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地三公分:《夢與陰影》中危險的詩意
Author: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博士生 李昱伶, 2023年04月20日 21時12分
評論的展演: 2023TIFA 河床劇團✕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夢與陰影》
地點:國家戲劇院
場次:2022/4/7(五)19:30、2022/4/8(六)19:30、2022/4/9(日)14:30
今年是河床創團的第二十五年,《夢與陰影》則是河床在戲劇院推出的第二個作品,也是第一次與FOCA合作。河床從小劇場到大劇院,始終堅持超現實主義的創作路線。在河床的夢境裡,演員像是《神曲》中為但丁指路的維吉爾,帶領觀眾穿過藍黑色的黎明、無聲的暴力、壓抑的性欲,最後抱住自己在結痂的傷疤之下仍然熱燙的心。郭文泰認為藝術家的責任是邀請觀眾一起冒險:觀眾進到劇場便像是踩在藝術家鋪的地毯上,藝術家反覆扯動地毯,讓觀眾不斷跌倒。大部分的觀眾起初都會因而感到不安,為什麼郭文泰要這麼做呢?因為他要瓦解語言的權威,邀請觀眾進入一個要求他必須忠於自己感受的世界。在《夢與陰影》開演後的第15分鐘,小紅帽被一個只穿著四角褲的男人綁架了,這是我跌的第一跤,跌進集體的夢境裡看見危險的詩意。《夢與陰影》是一張由馬戲與意象劇場交織而成的魔毯,觀眾在魔毯起飛之際抵達潛意識的邊境。
It’s ok. We all have a dreams.
馬戲特技的危險性顯而易見,讓人不得不擔心表演者的安危,但強調「不會有人受傷」的河床劇團其實也很「危險」:無論是2013年《開房間計畫-不會有人受傷》中「自動駕駛」的黑色轎車,或是2015年《夢見大衛林區》中的無聲來電都令我印象深刻。河床的每一個作品裡都有類似的危機,在沒有語言指涉的意象劇場作品裡,只有你自己,才知道哪些畫面令你感到恐懼,或者是泫然欲泣。我們在河床的作品裡掉進個人的或集體的潛意識,也許會害怕,但就像郭文泰在《夢與陰影》的開場旁白說的一樣:It’s ok. We all have a dreams.
馬在奔跑時,四隻腳會同時離地嗎?
當代馬戲已不再強調展示超凡技藝,而是思考馬戲表演者如何表達人性。郭文泰經常對演員說:不要表演。這次亦不例外。定格動畫始祖艾德華•邁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透過攝影定格分解馬奔跑時的動作,發現馬確實會四腳離地,郭文泰曾在2016年的紀錄劇場作品《停格》中引用了這個概念,在《夢與陰影》的最後一場戲裡也出現了「跑馬燈」(Muybridge’s Zoopraxiscope)。馬在馳騁時完成一瞬起飛的奇蹟,人也可以:在我們啟動想像力的時候,整個人也會離地3公分。副導演暨演出者陳冠廷在演後座談中分享,這次郭文泰只要馬戲動作的foundation,沒有花俏的技巧。郭文泰帶著觀眾起飛的方式,即是分解馬戲動作:基礎動作、放慢速度、善用停頓,由此讓馬戲充滿細節,富有詩意。
夢的結構
在小紅帽被綁架後,三名穿著西裝的演員牽著三名被套環套住的馬戲演員進場,穿著無袖背心的馬戲演員露出精實的肌肉線條,發出兇狠的狗叫。其中一名男人負責發號施令,三條狗跟著口令動作,接著其中一條狗站起來,對著剩下兩條狗咆哮,當套環重新套回去,站起來的狗便四肢跪地。這個畫面令我聯想起高中時讀過的一則短篇小說,故事很簡單:有一群國小生在和一條非常親人的大白狗玩,他們突然很好奇,如果把狗丟進大排水溝裡牠會怎麼樣?於是他們把狗推進排水溝裡,然後跑到排水溝的另一頭等著看結果。結果就是大白狗被淹死了。這群小學生看著大白狗的屍體只淡淡地說了一句:果然這樣是會死的啊。許多的霸凌起初都像是遊戲,或為了打發無聊的生命,或為了滿足其實不知道也沒關係的好奇心,或為了展示自己的權力。《夢與陰影》以不平常的方式使用馬戲道具,讓馬戲裡的遊戲一變為暴力:例如套在脖子上的套環、四面砸向孤立馬戲演員的甩棍等。
郭文泰善用凝視的技巧,在《開房間計畫》裡演員堅定的眼神是無處可逃的觀眾唯一的依靠,而在《夢與陰影》中,演員間的凝視形成巨大的張力。霸凌者首先必須讓被霸凌者接受設定,在《夢與陰影》中設定的方式即是凝視:當一群手持甩棍的男人,目光同時聚焦在一個赤手空拳的女人身上時,霸凌者與被霸凌者之間的關係便已設定完成。因為凝視帶來的重量,讓那些甩棍即便是慢動作地落在女人身上,觀眾也會感到肉疼。
So what do you remember?
在《夢與陰影》的超現實夢境裡依然有角色,但這些角色不是連貫的,因此疼痛也不會連貫:被甩棍群擊的女人,最後懸吊在半空中奔跑,但她不是為了逃離霸凌,而是在和兩個俏皮的小綠人嬉戲。佛洛伊德說人們作夢是為了滿足某種慾望,或許《夢與陰影》也表達了我們共同的渴望:我們在夢裡直面內心的陰影,夢醒繼續尋找面對生活的勇氣。二十五年之後,我會記得我在《夢與陰影》曾雙腳離地3公分:我們需要劇場是為了滿足某種特殊的需求,這個需求是追求自由。
相關評論
借劇場託夢 河床劇團XFOCA福爾摩莎馬戲團《夢與陰影》 --- 陳品秀
內在小孩也來看新馬戲_關於四件作品的觀察 --- 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