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再生運動-數位時代的科技反思》
分享 | 瀏覽數: 1638

《再生運動-數位時代的科技反思》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6年05月17日 14時28分

評論的展演: 再生運動-數位時代的科技反思

  小時候在日製家電上常看到"再生"的漢字,我們都知道那代表著播放的意思,如今在國美館看到以"再生"為題的科技藝術展覽,或許也有著播放的意味,開始播放以藝術對科技與消費的反思,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反思不只是藝術家單向的,在這次的展覽中也同時舉辦工作坊等活動,與觀眾有更多的連結。

  3月19日至5月22日,國美館舉辦《再生運動-數位時代的科技反思》,由范馨予擔任策展人,邀請國內外十六組藝術家參與展出,展覽分為兩大主題,「回收與改造—循環能動的力量」與「混種與共生—跨域視野下的生態想像」

  走進展場看到的即是由科技廢棄物組成的作品<再作用媒體>,這也揭示了本展的核心概念,科技時代對日常生活便利性的確有許多幫助,然而加上消費主義,科技產品大量的消耗,在人們習以為常的怵目驚心下,藝術家開始有不同的反思眼光,但是在過去,許多這樣的反思只是將科技廢棄物當作藝術語彙,再度利用作為雕塑等,廢棄物只是一個比喻,「廢棄」本身其實較沒有被貼近討論。

  本展中由比利時SEAD(太空生態藝術與設計)團隊所發起的〈Biomodd[TAI8]〉集體在地創作計畫,串聯臺灣多個自造者社群,約百餘人在為期約三周的創作期間進駐國美館,利用廢材製造出電腦與魚菜共生系統的生態循環裝置;裝置中的電腦遊戲因觀眾啟動機器運轉,製造出來的廢熱氣加速了周遭植物與水族生態的成長,而綠藻被用來冷卻硬體設備以維持機器的穩定運作;雖然在展場筆者觀展時,作品可能正在維修中,但是以工作坊模式進行,更重要的是散布這些概念,共同製作的實驗性作品在維修上有著較高的需求,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上述作品過於複雜,或許可以王連晟的<再生運動>作為觀察,與本展同名的該作是以三百多個二手光碟機並置,以網路訊息控制吞吐動作,宛如雕塑獨立於空間中,除了宛如動態雕塑的動態美感外,利用光碟機吞吐的動作,回應觀眾放置光碟讀取資料的經驗,但是不可碰觸且沒有資訊來源的光碟機,最後只剩下藝術領域裡的被觀看的功能;相對於此,<高端螢幕>則是藝術家在路上尋找廢棄螢幕,然後連結資訊在螢幕被廢棄的街上現場放映。

  整體而言,《再生運動》至少擺脫過去只是將廢棄物放到藝術場域以美感再現的作法,讓廢棄物本身各自的意義依然被保留,而非只是廢棄物,此外,從相關的工作坊等做法來看,國美館與策展人在此次的展覽中,對與觀眾的連結有一定的企圖心,以實驗性較高的科技藝術來看,是相當值得鼓勵的。

相關評論

物的奇妙生活(之三):與人類中心主義對話的再生運動 --- 林志明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