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李俊賢 / 人生歷練的反芻 以刀為針線的細密 ──梁平正木雕個展/三義木雕博物館2014/5/1~2014/5/31
分享 | 瀏覽數: 3536

人生歷練的反芻 以刀為針線的細密 ──梁平正木雕個展/三義木雕博物館2014/5/1~2014/5/31

李俊賢 | 發表時間:2014/05/22 17:03 | 最後修訂時間:2014/05/22 17:37

 

圖版提供、文 | 李俊賢

大學時代和同學合組「笨鳥畫會」的梁平正,完全符合「笨鳥慢飛」的說法,在數十年迂迴轉折之後,最後又回到藝術的道路,真正無怨無悔地投入其中。

目前梁平正的創作,基本上以「木雕」為主,順應木材「原型」,先尊重木材生長狀況,再就木材的「原型」修飾為各種題材,幾年時間發展下來,梁平正開發出「飛行」、「非書」、「非器」、「面具」----等系列,不過,理解梁平正的創作,或許標題只是指引之一,「表面處理」應該才是重點。

 

如此的講法,絕非暗示藝術家對於「外形」有所輕忽,而是更期待觀者進入藝術家「表面處理」的心境、情境,因此而得以感受藝術家難以自持的苦心孤旨。

梁平正木雕的表面處理,在他的「非書」系列可說是一種典型。就如一般所認知的,「書」是紙做的,「書」是紙裝訂而成的,把木材雕刻成「書」,就是要把木材雕的薄薄一片。就這個部分,梁平正確實掌握了「紙」的各種樣態,在他雕刻刀的處理之下,他刻出來的紙,充滿了時間歷史感,很像剛從考古遺址拿出來的古籍,瞬間從陰間出來接觸陽間,一下子不知所措就自己捲成各種角度;有的甚至適應不良就有了剝落、斷裂的現象。從「表面處理」的角度看,「紙」又是表面,又是實體,當藝術家雕出一張「紙」,已經基本上完成了表面和實體的部分,在這個部分,藝術家的「表面處理」,有了基礎的到位。不過,完成了「紙」,把紙張裝訂成冊,那只是一本筆記簿,還不足以構成為「書」,從「紙」要提升到「書」,「紙」上面還要有一些符號。

就一般概念而言,「書」以文字為主,而就像藝術家所下的標題「非書」,其作品就開宗明義的表達,這些「書」並非一般的書,這些「非書」上面看不到文字。可是,藝術家雕刻的這些「非書」,並非一片空白、一張張白紙的「無字天書」。這些沒有字的「非書」,每一張頁面上都被刻滿了,有些像盲人點字的凸起,有些像大江東去水流不止,有些在水流中還看的到有魚在逆流而上,有些又像岩漿瞬間凝固的結晶------。這些陳述各種現象的視覺語言,以「非字」的方式佈滿頁面,讀起來刀刀入肉,讀不出聲音,讀到的是各種的「視覺流」、「意識流」,還有藝術家的刻骨銘心。

就像沒有建築師會標榜專長是「貼磁磚」、「斬石子」,那是很辛苦卻看不太到功勞的工作。也比較少雕刻藝術家特別專注在「表面處理」,畢竟專注外型、豪邁揮灑,是相對省力,也更符合社會世俗的藝術家想像。藝術家選擇可能只有苦勞而沒有功勞的作法,多半有其難以自持、無法抑止的心境和鬱結。

梁平正有句經典名言,「年近六十,剩下兩億」,聽到的人以為台灣又出現藝術市場四大天王之外的明星,而藝術家所說的兩億,他會說明是:「失意和回憶」。曾經投入房地產市場,有過風光歲月,後來則處境辛苦,人生黯淡,最後在苗栗火燄山上刻木頭,生命才再度有光明的開展。生命中難以承受的艱辛折磨,生命中難以自持的憤顢鬱卒,透過鏈鋸、電刀,經由身體的苦力勞動,或許會有一些平息安頓,這樣的療效,驅動藝術家以中老年人的身體,去進行年輕人的工作,最後成為藝術的「非書」結晶,讀起來很有感,很苦情,令人興起悲憫之情。

「大隻雞慢啼」,藝術家可以很早熟,梁平正則是命運的安排,最後變成一隻慢啼的大雞,即使啼的有些滄桑,甚至還有些悲嗆。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