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李俊賢 / 老鼠愛大米‧〈駁2〉種玉米 ──玉米田時間 Corn Time@蓬萊一畝田2013/高雄〈駁2〉藝術特區
分享 | 瀏覽數: 1506

老鼠愛大米‧〈駁2〉種玉米 ──玉米田時間 Corn Time@蓬萊一畝田2013/高雄〈駁2〉藝術特區

李俊賢

李俊賢    高苑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兼藝文中心任

由經營團隊自辦的[蓬萊一畝田],高雄〈駁2〉藝術特區經營團隊

高雄〈駁2〉藝術特區開始種植玉米,配合玉米成長周期有一些活動,而這一切的一切,完全以藝術之名,開展了民眾對於「藝術特區」的想像。

這個由藝術家顏名宏及其團隊策畫執行的「玉米田時間 Corn Time@蓬萊一畝田」,接續原本經營團隊自辦的「駁2種水稻」活動,由藝術家帶領在「洗石子」田埂圍成的田中種植玉米,由於是藝術家經營的玉米田,田中央就有幾隻樓梯,以不同角度向天空延伸,除了表達了這片非同凡響的玉米田,其實也暗藏日後攀爬類植物依附生長的依據。在整片玉米田的中間,還搭建一座不鏽鋼「閣樓」,當代工業機械量產的材料,在自然材質的玉米田當中相當凸顯,不同角度組合的不鏽鋼結構,利用鏡面反射,把周邊景物收攏在一起,也提供觀眾「俯視」玉米田的機會,如此的不鏽鋼閣樓,自然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令人想爬上去感受一下,不過,很抱歉,這個不鏽鋼閣樓的樓梯只做到一半,而且斷層高度應該超過2m,加上玉米田的阻隔,就成為一個「看的到吃不到」的「空中閣樓」,還好策展人很人性體貼,在樓梯延伸下來的地方又做了四級樓梯,即使「看的到吃不到」,還是可以拍照,這個做法很成功,使要拍照的人有時候還要排隊。

依據出生在台中清水的策展人顏名宏的說法,整個計畫來自於他對於「家」的經驗、記憶,在生命過程中,對於「家」的熟悉又陌生、有家歸不得經驗,最後延伸為這個實踐在〈駁2〉藝術特區的玉米計畫。如此的策展敘述,是當代台灣人 [尤其是中年以上,過度農業和工業時代的人]很實際的共同經驗,尤其是作為移民城市中的高雄人,「家」,有時候確實就像那間不鏽鋼閣樓,精彩而豐富、熟悉又陌生、有時又有家歸不得。如此的策展理念有其深沉的思維狀態,也為整個計畫提供更扎實的行動依據。

若從整個〈駁2〉藝術特區的發展歷史看,這個名為「玉米田時間 Corn Time@蓬萊一畝田」的計畫,是頗有「破題」效果的作為。從大歷史角度看,自台灣島從海底浮上檯面至今,這個現在名為「鹽埕」的地區 [〈駁2〉所在地],這塊玉米田,應該是有史以來第一塊農田,這片原來海邊的沼澤濕地,本來是「馬卡道」族人抓魚、撿貝殼的地方,中國人來了以後,沼澤濕地被圈圍成鹽田,後來日本人又把開港挖出來的泥土覆蓋在鹽田上面,才完成當代「鹽埕」的格局,整個「鹽埕」的歷史,滄海桑田,人來人往,到了2013年,卻是因為「藝術」,竟然出現農田。

若從當代〈駁2〉經營歷史角度看,自〈駁2〉藝術特區在21世紀初開辦以來,這個一直含著「金湯匙」的空間,即使掛著「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標題,其實完全沒有「閒置空間再利用」那種「廢物利用」的情境,在台灣開展「閒置空間再利用」政策的一開始,〈駁2〉藝術特區就以最高額的4000多萬台幣的姿態光榮登場,近年來的陳菊團隊,也持續大量投資〈駁2〉,整個〈駁2〉在十多年發展歷史中,大量的投資開發了大量的空間,累積了大量的展覽、大量的藝術品,重金「高速」的經營模式,使〈駁2〉很快就好像什麼都有了、滿了,卻唯獨少了對應藝術必要的「閒情」。

「閒情」就是不緊張、匆忙,在「閒情」的情境,才有可能閱讀藝術,否則藝術品只是拍照片的布景,趕快拍完再拍下一個,觀賞藝術變成一種「車拚」,藝術品的效能趨近無效,對於民眾、藝術家,都是損失,而,如何創造「閒情」?很久以來,經營「田園」一直是創造「閒情」的很簡便方式,例如很著名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為菊園形成的氣氛,就有有「悠然」的心情,開始慢慢的品味南山。〈駁2〉藝術特區在開辦十多年後,開闢田園,開始種植農作物,在原本燥熱的場域中鋪陳舒緩情境,促成民眾閱讀的心境,這樣藝術農夫行為,看似無厘頭,其實完全「對症下藥」。

聽到高雄〈駁2〉藝術特區要種玉米,一般人的反應是:「give me a break」 [拜託,別鬧了],而種玉米其實是要民眾「take a break」,慢一點,慢慢看。

【註】:根據〈駁2〉藝術特區經營團隊說法,玉米收成之後將繼續種菜瓜-------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