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術動態 / 跨域讀寫:藝術中的圖書生態學
收藏本頁
分享 | 瀏覽數: 2081

跨域讀寫:藝術中的圖書生態學

活動類別: 展覽

首次展演日期: 2018-07-21    結束展演日期: 2018-10-04

活動地點: 台北市立美術館
活動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關於展演:

 

為了找到書本A,首先查書本B,它會指出書本A的位置。為了找到書本B,首先查書本C,如此下去,永不停止……

波赫士1
 

這個展覽的核心概念是「書」,但不是書展。書作為一種有效的訊息載體,其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數千年來人們寫作、閱讀,並有意識地收藏、整理、分類書籍…,不僅通過書認識世界,甚至也通過對書的分類整序而建構世界。在歷史中藝術與書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書既是圖像的重要載體,書的內容也為藝術的敘事提供了參照,甚至,在當代藝術某些被稱為「檔案趨力」(archival impulse)2的案例中,藝術家更直接地運用並重新組合各種文獻或檔案。

因此,我們試圖通過圍繞著書的文化活動,諸如閱讀、寫作、裝幀、出版、保存、分類等,審視「藝術家如何看待書」這個課題,而將展覽命名為「跨域讀寫:藝術中的圖書生態學」。這個標題一方面說明藝術家跨領域實踐的創作狀態,同時也隱含了資訊工程中跨網域(cross-domain)的資訊共享的概念。我們邀請了鄧肯.蒙弗、林宏璋、陳貺怡、陳曉朋、鄒永珊、周曼農、許家維、齊簡、邱杰森、莫珊嵐、張致中等十一位藝術家參展,其論題包括以下面向:

一是關於閱讀與研究。人們閱讀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些人如同伍爾芙筆下的「真正的讀者」(true reader)3,因為純粹的熱情而閱讀;另一些人則志在學習,而往往依循特定主題有系統的涉獵知識。因此,對讀者的觀察也成為藝術家的興趣(鄒永珊)。此外,文獻與檔案已成為當代藝術重要的方法論,這亦促使藝術家投入文本的複寫、重組、考證與研究等工作(林宏璋、齊簡、張致中、邱杰森、莫珊嵐、許家維)。

二是關於寫作與製書。藝術家有其製書的傳統,隨著1960年代若干指標性的作品,逐漸形成了「藝術家創作書」這個新門類。學者柯孟德尤其指出,這是一個相當西方的概念,且有別於插畫書,因為它不是根據一個既定文本而作的,藝術家在此享有完整的自主權。4藝術家創作書「本身是一件藝術品而非作品的傳播方式」5。因此,藝術家一方面思考作家與藝術家的身分(陳曉朋、陳貺怡),另一方面也透過藝術家創作書反應出獨特的敘事方式,並探問裝幀與藝術形式之關係(陳曉朋、鄒永珊、齊簡)。這同時拓展了藝術和出版領域,而成為跨領域的實驗場域。

三是書與知識圖式。波赫士曾將他心中天堂指為圖書館,也曾將宇宙等同於圖書館。從記憶術、百科全書、到圖書館科學,世界透過不同的圖式為人所理解。得益於此,「分類」成為一種饒富趣味的工作,這促使藝術家將特定材料重新劃歸類屬,建構起非典型的知識,從而賦予事物新的意義(鄧肯.蒙弗、許家維、陳貺怡)。

 

 

 

策展人:簡麗庭、柏雅婷

參展藝術家:林宏璋、陳貺怡、鄧肯.蒙弗(Duncan Mountford)、鄒永珊、周曼農、張致中、陳曉朋、齊簡、許家維、莫珊嵐(Margot Guillemot)、邱杰森。

 

 

註釋

1. Jorge Luis Borges, “The Library of Babel”.
2. Hal Foster, “The Archival Impulse”, October 110 (Autumn, 2004), pp. 3-22.
3. Virginia Woolf, “Hours in a Library”, Collected Essays, II. (London Hogarth Press, 1966-67).
4. 柯孟德,「藝術創作書:定義與現況」,《藝術家的書:從馬諦斯到當代藝術》(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頁24-28。Christophe Comentale, Artist Books: From Matisse to Contemporary Art,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Taipei, 2007. (p. 24-28)
5. Ibid., p. 26。

 

  

相關評論

跨域與超文本:《跨域讀寫》之商榷 --- 鄭文琦

分歧、溢出與擴張的閱讀展現 [特約評論人] 陳元棠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
展演資訊搜尋

AR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