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團解剖學:那些沒有臉的…… ——「褶肉記」蔡佳宏個展
龔卓軍 | 發表時間:2022/10/31 23:58 | 最後修訂時間:2022/11/28 16:35
評論的展演: 褶肉記 ✶ Personal Tortuous History of Flesh 蔡佳宏 個展
「褶肉記」這個蔡佳宏陶藝個展,英文標題是 Personal Tortuous History of Flesh,若直譯其意,可以說是「個人的肉身受苦史」,乍看有佛教的意味,人間是苦集,肉身是枷鎖,但是,走進展場,卻頗有各種臟器果實肉身軟爛與腐敗的造形刻劃,介於完全枯竭與鮮美圓實之間的狀態,與其說是完全的敗壞,不如說是走向衰竭過程中的痛苦與華美。
這中間主要是一種內爆外翻的意象,無處不在,原本包覆完好的肉身,在這裡全部被陶作的一種殘酷冷冽的肉身解剖學所取代,很接近恐怖臟器與人體肢解社團的種種不明來源的殘肢截圖所呈現的,也很接近某場空難或嚴重車禍造成的肉身崩解狀態所散落的,是觀者平常所不敢或所不願想像的世界,介於死亡後的無機世界與病態腐爛中的有機世界之間,生存狀態不明,蟲蛆霉毒即將叢生,皮囊崩毀,失去面目。
以列維納斯的「臉性」來看,「褶肉記」最大的特徵就是抹除了「臉性」,我們看不到任何屬於人類的「意識」,而只有逼我們面對的失去整體性的膜、膈、臟器肌肉、果肉內核與其間的艷麗血色肉液,紅、綠、藍、紫,彷彿前一刻還在流動,然而這一瞬間卻突然被拔出其活體,兀自殘存著生命的跡象。即使異形都還有臉。但蔡佳宏的陶作卻硬生生地抹除了所有的臉,使觀者無以判斷,其作品究竟在提取殘存的生命跡象,還是嘲諷那僅存的生命殘骸。
據說某些觀者在觀看後引發了深沉的不適感。那是與高處墜落後的親人身體、致死車禍後的認屍驚嚇,在一種失去臉孔後的面目全非的生命情境中,只有臉與非臉的照面,才會引發的真實界殘片反應。不論是倖存者的痛,抑或是病痛者受苦後的肉身重整,「褶肉記」引發的不適感,都遠遠超過「白骨觀」在想像層面引發的強度,進而挑起訴說與疑情,不禁讓觀者想像作者究竟經歷了什麼,也讓觀者聯想起那所不願憶起的破碎現實。是誰的血管?是誰的臟器?是誰的肉團?主體性的擱置,臉的抹除,指向生命所面對的最無情的暴力,一種沒有來由的暴力,生命被拋擲於世,直接撞向壁面、地面、水泥、攪肉機與被爆炸粉碎後的殘塊,暴力後的殘餘,讓沙特嘔吐的樹根描述強度不及於其千萬分之一。也許,重新拾起這些殘餘肉團的方式,也只有將之化為泥、塑為形、燒為陶,在戰慄中直接面對,才有一絲迴身於世的對話空間,得以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