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林志明 / 物的奇妙生活(之三):與人類中心主義對話的再生運動
分享 | 瀏覽數: 3134

物的奇妙生活(之三):與人類中心主義對話的再生運動

林志明 | 發表時間:2016/06/30 07:44 | 最後修訂時間:2016/06/30 15:01

評論的展演: 再生運動-數位時代的科技反思


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由主題來看再生運動這個展覽談的是物的失去功能、棄置與再利用。這是個重要但有點平凡的主題。它原本非常日常生活,而且有不少作品看來也是由日常事物下手:比如德國藝術家巴爾托(Aram Bartholl)收集各型號遭棄置電腦螢幕,稍加整修之後,又使得它們可以再受使用。他將這些修復的螢幕佈置於城市角落,可說是狄•塞度(Michel de Certeau)日常生活實踐戰術運用的電子產品版本。在戰術和戰略和對比中,戰略層面在此應是由電子製造業的跨國公司所佔據,它們為了追求利潤的極大化,設定軟硬體更新的強制循環(cycle) – 它有個較美化的名稱是計畫性陳舊(planned obsolescence),因而使得許多仍可使用的電腦器材落入廢棄物的人造地獄。再生運動背後的社會機制乃是再循環(recyclage),而往復循環作為其思想邏輯的基本原則正好和資本盲目的利潤極大化形成對抗。 

在展覽之中也不乏具有強大視覺景觀性質的作品,比如台灣團隊朗機工所作「日光域」一作。這是收集許多廢棄或陳舊的燈罩,改裝LED燈泡再集合組裝的巨大人造太陽。要好好了解這件作品,建議觀眾走到後方,便可看到每一個燈泡是如何單一地以電線和控制主機連絡,而由電腦以程式來控制其明滅節奏。這種改造超越了一般意義下的再生,而是一種略過原先照明功能設定,以成為演出器具(instrument,如同樂器一般)的零件為新的存在目的。這樣的一種功能-語意的轉向,也出現在由四位藝術家共同合作的「再作用媒體」(ReFunct Media)這件佈置於長條狀基座的作品中。他們收集遭廢棄的球型電視螢幕、錄影機、唱盤、電腦遊戲機等具有現代性懷舊意味的各種產品,將之重新組合串接。如此形成的新電器,成就了一個新形態音訊和影像產生工具,也超出了原有刻板印象的預期。

 豪華朗機工,〈日光域‧國立臺灣美術館〉,2016,募燈行為、燈光控制裝置,尺寸依展出場地而異。藝術家自藏。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每一個地區的生活方式及工業模式也產生了相對應的物質再生藝術。比如印尼團隊XXLab全由女性組成,她們觀察到印尼的日常生活中有大量大豆製品殘餘,污染了河流及水質,但將這些豆製品殘餘回收則可再製成為可食纖維、燃料及鞣皮。整個工作程序的技術門檻低而且手作性質高,甚至可以是一種家庭DIY的運動。

如果說再生運動仍有一個相當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背景,因為它仿佛要無限役使物的世界,使它們無法退休及回歸虛無。展覽中仍有一些作品或計畫突破了這項侷限,走向一個更扁平的本體論。

比如英國雙人團隊「未知領域部門」(Unknown Fields Division)進行一次罕見的旅行,其終點是中國內蒙古的稀土礦區。在旅程中,他們逆向追踪了電子產品的供應鏈,探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電子智慧產品所需消粍的各種能源、物質及人力,其終點則是在中國內陸因開採稀土而受劇毒污染的內陸湖泊中攜回土壤,再製為三個陶器,其尺寸分別為製造智慧手機、筆電及智慧型汽車電瓶所會產生的廢土。當這三件美而稀有的藝術品在美術館中展示時,美、智慧生活與其代價充份結合,彷彿當代文明的一組荒謬証詞。

另一件更明白給予此一人類中心主義重擊的作品則是原籍土耳其的美國藝術家尤妲絲(Pinar Yoldas)的作品。她回到地球生命的原點,並且追隨環保人士的觀察:當年的原始湯已經成為塑膠湯。於是她設想在這一群充滿塑膠廢料的原始汙泥中,會出現什麼樣的物種呢?展覽中的各種浮游生物、魚類和鳥類,皆將塑膠廢料或其鮮豔但人工的色料融入其演化之中。尤妲絲的展間充滿了詭異的光線、色彩和造形,提出人類世(Anthropocene)有可能如何產生出去人類中心的奇異演化旅程。

 

碧娜‧尤妲絲   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相關評論

《再生運動-數位時代的科技反思》 --- 陳韋鑑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