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旋轉歷史編撰學的爆炸圖」日動畫廊
分享 | 瀏覽數: 1230

「旋轉歷史編撰學的爆炸圖」日動畫廊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9年09月15日 17時29分

評論的展演: 旋轉歷史編撰學的爆炸圖

   "爆炸圖"是種大家多少都看過但是對名稱陌生的圖像,這是以立體的方式來顯示構件裝配的示意圖,在以此為名的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學者對策展與藝術史之間關係的思考,相對於近年來各種以親近大眾為名的文創化當代藝術展出,這樣的思考當然是較為學院的,但是其實也是較為實際的,畢竟策展人所提問的問題,其實是許多策展中會遇到卻被隱而未顯的問題,在海量的展覽中,那些隱而未顯的問題可能就自然而然被接納而成為常態,進而成為"牢不可破"的常識。

  97日到1020日,台北日動畫廊舉辦旋轉歷史編撰學的爆炸圖 」,由郭昭蘭擔任策展人,展演藝術家包括,藤田嗣治、高重黎、彭瑞麟、李國民、鄧兆旻、區秀詒與張紋瑄,展出作品形式包括繪畫、攝影、錄像與文件等。

  從展名來看,策展人很明確的試圖去碰觸的是歷史編撰的過程,相對來說,最常見的可能就是線性史觀,線性史觀可能是比較容易讓人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但是也很容易將背後的史觀隱藏起來,就如同大家熟悉的國民教育歷史課本,對本身以政治為前提的史觀是完全不提的,彷彿人類的歷史天生就是被政治所推動,而忽略物質等史觀;相對於線性史觀,爆炸圖更具空間性,如策展論述提及,「其撐開的空間比組件的組構還要大」,在此爆炸空間中,物品彼此需要校對位置,歷史如何透過物與空間的邏輯被觀看也被呈現,同時策展人也得以在此與觀眾建立另一組校對的觀看關係。

  相較於歷史論述,傳統上藝術史與策展又多了作品這些"物件",在過去的線性史觀中作品本身常被文件個性給隱藏,於是很容易的,作品變成只是論述的證據,藝術自身的敘事與形式邏輯常常被忽視,尤其是近年來以議題為主的展覽更容易出現這種狀態,或許我們可以說,在這個展覽中,郭昭蘭正是試圖處理這個問題。

  然而,這個問題複雜的地方在於,爆炸圖中的構件彼此的關係是有共同邏輯的,而在本展覽中,策展人是以攝影學、光、感知與物作為參數,但是這些參數彼此間的邏輯卻未被顯明,對觀眾來說,可能就欠缺邀請,當然,透過年輕一代藝術家如鄧兆旻的《這麼多年過去了》來演繹是個頗為準確的做法,以知名歌謠「雨夜花」的擬人自敘展示歷史建構過程,同時也展示敘事本身作為譬喻的可能向度,但也因此我們更需要拿捏與其他作品的關係;又或者如李國民與高重黎的作品並置時,這兩件自身充滿指涉的作品,將如何逃脫線性史觀中的文件個性,以自身的形式語言相互對應,完成爆炸圖中各部件建立關係的功能。

  且就展覽語彙而言,上述參數與作品的關係也無法擺脫歷史的影響,例如所展出的彭瑞麟相關文件,可能就在這個感知結構中逸出,或如展出的兩位前輩藝術家,不管陌生或是熟悉,觀眾必定是透過過去的歷史來認識這兩位,而策展人如何調度這些已知的歷史建構來協助觀眾重新進入爆炸圖,這也是得以旋轉歷史編撰的立基點。

  一個新的思考勢必需要更多的演練,透過不同的爆炸圖演練不同的對象,或許真的有可能旋轉那些被消費的歷史,也期待未來有更多的爆炸圖來旋轉歷史編撰學。

相關評論

歷史編撰學和藝術展演的對看 --- 吳介祥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吳介祥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