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黃海鳴 / 高美館兩種對於高雄城市的想像——以「靜河流深」、「2017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及相關展覽為對象
分享 | 瀏覽數: 2327

高美館兩種對於高雄城市的想像——以「靜河流深」、「2017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及相關展覽為對象

黃海鳴 | 發表時間:2019/01/21 15:48 | 最後修訂時間:2019/01/21 16:49

 

【轉載】本文原載於《藝術觀點ACT》76期,感謝《藝術觀點ACT》同意轉載,提供圖文。


前言

這篇文章將以「2017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同時在美術館中展出的一個關係密切的外來小展覽「老而彌新」,以及與「靜河流深」(2018)同時推出、由台灣建築領域啟動的「起家的人HOME 2028」作為背景,來理解「靜河流深」這個奇特的展覽。當然,在所有展覽背後,又有一個更大的背景——高雄港市合一之後的高雄亞洲新灣區的發展藍圖。

「靜河流深」的策展人也是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本人李玉玲博士,她會擔任高雄進入重大轉型期的美術館館長、擔任美術館改制為行政法人後的首任館長,那是因為她個人獨特且完整的經歷與能力。館長的專業能力以及其角色任務,也都直接表現在對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內外空間整體規劃,以及幾個急於預告高雄港市未來發展,以及努力進行各種跨界人力與資源整合的重要展覽上。

「靜河流深」具有非常詩意地投射未來理想城市的意圖,它和與高雄亞洲新灣區有更密切關係的諸多展覽之間,就形成兩種的對於城市的想像。當然都還是一種變動中的關係。

 

壹、相關的背景說明

一、高雄未來城市發展的想像

 高雄港在一九九九年前曾長期位居世界貨櫃吞吐量第三大港,高雄也在這個階段形成了現代都市的規模。但隨著景氣循環與產業結構變化,在產業大量外移、港區航運量降低的肇因下,高雄港需要重新尋求出路。【註一】

二〇一〇年底首任直轄市市長陳菊就積極促進與高雄港的合併,以期消除港市隔閡和有效的利用港區土地。二〇一七年三月高雄市政府與台灣港務公司終於合資「高雄港區土地開發公司」,結合國營企業的閒置土地資源,透過城市交通基礎建設串聯,以全面性整體規劃,啟動港灣再造新革命。【註二】下面是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八日陳菊市長所提出的高雄亞洲新灣區的發展藍圖:「……未來將隨著五大基礎建設完工啟用,以及十處高雄市地陸續公辦重劃,吸引會展文創、數位內容、休閒遊憩等產業投資進駐,成為領導南臺灣企業的成長引領……所謂的五大基礎建設,包括推動高雄會展產業的『高雄展覽館』、國際觀光門戶的『高雄港埠旅運中心』、港灣新地標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數位多媒體閱讀的『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及高雄輕軌,都將陸續到位……。」【註三】    

不厭其煩地說明「亞洲新灣區」發展,因為它會直接影響到在同一個國營企業閒置土地上已經進行多年的「高雄貨櫃藝術節」,而將城市未來發展投射在城市藝術節也是極為普遍的操作。值得關注的是,改制為行政法人型態的高雄市立美術館在這個高雄港市合一轉型關鍵時刻,會在多大的程度上直接服務或回應這個艱鉅的、需要高質量的跨界創意對話以及資源整合的城市轉型工程。

 

二、高雄市立美術館改制前困境與改制後願景

改制前高雄市立美術館面臨的困境包括:1.社會不斷變遷下,藝術家與民眾對美術館服務需求不斷提升,加上陸續成立同質性高的新館,高美館所面臨的財務資源與觀眾資源競爭壓力日益加劇。2. 礙於相關法規,無法聘僱具特定專業或特定時效需要之專案人才,另外,亦因受限於總員額控管,長期下來美術館人力嚴重不足。3. 受制於預算法及政府採購法等相關法令,該館難以打破跨年度預算編列或經費使用之限制,不利於進行中、長程以上的長遠計畫;另一方面,囿於經費規模與使用限制,尚難拓展多面向之藝術體驗型活動。【註四】

    改制後的高美館,期許扮演城市藝術文化發電機的角色,透過人事與財務之彈性運作,強化美術館的當代性與美學深度,同時增強美術館的公共性、教育性與親和力等公眾服務的品質,以打造美術館新形象,成為未來的城市創意指標。同時,主動連結行政法人機構下的歷史博物館及電影館,規劃跨館與跨領域合作契機,共享多元資源,形塑城市獨具的文化藝術魅力。【註五】

第一段中所提的困難也是所有官方美術館的困難,但是當美術館所在城市正處於結構性改變時刻,並擔任重要角色,困難就越發明顯。第二段不斷提到改制後的美術館和未來的高雄港市的關鍵性關係,甚至擔任創意指標、發電機的積極角色。那麼財務資源問題需要透過港市轉型過程中高質量新需求與高質量新合作關係來解決。

 

三、新館長專業、歷練與重大角色任務

李玉玲館長的學歷包括: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言學系學士、日本上智大學比較文化學系碩士、美國紐約大學美術史及建築史學系碩士、美國紐約大學美術史及建築史學系博士。曾任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組長、國際事務小組召集人,並曾為國內外公私立藝文機構策劃及參與執行許多展覽,另外也擔任過台新銀行文化基金會藝術總監。【註六】也只有結合這麼多元、深厚又高階的經歷,才能提出《「當代美術館」與藝術作品、觀眾、城市之間,持續發展中的新關係》的博士論文,【註七】並且付之實現。

帶領高雄轉型的陳菊市長在新館長布達儀式中表示:高雄未來的城市想像將交給高美館,她期許李玉玲能為高美館開啟嶄新局面。【註八】李玉玲館長感謝在城市發展歷史性時刻,被邀請加入高美館,加入高雄這個持續進步、充滿活力與文化願景的城市。她更指出:美術館越來越被視為城市「創意文化進步的指標」,因此,當代美術館與城市文化、社會、經濟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緊密。【註九】

接著她提到希望能充分利用高美館所處自然園區的優勢與特色,以及臨近的愛河、中都溼地、歷史窯廠等等,打造尊重自然、生態,連結土地紋理與城市歷史記憶的當代性美術館。【註十】她也非常清楚地提到,未來美術館園區周邊重大交通建設即將完成,包括輕軌鐵路將專設美術館站等等,更多的市政願景勢必會與美術館及其園區有更多、更緊密的結合。【註十一】

通篇演講不斷地提到美術館與高雄新城市發展的密切關係,以及被託付的重責大任,其中還包括促進經濟的發展。

  

貳、新館長上任後的重要展覽

 

一、「2017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銀閃閃樂園」與相關的展覽                                                                                                    

(一)面對高齡社會的「老而彌新——設計給明天的自己」特展     

「老而彌新——設計給明天的自己」,「係由倫敦設計博物館策畫,旨在探討與人口統計及設計相關的種種議題。展覽包含六個主題:老化、認同、居家、社群、工作、行動力。在每一主題下皆有六個設計工作室主導呈現一系列新穎且具巧思的計畫,他們除了展現設計的無窮潛力外,更協助人們在步入老年之時能過著更充實、健康、有意義的生活。」【註十二】「老而彌新」是與貨櫃藝術節同時在館內展出的另一個關係密切的展覽。由於欠缺深厚在地的文化連結,在老人自身對「老」的態度的改變方面更具啟發,貨櫃藝術節也在這方面有更多連結。  

「牛津大學老齡人口研究所Sarah Harper教授指出,老化是21世紀全球性的重大挑戰之一,隨著城市的成長,我們居家的方式、工作的模式,使用的產品都將有所改變,也因而賦予新型態服務與企業發展的機會。」【註十三】在展場中一部影片中有更直接的表達:「就高齡化社會而言,這其中將有許多商機,我們不能再將其視為負擔。」【註十四】

 這裡首先需要改變對於老的根深蒂固的負面印象,這方面設計可扮演重要角色。對於彎腰駝背拄著拐杖的「當心老人」交通標誌,一間樂齡產品的行銷公司發起重新構思此一標誌的活動時立即引起熱烈反應。「超過70位設計師為『當心老人』標誌提出替代性設計,其中包括:蓄著龐克髮型、背著吉他、跳舞、穿越艾比路、夜總會鏡球下的人群等各種人物,打破了英國對年齡最負面的典型象徵,並賦予它們全新的印象。」【註十五】

 

改變高齡的負面形象,設計可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二)「2017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銀閃閃樂園」

鐵道大草原展區:

保留火車軌道的鐵道文化園區大草原設置了輕軌車站,鐵道非常貼近環繞整個藝術節展場,這展區作品包括:

1. 用貨櫃拆解組合成的很有現代感的巨大紅色雕塑「逆風」。

2. 福斯特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邱維煬以精準的貨櫃切片繞著中軸旋轉發展的一座具國際設計風格的舞台「扇」。

3. 舊貨櫃切割組合加鐵網保留工業廢墟陳舊斑駁味道的山形環境裝置。

4. 在環境裝置內展示幾組帶高度異國情調的時尚服飾創作。

 

福斯特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邱維煬製作的「扇」。     

 

駁二蓬萊倉庫靠臨海路的展區:

在這段徒步空間有兩件作品:1.《愛叮噹健身屋》提供各種年齡使用的戶外健身設備並配專業健身顧問。【圖三】2.《高齡實驗室》透過各種展示及體驗讓民眾了解老人身心限制的體驗型教室。

 

《愛叮噹健身屋》提供戶外健身設備並配有專業健身顧問。   

 

轉入蓬萊路七賢三路的主展區:

沿著駁二蓬萊倉庫轉角左轉蓬萊路馬上進入一個充滿設計感的現代城市氛圍,沿著輕軌旁邊一路排開「軌道的痕跡」好幾組由透過切割、潔淨、潔白處理的簡潔貨櫃元素所組合的光鮮、亮麗的現代臨時建築,各象徵人生成長的不同過程。包括兒童遊樂設施、戶外休閒廣場、巨型萬花筒、登高暸望台、回收再利用材料研發展示塔、老人時尚服飾展示場,老人的冥想空間。【註十六】稍遠有一間特別為老人設計的簡單居所。

 

透過簡潔的貨櫃元素所組合成充滿設計感的現代城市氛圍。  

  

 

高雄宣導一種敢於享受生活及享受消費的新銀髮人生觀。

     

開幕演講中強調「銀閃閃樂園」想要傳達過去工業的、勞動者的、高汙染的高雄港市,即將轉變為健康的、快樂的、休閒的,觀光的海洋銀閃閃樂園城市。另外,對於已經進入高齡社會的高雄,也傳達了高雄將提供協助他們進入另一段成熟、健康、富有、快樂、積極,時尚生活的都市環境設計,同時也宣導一種敢於享受生活及享受消費的新銀髮人生觀。【註十七】在這個貨櫃藝術節中被整合在一起的都市建築、設計專業者,以及相關的各種企業,在這個貨櫃藝術節中所表現的對於未來城市可產業化的新服務項目的創意及企圖都是清楚的。

 

(三)「起家的人HOME 2028——迎接數位新時代,邁向詩意未來家」

本展覽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HOME 2025:想家計畫」;第二部分是特別為南部做的「快樂出航的家」。這個展覽總論述非常清楚的表達一種面對全球化壓力下的在地文化與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考:「邀請台灣中青輩的優秀建築師,搭配台灣十分活躍也具競爭力的各類產業界,相互合作一起構思台灣人未來家的面貌。尤其期待設計界善用台灣既有的產業優勢,並回到在地文化與社會的主體位置,清楚認知自身優勢與面對的挑戰,敢於從微小的在地現實出發,再逐步與龐大的全球系統尋求對話。」【註十八】

策展人阮慶岳在「HOME 2025:想家計畫」的「島嶼居,家的在地性」中提到:「台灣產業長期在全球分工系統體系下發展,經常扮演著局部角色,也難積極與台灣自身的設計系統有效結合,造成了互不對話的分工生產體系……因此多半缺乏內在的多元與自小系統所能具備的多樣及有機特質,也排斥能因應突發變化與市場危機的小系統設計與產品……設計界如何去認知結合台灣的製造與美學,應該就是以一種在地的局部,對抗全球的整體的必要戰爭。」【註十九】

透過「起家的人HOME 2028」,美術館讓中青輩優秀的建築師以及具有競爭力的各類創意產業社群在高雄群聚會師,也是一次跨界美術館合作的成功案例。這裡還必須說明一下其中細緻的在地化以及面對新未來的內涵。在第一部分有六個主題包括:「島嶼居,家的在地性」、「天地棲,家的永續經營」、「共生寓,家的互動」、「變形宿,家的新質感」、「智慧家,家的智能創建」,以及「感知域,家的冥想空間」。其中廖偉立建築師與擁有成熟技術體系的常民鋼構,對於台灣未來居所的提案,同時回應了其中的好幾個主題:「……在社區間縫隙散播與嵌入,讓都市更新不再只是大興土木式的強力運作,而是透過精簡過後單元化、模具化與輕量化的住宅單元,作為整合空間與情感的微妙媒介、活化再造舊有的街廓,找回疏離的鄰里關係。」【註二十】

 

廖偉立透過單元化、模具化與輕量化住宅單元,作為整合空間與情感的媒介。

 

第二個部分的多元意義的探討,包括:「家可否有著空/無的思考可能?家的本然與質究竟為何?家與城市的對話關係又是甚麼?家可以是鄉土與自然的回歸處所嗎?等等。」【註二十一】詹偉雄的「家的冥想空間」似乎也可以放在的第二部分與其中好幾個提問連結。

 

小結

在「起家的人HOME 2028」中「HOME 2025:想家計畫」的六個主題與「快樂出航的家」中多元豐富的意義探討,協助高雄市民提早面對及思考從亞洲新灣區延伸到市區,包括「會展文創、數位內容、郵輪遊艇等國際性新興產業」的全球化企業群聚,並提早思考在這處境中如何獲得宜居城市生活的問題。

而與「老而彌新——設計給明天的自己」某些議題綁在一起的「貨櫃藝術節——銀閃閃樂園」顯得過度樂觀,像一個急於預告幸福快樂未來城市願景的政府宣傳,且提振商業消費的企圖也太重。而「起家的人HOME 2028」在回應未來高雄港市發展的同時,充分回應在地化的未來宜居城市的細膩需求。

 

二、含空間與連結的「靜河流深」專題策展

前言:空間/地形/作品與不同的連結

 美術館園區就在「內惟埤文化園區」內部,高美館二十三年來首度展覽空間大改造,開幕首展「靜河流深」中,除直接點名內惟埤濕地及愛河流域,其實還包括相當多山的意象。

「靜河流深」中,河流作為一種隱喻,串聯城市的文化脈絡及土地紋理,在時間的縱向連結上,以歷史延續記憶的長度與深度,連結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空間的橫向連結上,從本館延伸至其他文化與歷史場域。【註二十二】這個展覽透過改造過的內部空間光線品質、純淨及相互連通的特色,以及巧妙的展場及動線規劃、作品特色及作品間交互關係等,逐漸建構出一幅有山、有河、有海,以及充滿生態意識、歷史感的立體模型地圖。

「靜河流深」與館外空間的連結,包括:1. 國定古蹟中都唐榮磚窯廠,2.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3.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4. 高雄市電影館,5. 旗津灶咖。【註二十三】它讓這個充滿歷史時間、空間連結的展覽,有更大更真實的時間、空間的延伸,另外也表達與境內重要歷史文化機構間的合作,而這些機構等本身就有它們的廣大的流域範圍。限於篇幅,這個部分將不處理其細部內容。

 

1. 展場前廳挑高大空間

 

  無垢舞蹈劇團呈現水從天而降的儀式性舞台裝置。

  

無垢舞蹈劇團獨特的身體美學有「靜、定、鬆、沉、緩、勁」的六字訣,並以主張「中心點、中心圓、中心軸」為核心的身體,開創舞蹈嶄新語言。【註二十四】曾經參與日本「富士山世界演劇藝術節」演出舞作《觀》,許多觀眾深受感動而潸然淚下。藝術總監宮城聰表示:「作品取材自自然,思考自然的哲理,牽涉生命的本質,我找到久別重逢的安心感受。」【註二十五】美術館前庭中巨大儀式性裝置傳達一種精神化過的水/瀑布,無聲無息卻綿延不斷地從高山或從天而降的意象。

 

2. 比前廳稍高的第二進104展場

A. 約瑟夫.科蘇思所製作的神聖化的台灣西海岸古地圖:

 

約瑟夫.科蘇思所製作的神聖化的台灣西海岸古地圖。

 

美國觀念藝術家約瑟夫‧科蘇斯(Joseph Kosuth)以十七世紀佚名的荷蘭人繪製的台灣古地圖為基礎製作了《世界地圖(台灣)》這件大作品,他使用日光色霓虹燈管勾勒出西部海岸輪廓和當時原住民群聚的部落,並輔佐七段引用自哲學家、作家和地圖有關的文句摘錄,在一片的光海之中,作品的神聖性遠超過概念性。

 

B. 謝素梅用天使身上溢出紫黑墨水的詩人噴泉訴說各種《曾經說過的話》:

 

謝素梅用溢出紫黑墨水的噴泉訴說各種《曾經說過的話》。

 

詩人噴泉也能和約瑟夫.科蘇思古地圖上的眾河流產生對話。

 

噴水池中央裝飾著手上抱著不明物件的小天使,紫黑色的液體從天使的頭部噴出,經過身體,然後匯聚在他腳下八角形帶有裝飾的淺盆裡,充滿詩意的液體滿溢後,再流到更大的八角形水池。這液體假如是墨水,一定是微醉中所說的如詩的言語,或是許多曾經說過不好再說的話。這噴泉又就近和台灣西海岸古地圖上的眾多河流產生對話。

 

C. 蔡佳崴製作寫了密密麻麻的余光中詩句的水果素描:

 

蔡佳崴製作寫滿余光中詩句的水果素描,甘蔗的涵義特別多。

 

藝術家蔡佳葳以詩人余光中的詩集《安石榴》為靈感,詠嘆南台灣特有的甘蔗以及蓮霧、芒果、石榴等。削了皮,又被啃幾口的甘蔗,已經難以辨識字跡的甘蔗皮碎片及甘蔗渣散落各處,好像不久就要沉入大地,繼續擴散。這和詩人噴泉水有密切的關連。

 

D. 橋本雅也從美術館白牆開出的鹿角雕刻《日本水仙》:

日本藝術家橋本雅也,使用堅硬的鹿角巧雕成微妙微翹的日本水仙,這慢工出細活的轉化過程,加上再從純淨素雅的展場牆壁中長出來更具意義。這件日本水仙再與其他日本藝術家的花的作品,讓美術館的聖山、靈山的意象將更清楚。

 

E. 石晉華館內行走100公里真實時間空間紀錄:

 

石晉華在10公尺牆面與地面的畫布上來回行走98公里,2公里於香港走完。

  

石晉華自二〇一六年十月中旬至二〇一七年一月,開始進行「行路一百公里計畫,在高美館內佈置的十公尺長牆與地面的畫布上開始來回行走九十八公里,二公里於香港走完。石晉華曾經透過《改變世界的方法》這件作品,傳達了:「如果有一個人每一天在同一個時刻,做同一件事情,就像儀式、不變地、有系統的去做,就能改變世界。」【註二十六】這個信念及實踐,詮釋了「靜河流深」。

 

3. 與104等高向左展開的第三進105展場

A. 柳美和連結空間內外的蘭花溫室裝置:

 

展示在溫室中的台灣白蝴蝶蘭,也創造了美術館與外部庭園的連結。

 

柳美和(Yanagi Miwa)是一位著名的女性攝影藝術家,影像作品一直圍繞女性的議題展開,拒絕一切被社會所建構的符號化「女性」皮囊。【註二十七】白蝴蝶蘭原產地在台灣東海岸海拔三百至一千五百公尺的熱帶及亞熱帶原始闊葉林中森林的樹幹上、岩壁間,【註二十八】現在被展示在像溫室的玻璃空間中成為被觀賞對象。在這個展覽中,這層意義並沒有被強化,反而創造美術館內部與外部庭園空間的連結。

 

B. 柳美和夜間結實纍纍桃樹的大攝影系列:

 

用天神夫妻死別故事紀念福島災難中的死者,大片桃樹具連結外部庭園的功能。

      

柳美和以桃樹為主題的攝影是以日本神話伊邪那美(Izanami)和伊邪那岐(Izanaki)的故事為靈感,這對神仙夫妻因為妻子生火神過程中難產而生離死別。她將背景放在現今的福島,紀念災難中死亡而天人相隔的女性和當地的居民。【註二十九】在暗夜中拍照的長滿鮮豔桃子的九幅巨大桃樹攝影系列,讓美術館內部空間與戶外田野空間相連結,也可以和過去無數的悲傷記憶連結在一起。

 

C. 謝素梅的少女在大自然中拉大提琴的錄像作品:

 

連結到美術館外面的陽光草地,以及延伸其他作品未竟的與山的對話。

 

直觀上,這是一位少女在面對著層層山峰的一塊充滿陽光的草坡上拉大提琴的情景。這片極為簡單的明亮的綠草地,那是美術館外面巨大有著波浪起伏的草地。在這個展覽中有非常多山的意象,這件作品強調與山的相互對話,使得其他作品中許多未竟的情境被她巧妙地延伸。

 

D. 謝素梅的三面鍍銀的骨董老鏡子與掉入記憶深淵的反射影像:

 

謝素梅的三面鍍銀的骨董老鏡子能夠收攝周邊物件並帶入古老記憶深淵。

 

謝素梅的那三面已經稍微變質變黑具有魔鏡般功能的鍍銀骨董老鏡子,它們將展場中所有作品都收攝其中,並轉化為夢幻、詭異、充滿消逝時間感、屬於另一個世界或地府的意象。非常類似在二樓迴廊上展示的十九世紀約翰‧湯姆生在打狗港所拍的那種黑白老照片的內容與趣味,而創造動態魔幻的時間的連結。

 

E. 謝素梅裝置在地面蓋在玻璃底下兩幅水生植物的攝影:

這件不太起眼的作品,與謝素梅自己的三面鍍銀的骨董老鏡子的魔術般反射有相當的對應,當然也有助於和古老內惟埤濕地的記憶連結在一起。她在中都唐榮磚窯廠中也有一件類似的作品《草木‧蔭影》。

 

4. 連結一樓與二樓的狹長台階走道展場

A. 須田悅弘的鬱金香與美術館內的陽光台階走道:

 

須田悅弘的紫紅色鬱金香與美術館內的陽光台階走道相互襯托。

 

從105展室,剛剛爬上通往二樓充滿純淨光線的狹長台階走道,就會發現掛在潔淨牆上的紫紅色鬱金香。透過紫紅色鬱金香的點綴,讓這段狹長走道,更具精神性。此外,在行走過程中,也讓觀眾有機會看到種滿樹木的美術館公園綠地。

 

B.澎葉生的水生生物的聲音與呼吸的故事:

從二樓迴廊展場往下,彎進白牆夾道樓梯,就能逐漸能察覺蟲鳴窸窣、流水潺潺,以及聽得見極為微弱的咕嚕嚕的狐尾藻在行光合作用的聲音。沿著台階向下,首先連結到科蘇思的台灣西海岸古地圖的霓虹光海,接著是謝素梅蓋在玻璃下的水生植物。

 

5. 挑高樓層的二樓迴廊展場

A. 十九世紀約翰‧湯姆生打狗港攝影:

 

1871年,約翰.湯姆生的第一場福爾摩沙之旅,所拍的打狗港影像紀錄。

   

一八七一年,約翰‧湯姆生的第一場福爾摩沙之旅,從打狗港上岸,為十九世紀打狗港留下最完整的影像紀錄。這裡面揉合了時代善意偏見的異國情調,另外濕底片感光及照片上所留下的各種印記,加強這些影像的消逝時間向度,而和謝素梅三面鍍銀骨董老鏡面裡的映照形成詩性的對話。

 

B. 陳文祺《偽日記》以影像文字物件書寫高雄偽歷史:    

陳文祺用當代高雄各個角落的黑白照片,配上很傳統及八股的詩句,以及印刷時的真實鉛字排列,傳達了到處傳播的歷史書寫,經常與實際有相當距離。這個系列和十九世紀約翰‧湯姆生所拍的高雄舊照片,有一定的對話。另外他展示在市立高雄歷史博物館的作品《人為歷史・真實的時空記憶》,傳達了更為強烈的觀念。

 

6. 一樓二樓之間的視覺的聯通關係:

 

打狗港攝影和高雄偽歷史都在二樓迴廊,從這位置能看到一樓的其他作品。

 

打狗港攝影和高雄偽歷史都在二樓迴廊,從這位置能看到一樓的其他作品。

 

十九世紀約翰‧湯姆生打狗港的黑白攝影和陳文祺高雄偽日記系列,都排列在二樓迴廊展場上,從這個位置能夠看到一樓的其他作品。而其中謝素梅三面神奇的鍍銀骨董老鏡,更能將周邊所有作品收攝於其中,轉化為夢幻詭異充滿時間感的意象,而和二樓迴廊上的黑白照片的可疑的或真正的記錄過去的作品作對話。這是很高階的空間、時間以及符號的調度

 

7. 地下室等邊緣展間:

A. 糖果鳥(Candy Bird)和印尼移工合作的塗鴉作品《地下室》。糖果鳥的藝術面向多呈現人類現狀、人與社會的關係,並聚焦於正義與平等性的連結。

B. 蔡佳葳和夫婿次仁札西・杰塘合作的作品《高雄港漁工之歌》,處理東南亞國際邊緣人被忽略的人的處境。這兩件放在邊緣空間的作品的資料也非常的少,或許因為這些議題很難和其他經過詩意轉化的作品和諧的擺在一起?

 

小結

「內惟埤文化園區」內的美術館除了作為各種對話、匯流的整合平台,應該也包括作為轉化過的巨大能量源頭的精神性高山,無垢的作品提供了這種意象。沒有這個支柱,「靜河流深」展覽所要建構的沉潛精神架構,是無法與那個包山、包河、包城市、包海港的超大型與海港城市發展有直接關係的強勢架構對話。

優先整修的104以及105展場,包括空間的簡潔嚴謹、能多方向連通,還包括整體光線均勻、能精準局部調控等特質,讓展場中各部分作品的意象清晰且能相互對話、相互連結、相互詮釋,相互補充,它也馬上就讓「靜河流深」中也同樣有山、有河流、有城市、有海洋的空靈、和諧、理想的城市總體意象能夠被感受。由於室內展場的潔白與均勻,透過窗戶,讓外面庭園的綠意,映射在展場,與性格類似的作品相互輝映。

    整體而言,這個展覽比較專注於經過美化、詩意化過的高雄生態與高雄歷史之間的對話。又加上日本藝術家製作的有關花的作品,以及館外連結日據時代興建的混和日洋形式風格的古蹟建築,似乎讓展覽帶有些許的日本文化記憶。

 

結論

「靜河流深」是一個很奇特的展覽,它面對著的是高雄一個越來越明顯、逐漸要形成佔優勢的巨大需求與價值體系,實際上高雄市立美術館也同時需要回應這個逐漸成為絕對優勢的需求與價值體系,並且也策劃過幾個設計以及建築領域合作的重要展覽。

說白一點,這個占優勢的需求和價值體系和港市合一後的新高雄港灣區域的城市發展有直接的關係。在高雄努力由工業都市轉變為以文化、藝術打造創意友善的宜居都市過程中,高雄市立美術館被賦予相當的角色。

實際上高雄也同時從較為樸素的、穩健的舊時代的工業城市,轉向一個更為快速變化、更為緊張焦慮、更為喜新厭舊、更容易產生貧富不均的全球化商業城市。在這過程中建構宜家城市並不容易,也同樣是建築設計領域的展覽「起家的人HOME 2028」,在這個方面做了更為務實的發展,並且就更接近「宜居城市」的概念與實踐。   

實際上台灣的許多河流,「河床很廣闊,積滿了大大小小的石頭,但是真正有水流淌而來的只是一衣帶寬而已,上面架了竹子編結的便橋。這些河流平時就是這樣,但逢到颱風季節山洪暴發的時候,狂潮從高山傾瀉奔來,即刻把整個堆積著大小石頭的河床注滿濁水……。」【註三十】而在「靜河流深」之中,策展人所借用的河流的隱喻,幾乎是取其另一個極端,一種非常療癒的、冥想的河流。「靜河流深」一方面回應正在轉型的高雄港都城市,似乎更想在群聚了各種商業機構的巨人旁邊,建立另一個互補的系統,「靜河流深」很婉轉了說明這個既配合又導正的關係,但是這個圖形似乎無法這麼理想地繪製。

高雄忙於新海灣港區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南方以南」、「是否想過還有另一個南方,我們並不熟悉的南方?」的提問,鄰近的台南蕭壠文化園區啟動了「近現代交陪」的運動,各地大規模貼地性、結構性的研究活動都在展開。高雄會不會提出更具當下感的城市地圖?高雄市立美術館還會有各種的展覽,我們可以繼續的觀察。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