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吳介祥 / 森林做為結構性罪惡的隱喻 –張恩慈「我們的同盟」個展
分享 | 瀏覽數: 2388

森林做為結構性罪惡的隱喻 –張恩慈「我們的同盟」個展

吳介祥 | 發表時間:2020/10/31 22:11 | 最後修訂時間:2020/11/02 15:41

評論的展演: 我們的同盟 張恩慈個展

布希亞(Baudrillard)在擬像(Simulacra and Simulations)的論述理,提到迪士尼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而是對真實的阻卻機制,交換虛構和現實,讓無力面對長大的人可以繼續保有童稚。在這裡人們被允許幻想大人在另一邊,即現實的那一邊。但也遮蔽了幼稚無所不在的事實,人們在走到童話這邊,扮演這邊的兒童角色,以為自己是在假裝扮演兒童的幻覺。依照布希亞對於迪士尼式童話的詮釋,童話是超越現實的,是人們遮蔽被遮蔽的機制。

張恩慈對於童話的看法符合布希亞的評論,童話不是只處在隔離自現實的位置,它們穿插在現實中。在張恩慈的眼中,真實和虛幻是深度交織的,它們以互賴關係形成詮釋周遭的結構,也把彼此和自我欺瞞包含在內。童話比神話更很容易被轉譯和再造。神話頒布了幾種人性、慾望、善惡的原型,提供詮釋者繼續發揮;童話(特別是格林童話)從禁忌和恐懼出發,在十八世紀隨著兒童的閱讀市場而增刪(去掉了所有性暗示的部分),而和原始鄉野奇談的阻嚇作用有所落差,總讓人在矛盾裡打轉。因為自相矛盾,童話裡的「啟示」也常常是一語多義。格林童話在納粹時期被於對忠誠、善惡二元論和血統純正的轉喻。灰姑娘的故事被用於詮釋種族,由於後母的血統不夠純粹亞利安,因此無論她如何優惠自己的女兒,她們的資質都比不上灰姑娘。被迪士尼以二元化原則改編童話結構,而讓存在民間對無知的敬畏、對莫名危險的走避等,也隨之消失了。 

張恩慈的藝術利用二元化的敘事技術,讓美麗、溫柔、賢淑、光明、樂觀、期待...在同一邊,同時很睿智地不提另外一邊是甚麼,以此來讓突顯童話空虛的二元架構,迎來觀眾對於不在場的另一邊的揣測。因此張恩慈的展覽標題總像在自我鼓勵,例如「放輕鬆,這只是醒著」(2009)、「無懼的愛」(2013)、「你還記得嗎?」(2018)、「我們的同盟」(2020)等。例外的卻有政治議題明顯的「老大哥正看著你」(2017)展覽,而更透露了藝術家的世界和歷史觀。藝術家自離開學院以來,創作持續以刺繡和裝飾手工的媒材為主軸,作品呈現時通常會引起觀眾對拼布、被單、手帕、紀念儀式的懸掛裝飾品等多數屬於婦女的工作和技藝範圍的印象。這是張恩慈設的圈套,讓人認為性別議題是她藝術裡的議題,但更深入主題後,我們會發現性別雖然做為藝術家的二元化架構素材,但另一個對立概念卻缺席。因為對手、黑暗、危險或邪惡是看不見的,我們根本也不知道它們是甚麼,每個個體總在獨自跟社會化、功能化、消費化和異化相處。在張恩慈的作品,以針織代表「女性性」,再代表的不被告知全面訊息、不具完整技能和知識的主體,他們被繼續留在被動、無知、創傷、沉默但有所期待之中。這種狀態的個體,是最容易治理的人民。

「我們的同盟」有迪士尼的白雪公主和美人魚,有三姊妹在戶外遊戲的稀鬆和諧,有迪士尼的動物造型,有填充毛絨動物、造型貼布、星星或蠟燭等制式化的幸福符號組成的同盟和慰藉。同盟的敵方,是可以象徵任何事的森林。格林童話來源的民間傳說,常常是因為村落和父母最害怕幼童在穿度村莊的路途程中迷失、在森林裡消亡。而格林兄弟童話裡的森林則代要人對眾神、對無窮盡的自然之敬畏。在張恩慈的《The Forest》系列裡,埋藏著各種危機和剝削。透過童話,想像森林裡奔跳著會唱歌的動物,但在另一組作品中,卻是鹿皮上鑲嵌著公主造型和冠飾,鹿皮上還有幾處因為補獵而造成的創傷,不知這是把女性創傷寄託在小鹿的形象上,還是對於自然的資源化和消費,以滿足人的虛榮的諷諭?《The Forest-5》

同時,巨大的樹群裡掛著的是看不見的權力、潛伏的危險、黑暗裡的競爭。和張恩慈作品的主要風格-稚氣和塗鴉式的輪廓線-不同,森林裡吊著的人型是比例精準的剪影。它們的精準代表社會化、國家化或資本化,它們的位置透露了權力、懲罰、報復、殺戮...那些存在於世界上但我們都無法應對而不想知道的事。藝術家在2017年的展覽「老大哥正看著你」,以228事件和白色恐怖,以及陳文成事件做為主軸,也同樣用針繡和花布的細緻,做為影涉國家敘事對權力濫用的遮掩手段和極力裝飾。線繡的過程中中斷的線、接線或打結的位置,被張恩慈用來表達有刺鐵絲網,瞬間可以理解它所代表的是政權和國家暴力。有刺鐵絲網和線繡材質的合一,相似卻極衝突,是張恩慈突破童話系統塑造的二元結構的策略,也是刺破遮蔽結構的方式。《The Forest-4》局部

《Little Girls-7》局部

Little Girls-7

張恩慈很常把畫布轉過來,而在《The Hidden Power》系列中,粗胚面的畫布呈現繡出的人物打滿結那一面,密集線結,很像連續好幾發的槍傷。因而這個意象也以一個《倖存者》系列(2018)呈現。以幼童時照片的小孩形象和暴力意象的結合,藉託無所不在的對幼小生命的威脅。可能是對國家濫權的隱喻,也可能是社會事件的聯想,開放空間中隨機逞兇的不預期風險,總不時有些事件會讓整個社會都陷入驚恐中。《The Hidden Power-5》局部

《Little Girls》系列裡,藝術家2016年曾創作一件用布罩著頭的一對嬉戲小女孩,背景有著有刺鐵絲網和小熊維尼,以及從228事件文獻來的軍人和犧牲者。從系列持續以「童話般」的溫馨作品提醒小女孩不但要記得從森林回到村莊的路,要環伺周遭的環境確認安全,也要學會結盟、學會躲起來。《Little Girls-7》

張恩慈把線結和手術縫合線和槍傷的聯想推得更遠,形成《你還記得嗎?》的三片作品,細密的點狀繡線既像花朵,也像槍擊的彈孔。呈現在和白牆結合的白色畫布上,也招來機關槍掃射的聯想。在布西亞的解釋中,童話的存在是出自人類視辨能力的放棄和心理素質的匱乏,張恩慈中充分利用這種匱乏,解構再建構幸福快樂概念所依賴的二元結構,並以小指大,讓迷霧森林裡面有貪婪、虛榮、無知、怯懦、遮蔽和結構性的暴力,一一顯影。

《你還記得嗎?-5》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