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北美館《寫真筆談》
分享 | 瀏覽數: 1966

北美館《寫真筆談》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6年07月26日 17時00分

評論的展演: 《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

雖然許多攝影師強調"決定性的瞬間",彷彿一切的意義都在瞬間被定格,然而在觀眾體驗過訊息爆炸的媒體時代,影像作品其實時常做為文本被解讀,而這樣的概念在《寫真筆談》中,策展人邀請藝術家以典藏的攝影作品做為文本,以書寫的方式再度讓觀眾"閱讀"典藏品。

  528日至102日,北美館舉辦《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由館長林平作為總策展人,由三位客座策展人,朱盈樺、郭昭蘭與蕭有志,以「藝術家」、「策展人」與「建築師」三種不同的身分,集結三十位當代創作者回應館藏品;朱盈樺「写真筆談」,邀請八位創作者,以文字書寫的方式,回應十二幅典藏影像作品

  展場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典藏原作,掛在牆面上同時有許多文字在影像附近,另一部分則是以木箱模擬傳統大型相機的外型,觀眾可以從鏡頭處向內看,影像則是這些典藏作品逐漸以局部的方式浮現,最後回到完整的圖像;在入口處,則是提供小冊子,內有八位創作者回應典藏影像的書寫內容,甚至文字旁有標示對應的作品,供觀眾參考。

  對某些認真又傳統的觀眾來說,這樣的觀展經驗或許是種困擾,所謂的傳統是指,認為展場中的作品都是具有象徵意義,然而藝術家針對典藏影像所書寫的內容卻是散發的,基本上雖然有註明對應的文本,但是卻不見得有直接關係,有的可能是書寫的起點、有的則可能是再度詮釋,甚至如楊雨樵將這些典藏影像藉由書寫從新連結成新的故事。

  然而這樣的詮釋與對照對傳統觀眾的困擾是,這些重新書寫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或許我們可以從展場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木箱中的活動影像看出端倪,木箱中的那些典藏影像逐漸的從局部浮現到完整,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到的是"敘事",經由時間性的介入,那些被決定性瞬間凝結的影像,其中的厚度,或者說各種符碼更被強調出來,而凝結的厚度就被稀釋出敘事的各種可能性,這樣的稀釋其實是導引詮釋文本的做法,讓觀眾對攝影與文本之間的概念更被啟發,甚至可以說是策展人介於典藏品與藝術家詮釋之間,幫觀眾做出的導引,也是種指向,指向敘事的可能性本身。

  

相關評論

北美館《對照記》 --- 陳韋鑑

從假設性的處方籤裡回應對典藏的想像 許家峰

主體與檔案熱(一)--反典藏,藝術體驗的求活之辯 陳泰松

主體與檔案熱(一)--反典藏,藝術體驗的求活之辯 陳泰松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