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國美館「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野根莖」
分享 | 瀏覽數: 1965

國美館「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野根莖」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8年10月09日 14時38分

評論的展演: 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野根莖》

  在下半年的雙年展季節,首先起跑的是國美館的「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歷經十年來進入第六屆的台灣雙年展,似乎逐漸在眾多的雙年展中找到自己的可能性,從過去的「台灣報到」的觀察報告到開始回應國美館本身的功能,回應館藏與台灣藝術史的研究,提出這個世代的看法,此外,對於原住民藝術家與國美館所在地周遭的替代空間結合,更是多年來民間所呼籲的面向,在這次的台雙中也邁出第一步,這讓我們對國美以及台灣雙年展的未來有更多的期待。

  922日至2019210日,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由龔卓軍與周郁齡擔任策展人,展場除了國美館內外還包括周遭的忠信市場與黑白切等藝文空間,今年以「野根莖」為主題,延伸了五個根莖系:「野山海」、「野史野影」、「野身體」、「野星叢」、「野家屋」;此外還有與南藝大合作,探討排灣族生命美學與生態哲學「Kacalisiyan斜坡上的民族:撒古流.野根莖講座」,以及一系列的影展計畫、表演計畫以及衛星活動,包涵與清華大學合辦的《浪與浪搖幌-邱剛健專題》、與忠信市場黑白切藝文空間、玩劇島小劇場合作推出活動等。

  作為國美館卅年館慶壓軸大展,在展場空間的運用上來看,可能因為同時間展出的四大館聯合展覽「花之禮讚」所擠壓,所以作品在空間的運用上稍嫌壅擠,不過國美館的空間設計問題由來已久,只能說可惜;從館慶大展的角度來看,國美館作為台灣唯一國家級美術館,在收藏與研究上有其定位與功能,在台灣美術史的投入是必然的任務,但是過去的台雙顯然尚未與國美的這個功能相連結,強調的是對台灣當代藝術領域的觀察,似乎試圖在眾多雙年展熱潮中,順便也展示出台灣當代藝術的某個面向,但是這同時也顯現台雙十年來也還在摸索自己在雙年展熱潮中的定位;而這樣的摸索似乎在今年台雙中看出些端倪,例如『野史野影』該子題以60年代《劇場》雜誌為核心來探討,提供的是另一個觀看過去台灣藝術史與當代藝術間的關係,姑且不論其論述,至少我們看到台雙逐漸找到自己的定位,不只是探索台灣的當下藝術環境,而是更有企圖的把台雙與國美館的定位結合,這樣的做法將會凸顯國美的優勢,也會讓台雙的特色越來越明確。

  今年台雙邀請了不少原住民藝術家,這讓我們看到國家開始面對原住民藝術家的努力,而不只是如過往展覽中的點綴,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相對來說展覽本身不只是個權力,更是個權力敘事,關於怎麼觀看原住民藝術家的作品,在美學上如何維持原住民族的主體性,這是需要梳理的,尤其在藝術領域中,更容易看出不同情境的族人如何回應當代情境,原住民藝術家在其中的思考與努力更是應該被看到與被討論,當然這樣的討論必須從理解開始,而不只是以漢人為中心來觀看,國美館這次也邀請撒古流分享,期待從這樣的起點開始,原住民族藝術家不只是被觀看,而是能進一步的被理解。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面向是,今年的台雙相關活動也不少,除了上述撒古流講座外,重要的是與國美館對面的忠信市場與黑白切的合作,作為在地重要的藝文空間,與國美館只相隔一條馬路,但是過去卻是天差地遠的距離,這次的連結讓我們看到藉由野根莖的主題,讓國美館的眼光看向鄰居也看向在地,這是多年來我們所呼籲的,將國美館周遭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對中部的藝文環境也會有更正面的影響。

 

 

相關評論

以「弱機構」談「弱機構」 吳祥賓

張狂躁動,或神靈召喚「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野根莖」之「野身體」 --- 陳元棠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