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陳漢金 / 2014年度觀察報告—音樂不在?音樂無所不在!
分享 | 瀏覽數: 2199

2014年度觀察報告—音樂不在?音樂無所不在!

提名觀察人: 陳漢金 , 2015年03月27日 18時48分

        在2013年度,台北室內合唱團的「合唱無設限VI」、對位室內樂團的室內歌劇「江文也與兩位夫人」,動見體劇團的《凱吉一歲》,先後帶給人們耳目一新的感受之後,2014年以音樂為主的演出,似乎顯得有些疲軟 — 大部份的演出都太「中規中矩」而缺乏新意與活力;極少部分有創意的音樂演出,或整合的不夠嚴密,或挖掘的不夠深刻,只在表層上浮動。

    「跨越新視界」與「合唱無設限VII」或許是兩個較有份量的,以音樂為主的演出。然而由小巨人絲竹樂團與荷蘭新室內樂團合作演出的「跨越新視界」中,外國作曲家的作品遠多於本國作曲家的,舊作遠多於新作。台北室內合唱團的「合唱無設限VII」今年的主題是「世界華人合唱作品」,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

    以音樂為主的演出因而在2014年台新藝術獎的15項入圍中缺席。然而音樂真的「不在」了嗎?事實上它卻無所不在:從9位觀察人的九十幾項提名到十五項的入圍中,我們可發現音樂不只普遍存在,在某些展、演中,音樂還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展示性質的項目中,「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林其蔚個展《磁帶音樂》」,兩者都涉及了「聲音藝術」與音樂,它們各自獨特的呈現方式,都令人意外、驚喜。

    在大部分以戲劇、舞蹈為主的演出中,音樂總是或多或少的被應用著。儘管許多演出裡,音樂只不過是可有可無的「配樂」,但是有不少令人矚目的演出中,它們的音樂設計、呈現不只是「伴奏」而已,抽象、無形的音樂,成了有形的戲劇、舞蹈不可或缺的溶劑,它們加強了演出的流暢性、韻律感,擴展了空間性,渲染了情緒的變化,推動了戲劇的起伏。在「長河 — 身體是最長的一天」(林文中舞團),「看得見的城市,看不見的人」(周先生與舞者們),「聊齋,聊什麼哉?」(山宛然劇團)、「玄奘」(蔡明亮)、「萊茵的黃金」(河床劇團)、「女武神」(黑眼睛跨劇團)、「諸神的黃昏」(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等,我們都見識到了音樂的種種「應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向都頗注重音樂經營的河床劇團,今年推出的兩個作品「萊茵的黃金」與「千圈之旅」,兩劇中的音樂設計、應用都頗有獨到之處,卻未能進入「十五項入圍之中」,筆者個人感到相當惋惜!

    在擔任台新獎兩年觀察委員之後,如今已卸任的筆者,心中一直有個疑惑:為何音樂界的作曲家們甚少介入表演藝術與造型藝術的活動?目前在這兩個領域中活躍的「音樂人」事實上大部分都不是「學院派」出身的;這些經常是相當年輕的音樂人們,或許由於沒有學院的包袱,他們經常較自由的表達、發揮;他們在「非音樂界」展現出非凡的的創意與活力;這些非音樂主流的音樂人們,他們置身於音樂的象牙塔外,他們不畏首畏尾,他們的衝勁,反而震撼人心,讓人們看到音樂未來的走向,儘管這些新鮮的音樂人只有相當少數的幾位,他們都是音樂界的「邊緣人」。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