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失準的小螞蟻與機器人
分享 | 瀏覽數: 1067

失準的小螞蟻與機器人

Author: [特約評論人] 許家峰, 2021年05月07日 10時58分

評論的展演: 黃翊工作室 +《小螞蟻與機器人:遊牧咖啡館》

時間:2021.04.24

地點:台北兩廳院國家戲劇院

小螞蟻與機器人-1

《小螞蟻與機器人:遊牧咖啡館》演出照片      攝影|顏翠萱 

近期準備著Today at Apple的講座體驗課程,在幾次前置的會議中,即使單位的資深人員再怎麼熟悉產品操作,面對不習慣的語音軟體,考驗的不僅是聽覺習慣,還有操作手勢的變化,看似再日常不過的手機,因一個語音的介入,及明盲共處的時刻,方能有機會攪動觀看與操作的異同;換一個視角,當舞者面對的不是人,而是一隻隻機器人又或機器手臂,過去以人或身體為核心的表現,轉換成人與機器人共舞時,舞蹈形塑的過程與觀看的焦點是否該隨之轉移,又該如何轉移?

《小螞蟻與機器人:遊牧咖啡館》這大概是我聽過黃翊撰寫過的口述文本中最為簡化的一部。此次陪同者是邱鐙樂,幾段個人覺得太空白的時刻或針對一些口述描述的疑惑時,會與他現場對照,同時演後也向鄰座的視障觀眾交流再確認;黃翊的創作過程會透過階段性的發表作為一個可被探見的軌跡,所以此次書寫也會參照2019年於雲門劇場觀賞《物》第三階段、《眼》第一階段的經驗,接續此次製作的回應與提問。

記得2019年的演後,團隊來了一段《小螞蟻與機器人》階段性彩蛋演出,縱使是鏡框式舞台方式表現,但仍可感受到滿滿的能量與甜蜜溫馨的氛圍,然而舞台轉至國家戲劇院,不管是舞台還是觀眾席都比雲門劇場大上好幾倍,舞台到底要開到多少的深度,又或有無將舞台延伸至觀眾席的可能等評估,個人覺得此次黃翊在空間與舞台的調度上,犯了嚴重的失準;上次在觀賞《眼》第一階段時,陪同者不停地在影像與舞者間切換描述,而語速再怎麼快也趕不上肉眼切換的速度,當時也在思考著身體與影像同時現身於舞台時,焦點是否被模糊或影響,而此次製作的即時影像幾乎佔大半視野,且集中在天幕上,面對影像擷取的視角與舞者流動的身體,及現場全面性的觀看,都是一項項的抉擇,個人覺得如何表現出黑色庫卡的看、即時影像被看時的聚焦與重疊、及觀眾如何看舞台上舞者與庫卡們的關係,都被概括性的畫面帶過,好像失焦了,能量被削弱了。

自2017年起,黃翊工作室+所推出的每一檔口述舞蹈演出場次,我幾乎没缺席過,這幾年就聆聽器材設備的升級是值得被肯定的,然而回到基本的聲音播放的操作技術,仍是有些許或大或小的缺失,雖然每次演前會有預放口述音檔測試的時間,但一回到正式演出時,可能預放音檔和正式的音檔的音軌不同,導致開場時會有種不確定感以及斷斷續續的碎裂感,好比鄰座明眼觀眾在正式演出時的20分鐘音檔一直斷續與一小部分的重疊,工作人員須有一段時間在旁排解障礙,於是在這20分鐘我右耳一直有細碎的聲音傳來…,在想,若在Announce時正式音檔就含括其中,又或有個約30秒的音效安排的話,是否能解決開場的不確定感?

小螞蟻與機器人-2

《小螞蟻與機器人:遊牧咖啡館》演出照片      攝影|顏翠萱 

雖然我很支持口述文本應忠於創作者本身的想法,但這次黃翊在文本的處理上顯得單一,畫面與畫面間是斷裂的,每一個看似合乎咖啡館的日常樣貌,卻無法流暢地銜接起來,顯得紊亂、拖磨、没有時序感;除了李原豪與謝承佑兩人在炙熱的鐵板前,藉由倒水與接水之際,有限的身體伸展範圍內所牽動彼此身體與物件間的關係變化外,以及胡鑑、庫卡與鍾順文藉由接下墜落的盤子,透過高低位置,速度營造出緊張的氛圍進而帶動了人與機器人間的情緒感受微妙的關係,這二段的描述可以感受到時間、速度與身體間的關係動態,其他多是畫面的概括描述,諸如在大桌子上想呈現出各種身體的日常,Salsa兩兩成行的較勁意味,以及最後個人的雙人舞表現多元擁抱的寓意等,若偶能就某一二位舞者的身體做更細節的描述,那份身體感就會提拉出來。

個人覺得此次投影畫面是另一種觀看層次的堆疊,然而就口述文本中,似乎把投影與現場表現混為一談,其中我聽/感覺不到象徵「眼」的庫卡,它的視角為何,它想要觀眾看見什麼?視覺描述少了景深概念,畫面的連覺就顯得扁平;另這次口述音檔有二個地方,不知是否是技術操作上的問題,一是與小朋友互動,這樣臨場的表演本來就有許多時間上的變數,預錄的音檔是無法支援這份及時的變化,還有林柔雯、駱思維的雙人舞,在二人的巧克力棒後就完全的空白,結束後與後座的視障觀眾也確認這份空白,回過頭來,團隊如何檢示與修正這份人為操作的誤差,如果預錄播放没即席來的有彈性,那節奏與貼合性就必需得更加謹慎,又或即席口述可列入未來執行的參考。

Nokia的經典slogan:「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視障者拜科技之賜,語音的支援不僅止於文字,連貼圖、部分的照片都能被描述出來,視障者絕不是唯一的受益族群;而科技的介入是否消弱或豐富了舞蹈,機器人的加入,觀眾該從何將它視為一個主體欣賞/認同,口述文本如何更貼合現實外又能更精準的傳達創作者之意,這是團隊要努力創造機器主體被看見的價值,觀眾也要學習如何欣賞科技融合舞蹈的地方。

 

相關評論

讓語言召喚小螞蟻與機器人 --- 許家峰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