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陳惠湄 / 2016年度觀察報告
分享 | 瀏覽數: 2183

2016年度觀察報告

提名觀察人: 陳惠湄 , 2017年03月21日 12時44分

2016年台新藝術獎陳惠湄年度觀察報告

評論的展演: 南北管神話音樂劇《蓬萊》 、 十三聲(口碑加演場) 、 2016 松菸Lab新主藝─林宜瑾《彩虹的盡頭》 、 圓劇團 當代馬戲《如果你還在》 、 牆上。痕 Mailulay 、 造聲 - 王仲堃個展 、 2016 臺北藝穗節《空氣男友》 、 【日曜日式散步者】微型實驗行動 、 原舞者《浮島 Maataw》、《織布│男人X女人》

 

即使以音樂演奏為主的專場音樂會經常與台新藝術獎無緣,但無可否認地,對國內幾乎供過於求的音樂演奏會市場來說,2016年的音樂創作仍是活潑且內容豐富的:無論西樂或國樂、前衛或傳統,除了一般形式的演奏會之外,結合舞蹈、戲劇、展覽等「跨領域」音樂創作的演出內容與形式更是持續地被探索著。音樂劇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創作形式,音樂來源多樣化,除了西洋藝術音樂、流行音樂之外,原住民音樂、漢族傳統音樂等在地的音樂元素更是音樂劇喜愛使用的;其中,巧妙融合南北管及原創編作的《蓬萊》神話音樂劇創造出一個迷人的世界,發展出一種傳統再創造的劇場新美學,令人驚艷。

音樂也是某些舞蹈或劇場創作中的靈魂,如原舞者《浮島 Maataw》中的傳統歌謠,《織布│男人X女人》中的織布聲,雲門2《十三聲》的道壇唱咒,或者壞鞋子舞蹈劇場《彩虹的盡頭》的牽亡歌陣等。在展覽、跨領域劇場展演中,音樂、聲響的創作與演繹也是創作核心,如王仲堃《造聲》個展的機械樂器,或圍繞著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的兩段式實驗演出等,音樂、聲音、聲響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舞蹈不再侷限於固定的展演形式,經常已發展成為「身體劇場」;表演場所也無拘束,室內或室外,形式內容都多樣化,或編舞或即興,或者介於兩者之間,與舞蹈表演結合的展覽也經常可見。雲門舞集、無垢舞蹈劇場等居於國內龍頭地位的舞團展現屹立不搖的實力,許多年輕舞蹈家、編舞家也推出不同面向的製作,舞蹈界可說是人才輩出,而思索與臺灣在地文化的連結更是一種趨勢。TAI身體劇場、布拉瑞揚、莊國鑫等舞團持續深掘原住民歌舞的身體動能,推出令人矚目的創作,而劉冠詳、李貞葳等新銳舞蹈家則展出迥異的肢體語言與思考;可以說,舞蹈已然是透過身體所進行的哲學思索。

視覺藝術界在極為多元化的面向中展現出豐沛的創作能量,公私立展館都有重要展覽,在傳統展館之外的場域,更發生許多具實驗性的探索;除了傳統的私人畫廊之外,國內還有許多「替代空間」展出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視覺藝術的展覽形式、主題皆多樣且充滿創意;從文字、影像、圖片、聲音的檔案挖掘歷史,結合事件的記錄進行不同形式的創作,透過展覽或表演,重新詮釋集體或個人的歷史記憶,思索現在與未來。

擔任提名觀察人,在原本已有的忙碌工作之外,還要欣賞多如繁星的各個不同領域的表演、展覽,可說是隨時處於疲於奔命的狀況中,時間、體力都極為有限,無法兼顧到所有表演,難免有許多無法到場欣賞的遺珠之憾。不少表演藝術的觀賞者經常會發出「踩到地雷」的感嘆,而筆者感到幸運的是,在2016年觀賞的表演中,這樣的感嘆算是極少的。更令人開心的是無意中發現的、原本完全不認識的創作團體的小型表演,例如新成立的明日和合製作所的獨角戲《空氣男友》,或也是在2016年成立的圓劇場《如果你還在》等,都令人眼睛發亮,大為驚喜,也令人關注其後續推出的創作。表演藝術的光環經常集中於導演、編舞家、作曲家等創作者,但演員、舞者、表演者其實也是成就展演的主力,其表現往往令人激賞,居功厥偉;今年欣賞的許多演出,特別是獲得台新藝術獎提名、入圍的展演,在台上的演出者就是如此。而去年以《牆上.痕Mailulay》獲得台新藝術獎的導演陳彥斌,今年以導演(如《浮島Maataw》)、舞者(如《彩虹的盡頭》等)、演員(如《東谷沙飛》、《迷宮魔獸》等)等不同身份參與許多重要表演,其專業精采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

回顧過去一年參與的藝術活動,看到許多不計代價、充滿熱情的表演者或創作者,在資源窘困、默默無名的境況之下,仍充滿熱情地創作、演出。看到這些熱愛表演、創作的表演者、藝術家,感到臺灣的藝術界自有一股動能,其充沛的能量即使在參與人數少,或根本稱不上是表演、展覽場地的環境中,仍持續表演、思索與創作,而這,似乎才是臺灣藝術界最寶貴的能量。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