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捕捉了什麼? 《這不是舞蹈影像》
陳品秀 | 發表時間:2023/04/19 16:31 | 最後修訂時間:2023/04/27 12:09
評論的展演: 《這不是舞蹈影像》
【按:本文首次發表於表演藝術評論台:鏡頭捕捉了什麼? 《這不是舞蹈影像》,2023年1月18日】
台新藝術獎二十週年展《這不是舞蹈影像》,由攝影師陳以軒與編舞家蘇威嘉聯手,企圖跨越攝影與舞蹈兩種藝術形式,實驗作品呈現及觀演方式的可能性。這場起源於「『拍攝現場』能不能也是一種表演」的探究,而後竟衍生出一場「即時錄像裝置藝術」的即興表演。[1]
作者拍攝
這是一個複雜的「現場拍攝」
在白膠舞蹈地板界定出來的正方形舞台區域內,場上有一名攝影師(陳俊廷)和一名舞者(陳珮榕),他們倆人隨著站在場外的「導演」陳以軒不定時發出的指令:靠近、延展、旋轉等,攝影師正用攝影機追逐著舞者的身影(A)。這顆鏡頭下的「身影錄像」(B),和另一名站在場外的攝影師(李佳曄)同時以定點拍攝的方式記錄下「舞台上兩人運動的身影」(C)──這兩份錄像,皆分別投影在舞台的後方、及側邊的牆面上(D)。
換言之,A是場上兩名表演者,即事件本身,B是對表演者近距離的拍攝,C是相對遠距離的長鏡頭,D則是B+C這兩份錄像的即時投影。ABCD在當下同時產生。
由於表演與投影在不同方向,在40分鐘的展演裡,散聚在舞台四周的觀眾只能做出選擇:面向舞台觀看台上的「雙人舞」;或向後轉,觀看牆上「即時傳輸的錄像」。僅管觀眾可以隨時轉向、換位置,但在時空物理條件限制下,你不可能「完整觀賞整個作品」。只有導演透過麥克風、有如指令般威嚴的聲音,可以穿透全場,掌控事件發生的流向。
徐翊嘉 攝影 / 陳以軒 提供
你看到的不是藝術家要你看到的
由「現場+兩份錄像」構組而成的《這不是舞蹈影像》,不只層層相套了三重敘事線。過程中,舞者與攝影師隨著導演隨機指令結構出來、無特別旨意的即興行為,不停歇拍攝、無法經過剪輯組織的影像連續變化──這些接踵而來的龐雜資訊,縱有些靈光乍現的時刻,仍然挑戰人腦處理器解讀的效能,甚至40分鐘過去,會讓人有「究竟看到了什麼?」的疑惑。
但就如同標題「這不是舞蹈影像」所提醒的,它要成就的或許不是影像或表演本身,而是影像形成的方式及觀演角度的翻轉:
原本隱藏在錄像背後不會被看見的攝影師是一種「不在場的在場」,現如今,拍攝者與影像的同時出現,讓「不在場的在場」被看見,成為真實的在場。攝影師同時也在另一架攝影機的拍攝下,兼具拍攝者(看)與表演者(被看)的雙重身分。而從A到D的同時呈現,則對事件採樣了不同的觀看角度,全景、局部、併置,解離了事件的真實樣貌。再最後,觀眾自由選擇的觀看角度,又各自重組了事件的敘事,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真實版本。
動作與鏡頭的雙人舞
光是上述實驗的配置本身所產生的互相辯證,就已經足已讓這場演出成立,並且發人省思。創作者從「拍攝現場能不能也是一種表演」的尋問,其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只是,如果從舞者與攝影師的角度切入,《這不是舞蹈影像》又的的確確是一個以拍攝舞蹈動態影像為前題的表演。不禁思考:做為表演,除了概念的展示,是否還有機會進一步讓兩種藝術形式本身產生擦撞的火花?
《這不是舞蹈影像》的展演過程中,攝影師與舞者同時接收導演的指令,以各自的詮釋去決定當下的反應、互動的模式:舞者會改變肢體的角度、動作的速度和方向,攝影師會調整拍攝的角度和距離,兩個人都在估算、臆測彼此,即興舞蹈著,同時盡量往實現導演「想像中的畫面」靠近。但在不預期的下一秒,導演又改了指令⋯⋯
在這樣的即興表演模式底下,倘若表演者與導演對整體的「運動節奏」有更好的掌握能力,將不只是完成「想像中的畫面」。比方適時暫停的姿勢,可能更能對比出動態的張力。對純粹的動作元素,時間、空間、力量的變化的理解與體現,也能更近一步觸發觀眾畫面之外的各種感受。
李佳曄 攝影 / 陳以軒 提供
攝影與舞蹈的交融
事實上,在2021年i・dance國際即興舞蹈節的一場演出,劉奕伶與黃煌智合作演出的《黑白照青菜跳跳》dassit,就曾看到這種鎂光燈似的火花:
一樣是舞者和攝影師同台,但攝影師拍攝的照片,是即時傳輸到天幕上。表演者個身影與後方巨大的投影重疊,不只放大了「拍攝者/被拍攝者之間」即興、直接而緊密的互動關係,引誘、追逐、逃脫……不斷變換;現實身影與放大影像的尺度差異,更加凸顯了「攝影逐一捕捉的是不斷逝去的舞蹈,而舞蹈不斷創作的當下則在天幕上成為過去」的詩意。
此外,當身為表演者的攝影師,對身體的運動有更好的掌握能力和舞蹈的美學理解時,也能讓攝影X舞蹈的表現力更為彰顯。上個月,在田孝慈與王世偉的《人與其建構於事件之上的姿態》工作坊呈現,找來由舞者轉行影像創作的駱思惟,在呈現時自由穿梭在表演者之間拍攝。由於他高度的身體自覺、對運動的預知能力,持機拍攝行動間,他身心的專注、控制,與表演者之間彷彿有一條隱形的繩索緊繫,形成一股動人的張力。原本純粹記錄的攝影師的行為,意外成為觀眾矚目的焦點。
從這些舞蹈與攝影的創作展現可以看到:相較於過去在作品中「不在場」的攝影師,進入表演的本體,舞蹈及攝影創作者的互動,讓人體的形態與運動,跟攝影機的運動與捕捉產生有意思的對話,攪動了原本界線分明的面貌。而今,試驗還在進行中。相信在未來,處在不同光譜的藝術家們應該有機會找到更多的詮釋觀點,值得繼續關注。
.
註釋
[1]《這不是舞蹈影像》分別在2022年11月、12月、2023年1月,各有一場演出。三場演出的投影方式皆不同。文中所提是12月場次的展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