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賴香伶 / 2017年度觀察報告
分享 | 瀏覽數: 3963

2017年度觀察報告

提名觀察人: 賴香伶 , 2018年03月15日 17時26分

評論的展演:勇為 Confronting Memories|王鼎曄 個展黃立慧個展「時間的女兒」繼時對比─張惠蘭個展琥珀之夢-林羿綺個展敘事三則|張立人個展《鄉關何處—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個展》線—石晉華當代宗教藝術展巨神連線-姚瑞中個展破身影

2017是藝術空間生態變動較大的一年。本人自第二季始加入觀察團的工作,期間和跨領域委員的交流和討論,獲益匪淺,學習甚多。在關注各項展演活動的同時,也注意到空間生態的變化確實影響到創作規模、展呈策略以及最終的展覽形式。

首先,小型藝術空間在 2017年陸續推出多項精彩好展,提供藝術家發表新作,並展現階段性的創作關注。例如王鼎曄在非常廟藝術空間(VT Salon)的《勇為》,黃立慧在海桐藝術中心《時間的女兒》。兩者以不同方式凝視家族生命經驗和相關的時代事件,將個體的微歷史與時代大歷史進行拼組或疊合,從中觀想新的解讀生命和調解困頓之可能。而張惠蘭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繼時對比》個展,則處理家族記憶和個體生命處境的議題。這三項展覽規模雖不大,對於創作媒材、藝術語彙、空間處理以及所形塑出觀展體驗亦不同,卻皆有完整的呈現,並形成有趣的對照。而林羿綺在福利社藝術空間的《琥珀之夢》以多層次的影像作為文本,其間交錯著身體行為和想像意識的複雜介質。張立人在伊通公園的《敘事三則》,則在原來的創作脈絡中持續前行、突破,令人期待其未來的發展。

其次,2017年也喜見幾項中生代資深藝術家的重要個展,如高雄市立美術館所舉辦的侯淑姿的《鄉關何處:高雄眷村三部曲》和石晉華的《石晉華宗教藝術展》。兩者的策展立論和展呈安排扣合密切,觀者得以深入其中,了解創作理念和脈絡。而姚瑞中的《巨神連線》,將具有新客觀主義氣質的靜態攝影結合三屏動態音像創作,為其類型學攝影的理性觀看擴張出兼具身體性和意識性的現場感知(live sense),開拓出新的閱讀可能。此三項展覽都和藝術家的行動實踐有關,不論是作為社會的觀察、批判的實踐,或是與生存處境相關的精神試煉,皆展現出藝術家視創作為生命志業的精粹高度。

2017年是替代空間發展的關鍵時間點: 5年的福利社、20周年的VT、30年的伊通公園,皆面臨著嚴酷的營運考驗。而更有因不同經營考量而熄燈的齁空間、文賢油漆行,和倒數計時中的空場。試想,作為培育年輕藝術家創作溫床的替代空間若相繼消失,獨留大型場館和資本市場,整體藝術生態發展勢將出現嚴重的缺漏。這是極為嚴重的警訊,值得政府和工作者重思如何扶植、振興之道。

此外,由南藝大龔卓軍老師領軍,結合陳宣誠、陳伯義、陳盈瑛等藝術工作者所共同策畫的《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壟國際當代藝術節》,無疑是今年引發熱議的策展計畫。該展採行具有交工精神的集體策展模式,其構思源於多次的研討、出版和訪查行動並逐漸發展出一種集結了田野採集和文化研究的複合方法、根植於民間文化的「交陪美學」論述,以及強烈視覺張力的展呈風格。而由「在地實驗」和研究者/策展人游崴所合作的《破身影》,以「在地實驗」的數位影音檔案為對象,邀請藝術家許哲瑜、蘇匯宇和余政達,透過對於歷史檔案的閱讀和詮釋,進行全新創作,並回應台灣1990年代的特定藝術行動和文化檔案。《近未來的交陪》為台灣的策展實踐提出新的方法論,《破身影》則拓展出以檔案研究驅動新藝術創作、意義生產和機構合作的多向度文化生產機制。兩者所開發出的知識生產和協作模式,已成為台灣當代藝術策展的重要案例,其後續發展或影響值得持續關注。


相關評論

從「空氣草」到「交陪境」:談一種原生性藝術理論的可能 --- 王聖閎

2017年度觀察報告 --- 吳瑪悧

2017年度觀察報告 --- 郭強生

還給攝影一具身體:從〈銀鹽的焦慮〉談攝影實踐論的建構 --- 王聖閎

以父之名:談林羿綺「琥珀之夢」中的身體影像 --- 王聖閎

槓桿另一端的歷史艱難:短評黃立慧個展「時間的女兒」 --- 王聖閎

2017年度觀察報告 --- 林靖傑

從攝影實踐的擴充到學院困境:也談《新活水》上的攝影論爭(上篇) --- 王聖閎

2017年度觀察報告 --- 王聖閎

從攝影實踐的擴充到學院困境:也談《新活水》上的攝影論爭(下篇) --- 王聖閎

民俗凝視 ‧ 語境摺疊:評「近未來的交陪」的策展思考 --- 王聖閎

歷史邊緣地帶的未亡人噩夢─閱讀林羿綺個展「琥珀之夢」 --- 黃海鳴

如此親近又如此遙遠 讀海桐藝術中心「時間的女兒」─黃立慧個展 --- 黃海鳴

2017年度觀察報告 --- 黃海鳴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