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我看陶亞倫--無處不在的幽靈個展
分享 | 瀏覽數: 401

我看陶亞倫--無處不在的幽靈個展

Author: 廖于萱, 2021年01月08日 14時52分

評論的展演: 無處不在的幽靈—陶亞倫個展

是真?是假?還是現實?那些獨立存在於思維之外的東西,就算停止相信,它依然存在著。陶亞倫的作品從實體轉換到AR再轉為一系列的VR旅程,讓觀眾重新去探討、審視到底什麼是現實。

藝術瓦解了人類所創造的符號和現象,而VR是很多當代藝術的呈現方法,VR提供使用者關於視覺等感官的類比,讓使用者彷彿身歷其境,可以即時、沒有限制地觀察三維空間內的事物。臨場感和沈浸感將我們的腦袋抽離當下的環境,肉體、機器和程式創造新的知覺系統,使我們只能用意識去接收,無法操控任何環繞在身邊的影像,比起傳統畫作,這種強迫式的創作模式更真實地帶領觀眾進入另一個世界,使觀賞者彷彿伸手就能觸摸到創作者創造出的一切。

「無處不在的幽靈」這個展覽不只是單純的虛擬實境,更多的是想呈現無所不在的「幽靈」場域。死亡代表著存在形式的昇華與延續,但卻越來越神秘且無規則。不同意識形態形塑的烏托邦,滲入我們的淺意識裡,擴展出多維度的微觀空間。

在此展的所有作品中,《留白》、《徘徊的幽靈No.1》、《徘徊的幽靈No.10》三件作品最令我印象深刻。先提《留白》:一個空無、一望無際的空間,小孩進入後會非常快樂,成人反而會感到焦慮的作品。失去地平線、天際線、垂直線三度空間的基準線,整個空間產生了無限延伸的錯覺。純白映入眼簾,五感被重新定義,塗掉了慣性軸線,回家的路徑因為變遷而感到不適,恐懼及期待值因此延伸。所謂的社會價值或者生活經驗在這個空間裡完全瓦解掉,回歸無階級的狀態,是迷失,是放空,是重建,還是留白?慢慢用直覺的身體經驗去跟這個空間作接觸,我要繼續在這留白的空間裡肆無忌憚地放入自己的東西,還是站在遠方任憑幻想無限放大? 接著,一進入《徘徊的幽靈No.1》,有別於一般的創作,這件作品並沒有毛骨悚然的音效,卻讓我感到極大的畏懼。水平移動進一個束立多個守衛燈塔的灰暗監獄廣場,將近十道光束來回照射,緩慢被帶到整個廣場的中央,有一種被監控、甚至被公然審判的感覺,我只想訊速地抽離那個情緒,卻由虛擬世界所操控。作者藉由這個場景想反映當今媒體時代,巨大的網絡,取代實體的高聳圍牆和看守塔,「自由」少了遮蔽的空間,全部被都一覽無遺,不再擁有隱私。最後一件讓我難以忘懷的作品為《徘徊的幽靈No.10》:穿越這片荒蕪的遊樂場,沒有啟動、沒有歡笑,仰望一座高聳天際旋轉不止的空中飛椅,陽光不斷被空中飛椅擋住形成陰影,忽明忽暗。它展現十八世紀社會發展鼎盛的工業革命時期,但已是過氣的烏托邦,那些殖民者在台灣留下的許多工業遺構,無人乘坐的鞦韆,是歡樂的明日世界,抑或是城市的精神廢墟的思想碎片,遊樂園在資本主義與消費欲望驅使下,創造出的美好擬像。

即便在這個多維度的微觀空間,我們看到的不過是浩瀚時空裡的滄海一粟,陶亞倫期許我們能連結自身經驗勝過強迫大家去揣摩他的思維來觀展,從個人內在到社會系統,我們造夢,透過作品呈現,試圖打破一切框架、分解核心,還原所謂的「真」。

「潛在的來臨,懸置了一切的在場。」這是展場白牆上的一句話。走上行進中的機台、讓人無處可去,伴隨影片運鏡強化VR的沈浸感,人生如夢,VR也為我們做了另一個夢,虛虛實實,相信自己置身於幻象後,再被告知全部都不是真的。

這個展覽讓我更加認識了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和MR(混合實境)三種新興科技。AR(擴增實境)是一種實時計算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並加上相應圖像的技術,透過AR glasses或手機,將一些數位資訊顯示在這些裝置上,並透過視覺產生數位資訊與實境結合,例如近年來著名的手機遊戲《Pokemon Go》; VR(虛擬實境)是透過頭盔完全遮住視野,經由全虛擬畫面呈現出完全的虛擬世界,這次展覽主要便是運用這項技術協助創作 ; MR(混合實境)則是將虛擬資訊與現實環境的匹配與整合,並經過虛擬資訊與真實環境精準定位後所產生的虛實互動與匹配應用,技術飛快發展,被運用在機器人、醫療產業、藝術等等中。

視覺,是最容易吸引觀眾注意力的感官,因此成為藝術家創作作品的重點,我逛完陶亞倫的展覽後,心裡五味雜陳的餘韻停留了很久很久。隔空取物、自言自語……,這些在過去被視為異常舉止的根據,如今變為我們的科技日常,用AirPods通話、玩AR、VR,上網等等。我每天拿起手機超過一百次、花費近四個半小時,再加上筆電和電視,我和3C產品共處有十個小時之久。

淺移默化下,我們離不開數位科技了。它促進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提高人們生活品質 ; 加快社會生活的節奏,改變人們的作息方式、交往方式、學習方式、消費方式、娛樂方式 ; 它提供了處理、儲存和傳遞資訊的手段,給學習、工作帶來便利,藝術也不例外。

有人說創作藝術品是當時社會型態或是自身觀察下的寫照,也是一種傳承和延續。因應時代的進步,新科技的出現與普及,藝術家利用數位科技做出新型態的作品,更真實地表達出作品的理念,也讓藝術品更靠近我們。

讓我們細細感受此時此刻看過去的藝術品,往後還會有怎麼樣的數位文化作品出現,都值得我們引頸期盼。

相關評論

照見不在場的在場,照見無所不在的幽靈 --- 賴茵琦

無處不在的幽靈—陶亞倫個展 李汶諭

美學化是一種更激進的死亡:《無處不在的幽靈—陶亞倫個展》 --- 蔡佩桂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