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觀察報告─藝術與區域發展及柔性轉型正義的密切關係
評論的展演:【島嶼隱身】Hiding in the Island、南方以南- 南迴藝術計畫、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2018年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 「超日常」、穿越─正義:科技@潛殖
轉型正義一直是藝術圈中關注的議題,當代藝術館2018年的「穿越─正義:科技@潛殖」已將關注範圍的拉大並且也避免了內部的撕裂。
一、原住民當代藝術在台灣中央邊緣間來回穿梭:
1. 繼2017年《島嶼隱身》原住民當代藝術展覽,2018年當代館《華麗轉身》結合藝術家或設計者、工藝師,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來回省思手作,不少原住民藝術家來回於當代經驗與原住民傳統,整合新知識,成為亮麗的時代象徵。2.《島群之間》東海岸大地藝術節:邀請12位來自國內外重量級藝術家展開一個多月的駐地創作,透過藝術家之眼探索台灣東海岸的太平洋美學。3.台東《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劃》:策展團隊說服縣府使其稍稍跳脫舊有公共藝術操作,更以綿密溝通對話穿越長期被忽略的排灣、阿美、魯凱等族群生活領域,讓他們在藝術計畫架構下連結在一起。並打開一張要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同時且大量運作的網絡,讓參與者在遭逢過程中將相遇生活細節反覆寫入自己生命經驗。原住民當代藝術已逐漸成為當代藝術中的一個重要支脈。
二、美術館級大型實驗空間承擔生態環境的改變:
1.高雄美術館透過大型重新開幕展《靜河流深》及相關的展覽,將美術館作為改變高雄港市的重要輻射中心。2.台北市立美術館2018雙年展《後自然》屬於台灣藝術家及跨領域參與者,將最近在偵測生態污染方面的各種努力展示出來,美術館直接承擔改變世界的角色。3.空總文化實驗場中,先前的《負育群帶聚落計畫》及後來的《再基地》大展,都呈現透過文化藝術跨領域合作去強化足以改變整體環境的創造力的努力。簡言之,大型藝術機構也承擔了某種超出純藝術的公共性╱功能性。4. 《超日常》第二屆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機構策展人邀請駱以軍以周邊閒置生活聚落為對象製作第一件作品,期望在其中引入被遺忘的各種眷村記憶。另外協助精心邀請的其他國內╱國外藝術家,一方面理解藏在其間的各種集體記憶,另方面讓與當代人工智慧、虛擬影像,網路科技、以及各種新的權力關係等已然融於生活而不自知的細節片段,介入、融入,相互詮釋、相互轉化,而創造出非常能夠持續激發創造力的準日常生活藝術聚落。
三、 一些推展永續區域發展藝術節慶計畫:
1.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經過四年籌備,8位策展人、32位藝術家在麻豆傳遞以藝術復育消逝的糖業文化資產的理想,邀請在地學童認識家鄉的文化,從深刻認識自身、找到一個面對未來、創造未來的堅固基礎,最後的成果是驚人的。2.《冽冽海風下──2018澎湖縣內海地景藝術祭》原先只是澎湖縣政府配合2018世界最美麗海灣嘉年華的一環,但策展團隊實踐的卻是在地深耕、透過外部能量與社區民眾合作、推動自然人文生態的藝術復育計畫。前面提到的台東《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劃》,無疑的也是這個項目的重要典範。
相關評論
回望「南方以南」:人之聚集、故事敘說,以及肉身性的知識培植 --- 王聖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