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另見,城市中的藝術過渡地帶── 藝術銀行「另見:藝術家的視窗」展覽
分享 | 瀏覽數: 413

另見,城市中的藝術過渡地帶── 藝術銀行「另見:藝術家的視窗」展覽

Author: 莊棨惟, 2022年08月16日 11時55分

評論的展演: 「另見:藝術家的視窗」線上展覽X櫥窗計畫

藝術銀行這次推出的展覽「另見:藝術家的視窗」,展現了藝術機構如何在實體空間日益削減、展示效益衰弱的現實中,努力維繫藝術「在現場」的必要性。將原本只是一般商辦大樓的騎樓過道,轉化成一個能夠進行藝術沉思的空間,將騎樓原有的暗紅色大理石櫥窗,以木作結構包覆四邊、做出一個加厚寬度及邊框的櫥窗。也因此,原本只是讓路人一瞥而過的櫥窗,藉由這樣的設計創造了一條視線的跑道,觀看的視野得以拉長、延伸,觀者獲得景深,需要在一定的距離下才能欣賞內部的陳設,而這樣的距離,成為了協助視覺沉靜下來的需要。使得原本漫不經心的櫥窗觀賞,另見為風景凝視的姿態。

圖/藝術銀行提供

在櫥窗實體展出的作品,分別為蔡孟閶的〈北上〉、李吉祥的〈已不在〉和黃郁生的〈虛無存在19〉。蔡孟閶用寫實的技法,創造出凝滯的時空,運用冷靜的色調,在畫面中營造出陰鬱的光線,使得建築的立面、鐵皮、鐵捲門與窗,似乎都有了自己的表情跟情緒。藉由凝視這些與生活緊密連結的環境與物件,引發對於過去的記憶想像、召喚個人的生活經驗。

 

蔡孟閶〈北上〉,圖/藝術銀行提供

李吉祥的玻璃窗花系列,利用細緻的筆觸捕捉玻璃窗花的光影與紋理,藉此產生視覺失焦的錯覺。藝術家拿捏著影像與視覺的關係,窗前、窗後的畫面成為感知與想像的練習。〈已不在〉的畫面中,窗花後方夾著幾封若隱若現的信件令觀者想要一探究竟,而那樣想要卻不可得的,形成了潛伏於視覺經驗下的悸動。

李吉祥〈已不在〉,圖/藝術銀行提供

黃郁生則是在〈虛無存在19〉中,展現其精湛的版畫技巧,師承廖修平的他為台灣「十青版畫會」的成員之一,致力於藝術教育與推廣版印藝術。藝術家將不同物件擺放在畫面前沿,似乎要以這些物件去隱喻些什麼,又似象徵著事件剛結束或是即將發生,帶有種不確定感,而畫面中所缺失的角色,則等待著觀眾的想像代入。

 

黃郁生〈虛無存在19〉,圖/藝術銀行提供

這三件作品,都不約而同地將觀賞的經驗導向了「凝視」,也就是說,需要透過一定時間的累積後,觀者才能將內心的記憶,與現實的視覺經驗、家屋或城市的居住回憶連結在一起。當我們的凝視之眼穿過櫥窗後,還須再進入這三件作品的畫面中,最後才引導到個人的心理狀態,這樣的穿越,以策展人的話來說,「形成了時間與空間的通道」。

此外,藝術銀行塑造這個展覽的另一特色,是邀請策展人與選物設計師的合作,利用家具、皮件或是玻璃、陶瓷器皿等陳設,營造藝術與居家空間共存的想像。這也是藝術銀行目前的主要任務之一,希冀將當代藝術帶入日常生活、開啟藝術租賃的風氣。策展人在櫥窗內挑了自然材質及色系的軟裝選物,與三幅展示的畫作共享相同的深沉調性,然而,這樣的搭配卻也使得櫥窗內部太過冷清、安靜,與窗外匆忙的人潮相比形成反差。

展覽局部攝影,圖/筆者提供


本次展覽作為系列展覽中的第一檔展覽──「所見甚是」,也令人十分好奇接下來陸續上檔的子題展覽,能否在同樣的框架下展現新意。策展人陳松志及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林平,曾在台中藝博會的線上座談以香水品牌DIPTYQUE以及時尚品牌DIOR的藝術櫥窗為例,期許藝術銀行日後也能如此促成藝術與商業的緊密合作。也令人拭目以待,這系列的展覽是否誠如策展人所言,能使往來的觀眾開啟「逛」起了藝術──「讓生活可以像逛街一樣過癮,藝術與產業的結合充滿變化」。

 

2022台中藝術博覽會,線上座談回放,截圖/筆者提供

相關評論

「來日寓言」展覽 ── 藝術銀行櫥窗計畫最末檔 --- 莊棨惟

在藝術中的聚會,冬日節慶的「綺幻之域」 --- 莊棨惟

窗裡窗外的光線──藝術銀行的「心景造形」展覽 --- 莊棨惟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