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李俊賢 / 藝術家製造廠或藝術家放牛場 ──高師大美術系20年,[藝術家的養成之道]
分享 | 瀏覽數: 4656

藝術家製造廠或藝術家放牛場 ──高師大美術系20年,[藝術家的養成之道]

李俊賢 | 發表時間:2014/08/12 17:36 | 最後修訂時間:2014/08/13 11:48

圖版提供|李俊賢


「藝術」是沒辦法教的,或,創作是沒辦法教的?但,要成為藝術家卻需要透過學習,就因為這個夾縫間的理由,美術系、藝術學院就紛紛成立,提供成為藝術家的各種觀念、技術,以便有心成為藝術家的年輕人,有一個學習的管道。 

但,要教導一個年輕人成為藝術家,到底要教他們甚麼:教他們向拉菲爾、莫迪尼亞尼看齊,37歲就趕快向上帝報到,然後就具備成為天才藝術家的條件。教他們學習高更,趕快出發到無人島探索。教他們怎麼把一顆芭辣畫成芭辣,絕不可以把芭辣畫成蓮霧。還是,教他們趕快參加「台北獎」、「高雄獎」,尤其是老師都還在當評審的時候。教他們每兩年去看「威尼斯雙年展」,每四年去看「文件展」,以免沒有跟上國際潮流。或是,每年一定要去看香港的Basel藝博會,好好學習藝術市場主流模式,以便打入國際藝術市場,至於台北的Art Taipei,也要好好觀察,早日找到自己的市場定位。而且,當代藝術很重理論,所以,更要教他們好好讀書,尤其是外國理論書,意思不懂沒關係,中文字看懂就可以,有了理論基礎,革命的基礎在高深的學問,一定可以做出一番大事業。-----------。 

要教的很多,一般是還沒教完,學生早已畢業,甚至有一些課,老師也沒有被教過,因此也不知從何教起,而更重點的是,一個藝術學生很用功學習、全勤上課,最後就真的可以成為藝術家?有一些先知型藝術老師,應該是洞察了這樣的局面,因此,上課就以不教甚麼為主,絕對不去影響學生思想觀念,只教just do it,做就是了,不管做甚麼。

 

台灣學院藝術的弔詭情境,加上當代歐美藝術潮流每隔幾年就一波的沖洗,致使沒有或無法有真正的教育目標,實際上的教育目標往往質變為一些明星樣板的呈現,看待一個台灣藝術學院,出現幾位明星藝術家成為重點,也會被引伸為教育目標很高標也很理想,所以才會「教」出那樣的明星藝術家。而在現實上,可能幾十個學生才「教」出那個明星藝術家,那失敗率是不是高達九成以上?還有一些在山邊海角的藝術學院,成立幾十年,老師也很努力,學生也很用力,就是一直「教」不出一個明星藝術家,那是老師不會教,還是早已在教學生成為另類藝術家? 

在一片混沌中,台灣學院藝術仍然努力向前,美術系的歷史逐年累積,老字號的「台師大」美術系在1940年代設立,至今已有70年,最早成立的「國北師」[國語學校美術課程],已經高齡一百以上。相關科系越來越多,彼此進行市場區隔,有的美術系擅長製造明星,也因為明星效應,吸引青年藝術菁英,良性循環,足以獨占鰲頭。有的跨越教育、藝術系統,享有豐沛資源,即使多年沒有「教」出藝術家,還是老神在在。也有獨立在山野當中,不太食人間煙火,冷看滾滾紅塵,算是特異種美術系。還有很多各式各樣的美術系,分布在台灣各地,每年接收各式各樣的文青,努力把他們「教」成藝術家。 

或許是太渾沌了,2014年終於有一《藝術家的養成之道》的展覽,針對台灣學院藝術的部分展開探討,因為經驗背景的關係,探討的標的是以「高師大美術系」為主,這樣的切片取樣,其實仍適用在很多台灣的藝術學院。

 

這個《藝術家的養成之道》,分成展覽和推廣教育兩部分,展覽的部分,大略區分為「明星級」和「奮鬥級」兩個區,「明星級」的以曾經得到過大獎的「高師大美術系」系友為主,這些「明星級」系友,回到母系展覽,就像郭泓志回到「南英商工」丟球一樣,可以讓學弟妹真正看到球速150km的「咻」一聲,到底是什麼感覺。至於「奮鬥級」藝術家,有些還在念書,有些還在社會上奮鬥,空間、時間也都很奮鬥,等奮鬥完回來創作,確實是比較辛苦的,因為這個原因,這些「奮鬥級」藝術家的作品比較小,有些顏料也用的很少,陳列的空間也是在樓梯間、廁所邊之類的「準奮鬥」空間,完全表露這類型藝術家辛苦的一面,令觀賞者都不禁興起悲憫情懷。 

在推廣教育方面,策展人邀請年輕藝術家雙親到場,切身的陳述有了一個藝術家兒子的真正感受,根據現場轉述,兒子是王建民、陳偉殷和兒子是藝術家差很多,甚至在中場時,母親還掉下眼淚,有一個藝術家兒子,有時候,父母是很辛苦的。也有請年輕藝術家教唱美術館義工[多數為退休人員]「騎車不戴帽、做愛不戴套」,把年輕藝術家族群文化放到社會領域接受考驗。 

《藝術家的養成之道》是一個有觀點想法又很有活力的展覽 [活動],回到現實層面探討年輕藝術家的存活之道,很腳踏實地、也盡量面面俱到。台灣學院藝術教育已有多年歷史,《藝術家的養成之道》應該是第一個回到台灣社會現實,審視學院藝術教育的展覽[活動],展覽很精彩,也凸顯出了一些問題,值得更深入探討。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