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Ku inlrangan 色彩60°|米類·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
分享 | 瀏覽數: 504

「Ku inlrangan 色彩60°|米類·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23年04月17日 16時27分

評論的展演: 《Ku inlrangan色彩60°》

  從足球運動員到設計師再到藝術家,Milay Mavaliw米類‧瑪法琉)這些足夠精彩的人生轉折除了透過她熱情與幽默的互動來感受以外,作品也透露出她內在的許多思考,從早期繪畫的探索到讓人認識她的文創與設計相關作品,以及近年來在當代藝術的創作, Milay依然持續探索、思考與轉變中。

  315日到517日,Ku inlrangan 色彩60°|米類·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 在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舉辦,由Etan Pavavalung(伊誕.巴瓦瓦隆)擔任策展人,作品類別包括繪畫、編織與空間裝置等,展出作品年代從2008至今,是Milay的作品少數長時間跨度展出的機會,也讓觀眾有機會一睹藝術家發展過程與思考脈絡。

  過去的觀眾可能比較多透過 Milay的文創與設計類作品認識她,近幾年來則是以編織作為媒材獲得注目,但是這也很容易得到一個刻板印象是設計師出身的她透過女性原民藝術家常見的編織作品轉型為藝術創作者,其作品特色是色彩與圖騰非常的吸引人,而透過這次展覽與介紹,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其實 Milay不管是繪畫還是設計類作品中,那些吸引人的色彩特質,背後是有嚴格的學院色彩學基礎,在明度與彩度與色相的配合上等,保有足夠的細節與邏輯,才能在吸睛後持續引人欣賞。

  此外,Milay的作品也隱約藏有某種空間思考的性格,例如這些以編織作為媒材的裝置類作品,在不同空間中有著不同的裝置做法,回應空間本身也擴展了作品本身的可能性,同一組作品在《我們與未來的距離》展覽的家屋展場中,與本次展出在園區的白盒子中,就有著截然不同的思考與處理方式,從這點而言,或許可以看到即使是同樣使用編織,但是其背後的邏輯與關注的焦點是有藝術家自己的方向。

  從這樣的空間思考特色來看,我們會發現其實在 Milay的圖像類作品中也有類似的思考,其作品在不同的展場,都會透過不同型式的框來展現不同的排列,這似乎同時也延伸了畫面中各個圖騰在藝術家發展過程中的邏輯,我們可以試著理解圖騰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元素在重覆與配置的過程是有邏輯的,只是過去族人的邏輯可能與 Milay受過設計教育的邏輯不見得是完全一致的,而這點其實值得相關學者進一步研究。

  其實當我們理解到作者本身過去在設計領域從事的是建築外觀帷幕牆與瓷磚的相關時,似乎就更能理解 Milay作品中那些若隱若現的空間感,似乎是隱藏在背後的思考邏輯,而且是試圖與建築空間對話的,只是目前這些特質還沒有系列性的、有目的的發展,而這也是未來對其作品可能的期待方向。

  另一個值得觀察的點是,近十餘年來公部門與整體環境對原住民當代藝術創作有更多的關注,最顯而易見的成果是有許多過去就持續努力的創作者曝光率增加,除了獲得認同與肯定外,更重要的是這些創作者也更容易看見彼此,進而發生討論與彼此支持,同時在更多資源的協助下,這些創作者能有更多的思考與實踐,進而讓整體的成果更多元,也能進一步刺激環境的正面提升,當然,回到創作者本身,也是個很棒的成長經歷,對許多過去自己努力探索前進的藝術家來說,不分年齡大小都是很好的刺激。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