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冷質感與平滑想像「聯覺共振」
分享 | 瀏覽數: 1334

冷質感與平滑想像「聯覺共振」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元棠, 2018年09月26日 16時31分

評論的展演: 聯覺共振

本展專注於Audio—Visual 概念之音像作品,題材或抽取自藝術家的回憶、現實與私人情感,或反思當代對於數位訊息的慾望,也透過投影之數位影像,讓觀者產生與現實截然不同的空間感,種種提煉在純淨的電子訊號與聲響中,以轉換感官感受為塑造作品方法,使其嶄新而超然,聲音與影像的互涉與連動激起感官交叉作用,即為策展論述上,提及「展題來自神經學上的連帶色覺(Chromesthesia),是感官上的聯合體驗,伴隨著聲音而產生的顏色感受。」且引用了德國作曲家華格納「總體藝術」的概念,欲指向整體經驗感受,然數位演算的內裡,那無盡而無實體的存在,讓意涵更加飄散,聲響的分解裂開,與畫面動態相互連動之間,儼然為現實之上的超然預示。

 

透過數位藝術產生的聯覺,則是需面對的進程,對於觀者來說,單從音像作品所產生的氛圍,進而理解使用軟體與演算......等技術所帶來的內涵則是兩個層次,前一層次為第一印象的感官連結所產生的感受,後一層次需時間細究。藝術家各人有其完整聯覺再現,作品開放給觀者參與的空間較少,觀者或在影像包圍中(如〈虛實等分#1〉、〈傾斜〉等作品)感受有如異空間的速度與動態,或在黑暗中(如〈數位皮層〉)投入畫面中點線面形成的動態、類文字或編碼......等等,整體在科技包覆住而顯得簡約而冷冽之質感中,此共振或為迴盪在展場的,各個作品之聲響呼應之間。

 

何謙信的作品〈香港作為代碼:風調雨順〉取材自老歌,畫面閃動與文字刻意的停滯,讓文字表面意義退居畫面後,情感也層層包覆在重重文字間,四個螢幕各為一句歌詞:「初上夜未央」、「我不得不存在」、「不會再像從前」、「困惱像風鈴」,這些詞句在閃爍的螢幕中細小重複排列,反覆碎裂的旋律,像是肯定與否定回憶的情緒交錯。

聯覺共振1

 

張欣嘉作品〈數位皮層〉自感官肉體轉譯成平面的訊號畫面般,強而有力,強調節奏性營造。其裝置、影像與聲響節奏中,像是數位記憶的預言,有如記憶數位化之後的動態,攝錄機裝置已有自成生命的想像中,碎裂節奏與點線面的振動,則更為熱切。

 

來自日本的藝術家:比嘉了+國本怜,其作品〈虛實等分#1〉,三面牆上以影像與牆上的長方體之實體,由影像動態中,如水墨渲染一般的空氣感,三面環繞著觀者,畫面中的山水、綠草等聯想,也讓虛實辯證產生氤氳的詩意,本作品與〈傾斜〉並置,兩個作品各有不同的速度變化,一緩一快,對比之間,頗有東方哲思 ;同為日本的藝術家組合Kezzardrix+Yaporigami之作品〈傾斜〉以格式塔崩壞形成畫面,然畫面上眾多人形行走間,觀者在三面平滑的投影畫面中產生地心重力離異之感。

聯覺共振2 

聯覺共振3

台灣藝術家王新仁的作品〈昨日的路徑〉以家鄉的地景為內涵,並轉化為音景描繪,而藝術團體NAXS Corp.之作品〈XR-XATA躰-01〉延續其沈浸式劇場方式,黑暗展間中,紅色光束自上射入黑床內,觀者需躺在黑床之內,並帶上VR裝置體驗其與現實無涉的另一空間,此作則是需觀眾主動參與方能完成的「聯覺」。

 聯覺共振4

本展之中,透過音景,經由「時間」因素形成流動的聯想,觀者思緒疏離或沉浸,則在平面空間或包覆性的裝置空間變化之中,在數位藝術方舟長形展場之中的「空白」場域之諸作品聲響互滲,則讓聯展作品殊相轉換成整體。

聯覺共振5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