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吳思鋒 / 時差的贈禮《過於孤獨的喧囂》
分享 | 瀏覽數: 915

時差的贈禮《過於孤獨的喧囂》

吳思鋒 | 發表時間:2022/12/31 22:58 | 最後修訂時間:2023/01/03 00:43

評論的展演: 《過於孤獨的喧囂》

《過於孤獨的喧囂》劇照         攝影|周嘉慧        圖片來源|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兩廳院 

解嚴前後的世界(西方)的歷史、台灣的歷史、馬來西亞的歷史,龐巨且紛雜,不知或有關聯的政治、歷史、文化事件,自報告者的敘述語詞裡不知或有秩序地吐出,同時,有一人在多具人台負壓如荒塚的時間叢裡醒來,遲到的在場。檔案並不總是原本就在那裡。

無頭無肢的人台、用字與聲不斷拆碎句與詞的延遲與破裂、且讓報告者也在人台堆中倒下等等,與其說《過於孤獨的喧囂》典正覆述策展命題賦予的「經典」,倒不如說創作者高俊耀以「經典缺席」將其問題化,為求打開更多的辯證空間。曾拋出(馬華文學)「經典缺席」之說的文學評論家黃錦樹亦曾指出,建國後馬華文學的創傷現代性,根源來自「殘缺崩潰、(被汙名化)的中華性,以及不可能的本土性。」這後面自有在馬華人的離散處境指涉,而受人台負壓,起身後於暗區凝視前方(觀眾)的高俊耀,又何嘗能夠輕易脫離如前的語境。

但創作者並不在「何者為是」中選擇,而是用問題敲開新的問題,零件的迷宮,以自身的雙重身份,非固著地橫移於不同國籍之間、不同美學政體之間,把身份複雜的內與外,當作燒開問題的火引。弔詭的是,在新南向或者重返亞洲的文化政治趨向裡,馬華文藝的能見度並沒有因而抬升,反而被某種去中國化的意識製造,同時形成內向的文化排華,馬華文藝因而再一次被邊緣化。

王墨林的和林懷民的、陳映真的和荒原的、賴聲川的和魏海敏的——這些所謂的「演出素材參考」,都變成了碎片般的台詞、名詞,或暗示,或隱蔽的索引——這些歧異,不都是歷史的斷肢、斷肢的歷史?那些馬華問題,不都也是台灣問題?就此,此作並非任意在AB之間等價替換,反而通過某種雙重性尋找差異的共感,以陰魂不散的問題意識。

《過於孤獨的喧囂》劇照         攝影|周嘉慧        圖片來源|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兩廳院 

俊耀在十月的「平行劇場」創作與設計分享會上,談到他的八零回憶,簡而言之,共產政權垮台、馬哈迪政權宣示要讓馬來西亞從第三世界躋身第一世界之林等,使他興奮、激情;而他從九零年代始有台灣劇場養分注入,由馬至台、由間接而直接,一路上卻因歷程的歧異風景,使他不再以為劇場就是這樣,前述種種,使他產生「歷史後台」的問題意識。

也許就是歷史的後台,以及創作者雙重身分的邊緣性,國家戲劇院佈景工廠成了《過於孤獨的喧囂》所選的展演場址。於是乎,「經典」的聲音便是切割機的聲音,破碎或者重新製造,這些都再不合宜不過了。然後,我緊緊盯著誰按下OFF;一位甫抵台唸書,年輕的馬華劇場工作者。

註:文題借黃錦樹同名文集。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