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河床劇團千圈的夢 50人座演出到雲門
分享 | 瀏覽數: 1879

河床劇團千圈的夢 50人座演出到雲門

Author: [2016 特約評論人] 羅苑韶, 2016年12月21日 13時55分

評論的展演: 河床劇團《千圈の旅》


圖版提供|河床劇團

河床劇團2014年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委託製作節目《千圈の 旅》搬演淡水雲門劇場,這是舞台技術條件要求高的一齣戲,從觀眾進劇場前,屈身蜿蜒通過過道開始,就是演出的一部分。原來劇場是一個一個盒子,觀眾席是和舞台對應的盒子之一,眼前鏡框式舞台實際上只是其中一個盒子,第一場戲結束後,整面舞台向左挪移,變換出另一個盒子,接演第二場戲,第二個盒子甚至是整個包覆。第三戲是移開前兩個盒子後的空曠場地;第四場戲,忽地在前台位置冒出一個扁盒子,根本刻意讓演員無法在裡頭直立。第五場戲在移走前一個盒子後,露出後景為鏡子的階梯。

不做任何準備的觀眾,一開始或許會想在眼前展開的彎曲人體,及不同身體似碰不碰的接觸中,尋找連貫寓意。演員直盯住你,在她們飄忽、憂傷、澄淨的眼睛裡,彷彿帶著你走進她們的雙眼裡,感受到在劇場中前所未有的親密感。

所有演員是女性,她們回顧、試探、追尋、沈湎、呈現自我、感傷,彷彿上演了人生不同階段各種心境。被包在劇場的觀眾倍感親密,透過演員的肢體和神情,在劇場顏色和聲音的鋪陳下,直接感受到整體氛圍傳達的強烈情感濃度。台上人與人之間貌似疏離,卻能讓人感受到密集強烈感受,或許是台上演出映照出我們的潛意識?

喜歡事先瞭解這齣戲原委脈絡的人,可讀劇團節目介紹:「你將跨越意識與無意識、本質與形式、『你』與我。本劇以表演形式探索草間彌生的一生,跟隨她的成長軌跡:壓抑的童年、嬉皮和普普藝術的60年代紐約、在東京長期居住的精神療養院……一場詩意的跨越帶我們縱身躍入人類心靈底層不可思議的幽微秘境。」

看河床的戲,你很快忘記要去尋找故事線。《千圈の 旅》給你一個接一個的不同感官體驗,寧靜的外貌隱約透露即將發生的不確定,一種浮動的不安讓人期待。所有演員情緒拿捏在一定範圍內的冷冽,也因為這樣,最後一景,當演員陳俋君一面吞藥,臉上無甚表情,一面怔怔地流下斗大淚珠時,令人有幻覺泯滅的激動,草間彌生形象的演員出現在舞台後方鏡中,蒼涼感是熱的。

這個總體劇場經驗以夢境的方式結束,演員不謝幕,讓她們保留戲中角色的形象,我們只有在戲中/彷彿夢中相會的感覺。

《千圈の 旅》由於每場戲僅允許50名觀眾進場觀賞,2014年首度上演大約500多名幸運兒得以入場體驗後,這齣戲成為河床劇團令人懸念的戲碼之一。淡水雲門劇場以跨兩個週末的方式,邀演《千圈の旅》,再度打開這個神秘盒子。雲門劇場朝規劃節目演出發展,和市區一般演出場地僅個位數字場次不同,讓演出團體有連演多場次的經驗,作品有更多被看到的機會,雲門劇場正在建立一種新模式。

相關評論

成為草間彌生:論《千圈の旅》的多重性 --- 孫松榮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