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在邊陲廢墟中踏尋生命:《Break & break!無用之地》的詩意生存表達
分享 | 瀏覽數: 1606

在邊陲廢墟中踏尋生命:《Break & break!無用之地》的詩意生存表達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邱誌勇 , 2018年07月03日 19時55分

評論的展演: Break & Break! 無用之地 Chou Shu-Yi Dance Video Exhibition 周書毅身體錄像展


圖版提供|周書毅   攝影|詹凱

「以舞蹈踏尋生存狀態」,這句話應用在周書毅的創作中是既真實又殘酷。嚴格說來,對台灣舞蹈界的了解是從書毅開始!從2007年台北數位藝術節舉辦論文獎發表時邀請書毅在台北藝術村進行一段開幕表演開始。之後,在台灣數位表演藝術節中的合作過程觀看了好幾次的《空的記憶》(周東彥與周書毅的合作),以及在《看得見的城市,看不見的人》、《關於活著這一件事》中看到了一個舞者對自我主體、生存意識與環境空間的深度觀察。一次,在台北藝術村遇見了書毅,簡單閒聊之中得知他將暫停創作,思考一些更為巨觀且自身的議題。而這次看到書毅回到「表演舞台上」(這是一個極度弔詭的說法),看到了在《Break & break!無用之地》展演中對自我、對環境、對空間的(持續性)探索與提問。

走上了「空場」狹隘的樓梯,穿過了由廢棄紡織廠房改建而成之藝術場域的長廊,踏入別有洞天般的頂樓平台,盡入眼簾的是散漫四處的舞蹈錄像影像(dance video),在無固定觀眾席的開放場域中漫遊、探索、觀看。周書毅讓他的身體影像(body-image)或是巨大的投映、或是渺小的展現在相鄰大樓的側牆上、隱密後巷的女兒牆角上、不起眼草叢邊的磚頭上、通往頂樓平台的樓梯背牆,以及河堤水圳的邊牆;而耳邊傳來參雜著工業製造般的聲音與數位聲響,時而具象、時而抽離的樣態則協助著觀看漫遊者脫離身處城市邊緣空間中的意識,沈浸於舞蹈錄像中的空間與情境。此時,影像中的空間與投映的物理空間卻迫使自我無以名狀地擺盪在影像潛意識與現實意識結構之間。

在城市邊緣的空間、荒廢閒置再利用的建築與溪流溝渠的邊上,周書毅的舞蹈錄像與城市建築的碎裂空間相互疊合,成為一個具有獨特韻味的展演形式。觀者可以近看、遠觀、或坐、或蹲,驅使觀看行為的異質化。當影像投映貼合在凹凸不平、質感相異的建築表面上,反倒讓二維扁平的時基媒體(time-based media)特質轉化出三維立體空間的質感。由於影像載體的層次起伏不平,影像的皺摺時而相互呼應、時而表現突兀,觀者行走遊動在影像與投影之間造成的剪影,增添了影像多層次的意境。而在分散五處的影像裡同樣有著城市邊陲、廢棄工廠、工業水泥管堆、溪流河畔、海邊、城牆外;同樣有著周書毅的身體意象。無論影像景框大小、舞蹈節奏速度快慢,鏡頭多以低角平視的大遠景來看到舞者及其身處環境的關係,也對生存樣態有著巨大且詩意般的提問。


圖版提供|周書毅   攝影|劉振祥

約莫在場域中觀影一個小時後,《Break & break!無用之地》從展覽模式轉換到表演情境模式。周書毅從一整排鐵窗透光的頂樓平台上,以整身紅色的服裝出場,緩緩開始其舞蹈表演。在一個90年代的紡織工廠頂樓上,透過既成影像、肉身實體、建築結構、影子疊映交織,幻化成一詩意空間。周書毅的舞姿緩緩卻堅毅、身後投映影像的餘光閃爍,微弱地映射在舞者身上。

當城市邊緣的舊工廠頂樓成為展演舞台,從氣窗內透射出橫移的光影增添了些許的舞台效果,而在屋頂平台上城市裡積累的落塵,則在舞者身軀上留下了痕跡。爾後,垂坐屋簷邊的舞者忽爾間幽默擺動、聚光燈仰拍的視角照應舞者身軀,創造了另一巨大的身體影像(陰影),並疊印在既有的舞蹈錄像上,驅使既有影像與即時影像的交疊對話。

「Break」是書毅暫別歇息後的複返;「Break」是書毅以身體介入城市空間的語藝策略;在「無用之地」般的邊陲廢墟中再思考人與空間的交互關係;在寂靜的夏夜裡向眾人述說著自我生命的探尋。

 

相關評論

2018年度觀察報告 --- 樊香君

2018年度觀察報告 --- 鄭文琦

裂縫中長出脆弱的力量 從周書毅在《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獨舞到《Break&Break!無用之地》的身體錄像展 --- 樊香君

< Break & Break! 無用之地 > 周書毅舞蹈錄像展 吳芊逸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