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相恨相愛都是難題
分享 | 瀏覽數: 6147

相恨相愛都是難題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元棠, 2018年09月04日 12時43分

評論的展演: 讀演劇人經典‧在地系列《白話》

演出團體:讀演劇人

觀賞時間:2018年9月1日 14:30

觀賞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講述台灣的二二八時期向來都不容易,讀演劇人編導蔡格爾藉愛爾蘭劇作家弗雷爾(Brian Friel)經典劇作《Translations》改編的《白話》,從同一塊土地上「語言」的分歧下筆,將故事地點在基隆,主題環繞著二二八時期的基隆「308屠殺」事件,劇中六個人物各自有其代表族群,以口述與扮演回顧描寫歷史裡的紛亂,並展開族群分裂的後續,然更從歷史中的人性尋找和解可能,刻畫了動盪間,人們不同的選擇,自選擇中,看出人所抱持的,或是理想與希望,或是只求苟活而背棄信念的無力......種種,本劇的在地情節相當貼近而深入剖析,並將不常被提起的,但並不很遙遠的沈重血淚仔細講述,直面台灣歷史土堆裡的矛盾。

戲一開始即明說演員使用語言的極限,自陳故事能動人在於引起共鳴,因此選擇全劇國語呈現,此也是延續劇本《Translations》中使用英文的語言策略,然語句重複翻譯之間,聲響美感上也較為平板,或則反應了台語於目前的世代使用之稀少景況,對於「國語」這樣的語言定義多一些反思。族群的差異其一反應在語言上,語言形成的誤會與磨合象徵了族群和解的過程,本劇主以各個角色心緒相互表露,兼以故事敘述,三面式的舞台,演員下場即圍坐一旁,在旁觀者、角色之間穿梭,分別以倖存、壓迫與被壓迫三方呈現。

 劇中場景為位於基隆的奉杉學堂,是為文化傳承的場域,然而在當下時局傳承誰的文化?則是立即可見的問題,學堂繼承人余學文(黃士勛飾)為推動改革的「二二八處委會」成員,且一心恢復學堂,以台語國語都可以教的理想,期望族群融合與和平的未來,好友阿亮(劉唐成飾)則是激進的自衛隊成員,余學文女友為本省人陳美秀(鄭慕岑飾),她只願家人平安,對於學文堅持理念,無法提供她安穩生活而感到不滿無奈 ; 這三個台灣人分別有著不同的生活想法,而學堂中時常出現的「灣生」-日治時期於台灣出生的日本遺族,本名黑木春子,也是本劇敘述主角李江春(苗廣雅飾),作為倖存者描述旁觀的現場,她在日本戰敗後留存而不再言語,然再一次目睹基隆「308屠殺」則啟動了她再度說話以講述歷史的心志,抱持這絕處重生的勇氣講述,確切的史實或許隨著記憶模糊,然而在那「狗去豬來」的時代,自海上追逐至陸上的血腥氣味,屍體成堆的真切悲劇,不可抹除 ; 李江春一角作為本劇對於語言自身的隱喻,顯現歷史中無法發聲的多數大眾,雖當下無法掌握自身命運,然大難不死的奮力存留下來,終究得以發言。

 

圖版提供 I 讀演劇人    攝影 I 彭靖文

余學文的弟弟余仲文 (呂名堯飾)自上海返家,帶著「余耀華」這個為求在中國發展順利的名字回台成為「半山仔」,與來自中國湖南的國軍中尉單永齡(楊棟清飾)這個「阿山仔」一同帶來學堂巨大轉折,但兩人都不過為時代中任人擺佈的棋子,劇中余仲文教軍官單永齡台語髒話的片段,表現兩人從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相對,在此時緊張感逐漸紓解,甚至產生了友情,本省外省相對族群間,恨無法完全,情感參雜有如拔不去的螫刺,全劇稍有浪漫的片段,即為軍官單永齡與陳美秀在大武崙海邊談戀愛一幕,可見回到最基本的人性中,語言隔閡是可以被愛情超越的,無法溝通並非距離,族群之間仍有著「烏托邦」的理想,然此剛萌芽的愛情,在有如牙牙學語的情話背後也有著求生的動機,似乎純度也非百分之百。

圖版提供|讀演劇人   攝影|彭靖文

 最後單永齡為了台灣人向當時負責屠殺的行政長官陳儀求情,因而慘遭不測 ; 事實上,在那樣的時局氛圍中,不論何人的基本生存都危墜,微小的愛苗盼望在屠殺中抹除,更別談文化是否得以傳承,學堂也如浪潮中被捲起的沙堡終究坍塌消滅,族群間毫無差別,在這樣的時代中,如何相恨相愛都是難題。

 本劇成功的表現人不該被標籤,族群之中的人仍為鮮活豐富的個體,群體的表象並非完全代表個人的選擇。自演員到整體設計均呈現節制與理性,可見其對於歷史能否被清楚描述的重視,角色分別有著族群背景與象徵,其嚴謹思考與製作讓本劇觀點清晰,精簡的場面調度得以讓觀眾擁有省思的空間,投入角色的掙扎,同理他們的選擇,本劇誠心講述了台灣在地故事,提出複雜難解的歷史切面,歷史得以回顧,誤解則有機會解開,藉此隱隱傳達對於不同語言、文化與族群的共生、尊重的和諧期盼。

圖版提供|讀演劇人   攝影|彭靖文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