的生命歷程與堅強韌性。

 

「新生」系列

 

  「新生」是一個以老樹上長出的新葉,或以荒地及山路旁新長出的渺小植物為主題,所創作的系列作品。藉由描繪這些枝幹上長出的新葉子或地上長出的新生植株,表現出這些渺小身影中堅定的生命力。就繪畫的形式而言,畫中描繪有許多影像的特質:像是存於影像中的圓形光點,以及因焦距而產生的模糊,或者因失焦而模糊變形的有如抽象繪畫般難以辨識的物體外形。這些原先存於鏡頭下的景致,被我有意地選作為畫面表現的部分。在資訊取得快速、數位便捷可大量生產、複製與流通的今日,透過鏡頭的「物眼」所見的景觀,成了當代生活中人們觀看世界的一種普遍方式與管道。藉由影像提供的資訊來進行繪畫創作,也成了今日許多具象繪畫創作時常見的方式,而我刻意地保留與描繪這些存在於影像中的特質,並在描繪的同時將其轉化為繪畫的內容:塗色過程中反覆塗抹形成的細小筆觸、透明與半透明色彩層層交疊,所形成的細微色調變化;使其產生一種「繪畫性」。而藉由這種刻意選擇帶有影像特徵的內容來描繪的手法,亦表現出一種當代生活中物眼觀看下的景觀,使得繪畫中的內容也描繪了影像中的部分特質,呈現出一種物眼所見的「時代風景」。在創作的過程中,除了色彩、構圖與造形上經過設計與重新構思外,經由漫長描繪過程產生的具有「原真性」的獨一畫作,也有別於可大量複製、生產的數位影像,具有「原真性」的繪畫顯得深刻而獨一無二。也透過漫長繪畫過程的「儀式性」,表現出這些新葉與新生植物微小卻堅定的存在與生命力。   

活動聯絡電話: 0989516685    活動聯絡人: 吳碧燕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
展演資訊搜尋

AR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