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北美館《對照記》
分享 | 瀏覽數: 3036

北美館《對照記》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6年07月08日 03時54分

評論的展演: 《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

 

  延續前年北美館卅周年館慶以主題策展方式進行典藏展,今年新館長上任延續此一方式,邀請三位策展人協同策展,前年以觀眾的觀看展覽經驗為主軸進行,今年則是強調典藏品與當代的互文,其中《對照記》由建築背景的策展人蕭有志,邀請當代藝術家挑選典藏品作為本文進行創作,這些大眾或者熟悉的影像如何與當代藝術家進一步對話是本展有趣的亮點。

  528日至102日,北美館舉辦《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由館長林平作為總策展人,由三位客座策展人,朱盈樺、郭昭蘭與蕭有志,以「藝術家」、「策展人」與「建築師」三種不同的身分,集結三十位當代創作者回應館藏品;《對照記》策展人蕭有志將「典藏品」與「展覽」視為媒介,邀請十七位台灣當代影像創作者選擇攝影類典藏品,試圖回應社群建構的可能性。

  從藝術家的選擇來看,有師承、有致敬,甚至難得的有被委託製作者,如李國民與袁廣鳴,這些不同的關係對一般觀眾來說,可能只能靠最直接的形式關係來判斷,例如幾位藝術家都選擇了郎靜山的作品,或許郎靜山的影響與當代影像創作者的關係不是線性的師承關係,但是可能在某個程度上,透過作品,兩個時代的藝術家都對同樣的形式問題進行思考,例如攝影裡的空間形式或是攝影的超現實況味,精彩的地方就在於不同時代背景下回應同樣問題時的表現,這可能讓同樣身處當代對相關問題也有過思考的觀眾會極有認同感。

  展覽作為媒介的優勢在於其可能性的展延,上述的回應可能不只是在於形式問題,可能也包括了攝影文類的邊界探索,例如沈昭良的 <STAGE>系列,與其所對應的典藏品的連結可能是祭儀的大豬公,但是當這些作品形成序列時,<STAGE>本身的當代性與紀實攝影的連結就不只是對象物的雷同,這樣的延伸與藝術史的風格分析是完全不同的。

  以展覽作為媒介,讓典藏品與當代情境交織成新的文本,展延出典藏品新的閱讀可能性,對觀眾而言,能夠透過新的策展認識過去的典藏品,讓年輕一代的觀眾得以認識過去的藝術家,而非輪值般的讓典藏品排隊出來曬曬太陽,其實是相當不錯的機會。

(圖片由北美館提供)

 

  

  

相關評論

從假設性的處方籤裡回應對典藏的想像 許家峰

主體與檔案熱(一)--反典藏,藝術體驗的求活之辯 陳泰松

北美館《寫真筆談》 --- 陳韋鑑

主體與檔案熱(一)--反典藏,藝術體驗的求活之辯 陳泰松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