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吳介祥 / 第十九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分享 | 瀏覽數: 1232

第十九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提名觀察人: 吳介祥 , 2020年07月21日 17時18分

第2季(4月1日- 6月30日)  

作品名稱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提名理由

2020綠島人權藝術季《如果,在邊緣,畫一個座標》

策展人:羅秀芝

時間︰2020/5/15 – 2020/9/15

地點︰綠島人權博物館

參展的國內藝術家都是就題材和地點新創作品,因此都能高度回應策展人對於「邊緣」和「重劃座標」的構思。多數作品不僅參照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個人檔案或口述資料,也從當下此地和世代觀點出發呈現作品,創作者們延伸已臻成熟的美學策略,跳脫囚禁場址和不義遺址的博物館化的既定功能想像,擴大了地理政治和監禁空間的視野、史觀和身體感。不同媒材的藝術家個別表達研調方法,各面向的議題也不再彧限於轉述歷史,不但充分把厚重的策展論述撐起來,也是藝術展演對集體記憶機制之多元提案。

《五月共感:民主中的众流》

策展人:黃建宏

時間︰2020/5/1 –2020/7/5

地點︰關渡美術館

展覽串起1968年西方(法國)學運和一樣發生在五月的光州事件之四十周年、中國和香港的現況。以展覽、影片和說演等不同形式對極權和統治工具、抵抗運動和革命策略的回顧、分析和呈現。展覽不限於以圖像和紀錄片「支持」抗爭者,也是藉美術館做為展示藝術的機制,記憶、分析、分享不同地區和世代的權力和暴力面貌及結構,賦予藝術展演機制更高的政治性格和實踐性。相較於藝術社群/學院對於時局世態僅止於道具製作的能量,「五月共感」對於美術館展覽的政治能動性有所推進。

《///\\///》

策展人:吳虹霏、陳政道

時間︰2020/3/14–2020/5/10

地點︰本事藝術

所有作品都是新作,每位藝術家對於自然都有不同的回應,從信仰、測量、童話、寓言、田調、仿自然物的家飾、可操作自然圖像的視覺科技或是科學理論等,不藉用過重的論述,卻將多面向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呈現出來。作品彼此都有微妙的連結,在藝廊中的空間也有巧妙的內外對應,僅以少數幾件作品卻能產生一套人們對自然的詮釋和採用、過度操作的暗示,也有不失幽默的自然崇拜的反思。

《快要降落的時候-王湘靈個展》

時間︰2020/3/7–2020/5/31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是一個在視覺主宰、影像科技和觀光經濟過於飽和的時代之哲學提問。藝術家把蒐集而來的與自己無關的紙本旅遊照片,自然界一個洞穴的投影、海邊生火到日出的影像安排在一個展間的方式,來探討從柏拉圖以來對於認知來自「辯論」還是來自「視覺」的亙古質問。同時,在另一個平行的展間讓前述展間的圖像空白,卻以音樂做為旅行紀錄、記憶載體、旅行的身體移動和非視覺的旅途記憶之對照。展覽把視覺文化最原初的提問,和當代最貼近的現況,連貫而一氣呵成。

《72海浬-紀凱淵個展》

時間︰2020/5/30–2020/6/28

地點︰海馬迴光畫廊

藝術家從個人的記憶和紀錄開始,追溯了高雄和澎湖之間的移動而牽引的信仰及文化情感。透過既熟悉又陌生的攝影機視角和配音,細膩呈現遷移者的影像、視線、身體在夜晚海上、海風襲耳的記憶。展覽同時將海馬迴光畫廊作為對像,創作者就其展場特質還特別學習手沖照片展出。這一道手續也讓遷移文化多了一層隱喻,遷移者的文化既有主動性,也隨時在含納和調和陌生的文化。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