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賴香伶 / 楊智富的《回家路上》
分享 | 瀏覽數: 2259

楊智富的《回家路上》

賴香伶 | 發表時間:2017/09/27 12:20 | 最後修訂時間:2017/09/29 10:25

評論的展演: 回家路上ON THE WAY HOME 楊智富個展

作為一名藝術界的資深工作者,楊智富在圈內大凡是以教育工作者、策展人或評論人為大家所熟知。也因為工作緣故,在逾三十年的藝術職涯中,僅間續地舉辦個展或參與聯展。然而他長期以來創作不輟,始終持續著對於抽象繪畫的探索。

早在1990年代初,楊智富即關注創作造型語言的發展課題,以及藝術、人與環境的關係,認為藝術雖然擁有獨立而自主的生息場域,卻不應抽離人和環境存在。他曾在首次個展中提出「對形式語言的尋找,不只在找尋獨存的語言,而是企圖尋找和人、環境有關且以擁有獨立、自主發展軌跡的語言系統」的見解,揭示了未來創作發展的主要方向。楊智富藝術實踐的重要開端恰逢解嚴後的90年代,那是一個政治、社會以及文化環境都處於尋求開放對話和重新定位的動盪時代。基於作為藝術媒體工作者和創作者的多重角色,他的創作由早期的具象、半具象至完全抽象的演繹過程中,始終涵納了對於美術生態現況和發展的觀察,對於本土化議題的思索,以及對於抽象藝術語彙的探研。

今年九月在台北大趨勢畫廊所舉行的《回家路上》展覽,是楊智富近年來藝術創作與思考的階段性呈現。他早期創作的〈廁所磁磚系列〉由自我的觀看開始,從日常生活出發,透過最平凡無奇的環境和物件進行關於抽象繪畫的演練。〈廁所磁磚系列作〉作為抽象繪畫發展原型,其後續的發展揭示了藝術家關於幾何形式與空間構圖,感性視覺和理性運算的探研。本次《回家路上》的展覽主體〈底層與完成〉以及〈粉塵〉等兩項系列畫作,即是源於〈廁所磁磚系列〉的推進和衍化。


圖1〈廁所磁磚(可怕的詮釋學)〉  60.5X50cm,1992  圖版提供 | 楊智富

 

〈底層與完成〉系列 

〈底層與完成〉是楊智富針對抽象繪畫的創作語言和空間構成的本質性探索,包括線條與形式的組織,色面的布局,空間的形塑以及繪畫肌理的呈現等等,期望能呈現所謂的「宏觀和內觀的畫面張力」。他由空白的畫布開始,在無預設的情況下隨機進行底層處理和圖面布局。這種無意識的作畫狀態,其靈感來自當下的心緒,包括了藝術家個人生命經驗的痕跡、作畫當時的心理處境的寫實、以及對於周遭環境整體感受的表達等,具有明顯的表現性風格。而覆蓋在底層之上的描繪行為則演練著異質性抽象語彙的對話,包括不同繪畫技法的介入、空間結構的重組、或色面肌理的改變等。這些具有切割、解構和重整等創作手法的沿用,顯示出理性介入感性表現的意圖,整體繪畫便在生發與破壞、宣洩與節制的矛盾和衝突中完成。

如最近完成的〈2017-1〉的作品所示,圖面以褐色和綠色為色彩基調,其時而幽微,時而突兀的色階變化呈現出流轉的動勢。覆蓋其上的是粗細不一且方向凌亂的帶狀色面,兩者交會形成新的抽象圖面;色帶的布局彷彿急徐不一的書法走筆,彼此巧妙穿越、銜接,甚或衝撞、對峙,塑造出充滿激烈動能的視覺意象。而部分底層的塗刷、揮灑筆觸和滴流的油彩印記,營造出斑駁的異質性肌理,更增添整體構成的複雜性。這些不同繪畫語言和技法的交錯互滲,產生了奔放不羈的畫面意象,並具有不可輕忽的內在邏輯和外射能量。它們各自具有高度完整性和自足的生命力,共同連結成氣勢磅礡的視覺交響樂章。


圖2 〈底層與完成2017-1〉291x131cm,2017  圖版提供 | 楊智富

〈粉塵系列〉  

根據楊智富的說明,〈粉塵〉的畫面結構乃由〈底層與完成〉局部所演化而成。「如同花粉帶著生的氣息傳播出去,以及尋覓同伴、族群的意味。」他也以「生態生命」形容創作的符號語言如何生成自足的發展系統,如同自然生態的繁衍般生發茁壯。〈粉塵系列〉的色面的結構由〈底層與完成〉延伸發展,並以全然手工平塗的方式完成,互相穿插、銜接的平面色塊取代了〈底層與完成〉中強烈動態,呈現出一種沉穩、和緩的平靜張力,不同於前者的意象和風格。如〈粉塵102A4811〉作品所示,藝術家以並置、跳接和穿插介入等方式處理形色各異的平面色塊,畫面中所呈現出的強烈平面性(flatness)迥異於〈底層與完成〉的立體空間感。這種全然的抽象平面剔除了任何時空敘事或歷史情節的聯想,專注於繪畫創作的內在本質探討,呈現出一種純粹的美感強度和知性意趣。

圖3〈粉塵102A4811〉130x130cm 圖版提供 | 楊智富

〈底層與完成〉針對繪畫空間性的探索大致於圖面範圍之內完成;而〈粉塵系列〉則如同粉塵的散播和沾染般,已由圖面延伸、包覆畫框,並「外溢」至展覽空間。對藝術家而言,這已非平面繪畫的展示,而是空間裝置的概念。事實上在2009年的個展中,楊智富已嘗試發展一種嫁接於二維和三維之間的新繪畫裝置形式,企圖改變觀眾的藝術觀賞和互動方式,由在畫外的觀看走入畫內體驗。抽象繪畫如何由平面走向場域,創造出一種沉浸式的空間體驗,或許將是楊智富未來將持續探索的課題之一。


圖4〈粉塵沾染〉空間裝置 圖版提供 | 楊智富

原型與系譜

楊智富的藝術專業養成始於80 年代,學生時代受到歐美新意象和超前衛藝術思潮的衝擊,並深受其返觀歷史以開發新語彙的主張所感召。在研習幾何或表現性抽象創作藝術的過程中,他擺盪於感性直觀和理性構成之間,並特別關注抽象畫面意象和意義的表現性。在經歷從早期帶有新意象特質逐漸發展到抽象風格的過程中,他關注創作原型如何經由解構、轉化,再演繹出新的風格語言,以及如何涵容個人歷史與時代演變於創作中,期能建立具有個人特質的創作發展系譜。

綜觀楊智富自1993年首次個展至今的創作發展,對於抽象本質的探究始終是其核心命題。他透過藝術造型語彙和意義符徵的辯證和對話,試圖建構具有個人意義並能反映時代環境的創作語彙系統。如果說90年代初的〈廁所磁磚〉系列是楊智富回歸自我為中心的創作主體,嘗試建構創作語言的『原型』,〈底層與完成〉系列則是他直接切入繪畫語言的探討和實驗,透過抽象繪畫「生態生命」的營造,揭示抽象繪畫發展多變和歧異性。〈粉塵系列〉則專注於抽象色面發展的實驗,進一步開發二維平面繪畫於物質空間中的新展示可能。〈粉塵系列〉似乎是〈底層與完成〉的理性變奏,兩者皆為來自〈廁所磁磚〉的創作推演,藝術家建立創作語言系譜的具體實踐。

賴香伶09/25/2017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