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孫松榮 / 第十四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分享 | 瀏覽數: 2748

第十四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提名觀察人: 孫松榮 , 2015年07月21日 18時39分

第二季(4月1日-6月30日)

作品名稱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提名理由

最後的佛陀:羅禾淋個展

2015/5/8-6/14

新苑藝術

個展包括《完美的犯罪》系列(錄像裝置)、《鏡中鏡》系列(錄像裝置)、《資訊的繪畫:靜物畫》系列(平面影像輸出)、《時間詭計》(錄像)與《數位佛陀》(互動裝置)。藝術家的創作題旨與反身指涉性息息相關,這不僅意味著對媒介自身的思索與拆解,更涉及對媒體藝術史與美學等面向的積極反思。《數位佛陀》無疑是當中最能反映此精神的作品:重啟白南準的經典作《電視佛陀》,《數位佛陀》以程序化、組合化及編碼化的平面本體對形象之物進行去形象化與再形象化的過程,使觀者根本無法掌控自身,任其身體在影像中消失。與此同時,藝術家也重組了現場與投映的時間性,讓互動裝置展現出一種連接身體與思想、現在與未來的生成關係。

迴光線:影像的裂隙

2015/4/11-6/28

台北耿畫廊TKG+ 

展覽由五位藝術家作品構成,分別為侯怡亭的《沉默在場》、林冠名的《島》、牛俊強的《Ten Minutes Left》、曾御欽的《風景的彼端》及吳宜曄的《Machine Whisper》。各別作品指向影像的中間性特質,意即一種游移在某種影像與某種影像之間的不確定狀態,錯落著的不同的屬性類別,也是摻合著的不同的情狀態勢。五位年輕藝術家透過電腦編碼與數位影像體現出緩慢性、攝影性、運動性、時間性與身體性等向度的跨界論題。英文展名Re-turning Sight: The Fissures of Moving Image可說後設地展露出藝術家對媒介轉換與感知、記憶與變造的強力思考:看見與觀看是一種不斷被創造出來的事件,而動態影像即是某種思動的新型態。

馬華文學劇場—

《山瘟(區秀詒)》

2015/5/28-5/30

齊東詩舍

區秀詒的現場電影〈山瘟〉改編自黎紫書的同名短篇小說,動態影像與文字之間的轉換是核心議題。如何體現馬共作為禁忌史與暴力史的論題,成為兩種不同媒介對話的關鍵。小說敘述游擊隊長山神「溫義」的傳奇故事,野史與口述不停交錯,電影感十足。而現場電影則透過幾台投映機與底片的表演,加上檔案影像的投映和猶如影戲般的聲效部署,投影在牆上的動態影像顯得一片模糊不清,始終在焦點之外。此種創置意圖是非常顯著的:馬共史像是幽靈,在那裏有好像不在那裏,看著半島上的遺民,相互對視、相互凝望。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