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論壇《鄉關何處—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個展》
106.07.01- 106.09.17
活動類別: 展覽
首次展演日期:
2017-07-01
結束展演日期:
2017-09-17
詳細時間說明:
106.07.01- 106.09.17
活動地點:
高雄市立美術館
活動地址:
高雄市鼓山區龍水里美術館路80號
創作論壇《鄉關何處—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個展》
策展人:黃孫權
藝術家:侯淑姿
=============================
開幕暨記者會:2017年7月8日(六) 14:00-14:50 於展覽現場
主持人:李玉玲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論壇你我他座談活動:2017年7月8日(六) 15:00-16:00 於展覽現場
引言人:黃孫權 策展人
與談人:
侯淑姿 藝術家
林志明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王雅倫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陳芳明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作家
關於本展】
策展人 黃孫權
2009年2月,藝術家侯淑姿因投入高雄左營的眷村調查研究而進入了高雄眷村,也走入了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八年多來,她以天職般的使命感介入眷村文化保存的工作,產生了與眷村居民休戚與共的患難情感。在高雄眷村,侯淑姿與地方空間相遇,與不同生命的歷程交織,開創了一種跨越紀實攝影、田野敘事、社會性實踐的多重界限的藝術。
本展為策展人黃孫權與藝術家侯淑姿繼2010年高美館的創作論壇《望向彼方:亞洲新娘之歌》後再次合作。此高雄眷村三部曲是為藝術家多年深入高雄左營與鳳山眷村創作的總結。藉由策展人稱之為「雙眸」風格的正負影像並置、主客觀點並陳的表現手法,作品呈現了在眷改條例下幾經波折動盪的離散滄桑,以及藝術家與眷村居民在對話中所交疊的當代史心聲。
自2013年的《我們在此相遇》、2015年《長日將盡》,到新近完成的《鄉關何處》系列,此三部曲系列作品映照出眷村的不同命運—人物全非的、房舍依舊但人回不去的、仍奮力存活的家園。藝術家透過攝影記錄、訪談調查、行動介入,在社會性空間裡生產藝術;於田野間、於藝術家以身為度之際、於居民向公共歷史說話中生產作品。
藝術家的攝影並非再現眷村,而是創造我們與眷村的共感,讓鮮少被論及的眷村女性得以顯露其生命歷程,並揭示出全台消亡的眷村乃公共住宅私有化的歷史。長期致力於從女性觀點書寫與創作的侯淑姿,令我們聆聽眷村女性的聲音,看到她們與國家、家園、男性愛恨糾纏的容顏。同時令我們意識到眷村不是鄉愁,而是一段讓台灣社會聚落失去一切共有(家園、記憶、共同生活)的殘酷歷史的一部分。也因此,此展覽能夠使得我們從「應當去那兒住」(there that I should like to live)的感受性—巴特認為攝影最好的品質—出發,思考逼問台灣土地上每一個人的、而非僅是眷村住戶的問題:若「地景的本質是:家」(the essence of the landscape: heimlich),那我們的家在哪裡?
【創作自述】
藝術家 侯淑姿
高雄眷村三部曲試圖呈現戰後新移民聚落的眷村畫下句點前的最後身影,總體傳達對眷村流失的美好時光的不捨。作品為另類的新地誌攝影(new topographic photography),每幅作品皆為同一影像的上下兩幅並置,下方影像為上方影像的負像(negative),或其他特殊影像處理的複本,隱喻消失的、逝去而不復返的一切,在下方嵌入的文本是眷戶第一人稱的自白,傳達對家園充滿情感的生命經驗,或以作者個人的觀點述說眷村地景變化,文本中因敘述者的交錯與位移,期使觀眾透過靜觀與閱讀而認知發言主體的位移與觀點的差異,進而交織出個人對歷史集體記憶及個體隨著時間消亡的情傷。在此,一個個體的生命經驗在歷史的巨浪下成了微小的泡影,映現了無處再尋眷村的悵惘。
// 首部曲 我們在此相遇 EPISODE I Here is Where We Meet
《我們在此相遇》是以個人與末代的眷村人與地景的相遇為題,呈現高雄左營區的四個眷村(勵志新村、崇實新村、自助新村與復興新村)在眷村改建條例實施後,末代眷村人的生命圖像及文化地景的前後變遷的影像見證。
左營總計曾有23個眷村,是為全國最大的海軍眷村區,當年隨著國民政府遷台的海軍軍眷在此建立了家園。民國85年公布的眷村改建條例卻徹底地改變了全台灣897個眷村的命運,作者於2009年2月踏入左營眷村,以此做為與眷戶相遇之地,亦與即將消亡的眷村地景產生連結,透過訪談、影像與文字記錄,與當地居民產生對話,並以個人搶救眷村的田野手記回應批判眷改政策的不義。
勵志新村系列主角尚久菊與陸鐸分別來自大陸的不同省份,在台灣相識相遇而相守一輩子,我透過兩人合照、屋景、樹景與居家內部客廳建立了眷村文化指認性。自助新村系列是以田野調查的訪談記述村民對家園的記憶。崇實新村系列代表人物鍾文姬為新竹縣新豐鄉人,嫁給了大她十歲的外省軍人黃克正,眷改條例的兩個選項他們都沒有選,與國防部打了多年官司,也不知未來何去。崇實新村系列第二位出場人物為程懷強,他自認長年吃台灣米,喝台灣水,早已是根深蒂固的台灣人了,但感慨的是一切都將不復存在。復興新村系列第一位代表人物殷陳城欄,透過她的話語,觀眾得以瞭解眷村何以成為逃離家鄉、飽嚐顛沛流離之苦的軍眷得以安居之地。復興新村系列第二位現身說法的是來自江西的萬海根,他的自述表明了不再對回鄉落葉歸根抱持希望,但對住了五十餘年的眷村家園卻有著難以割捨之情與對這生養子孫的土地的認同。
2013年3月復興新村首先被大規模的拆除,接著是自助新村,崇實新村也在2013年8月正式從左營地圖上消失。此系列作品譜寫了荒謬的眷改政策下消失眷村的悼念輓歌,最終是為失落的眷村繫上一縷紀念的黃絲帶。
// 二部曲 長日將盡 EPISODE II Remains of the Day
眷村改建條例實施以來,鳳山地區的眷村陸續拆除,黃埔新村成為少數幸運獲得保存的眷村。黃埔新村承繼了日治時期在鳳山地區的軍事部署與建設,民國36年10月,孫立人將軍選定以台灣鳳山為新軍訓練基地,並調動百餘名新一軍的部屬來台,成立了第四軍官訓練班,安置部屬與家眷於誠正新村(後改名為黃埔新村),是為全台第一個眷村。民國44年5月黃埔新村因「郭廷亮匪諜案」、「孫立人案」而舉國皆知。
本作品的主角劉奶奶隨著她的未婚夫來到鳳山,在此建立了家園。作者在民國103年7月探訪這個村子時,僅餘存極少的住戶,劉奶奶是其中之一。劉奶奶對她住了六十餘年的房子堅持駐守到斷水斷電的前一刻。她的生命經驗敘述著隨政府來台的軍人眷屬遠離家鄉而成為異地的圈外人(外省人),臨老再次面對苦心經營的家園的遽變,深切表達對住了六十餘年的眷村家園的難以割捨之情。無親戚與家族支撐的外省眷戶因著眷村的集體生活關係而建構起在台灣的家園,原本以為是臨時的居所,但終了卻取代對岸的老家成了眷戶心靈與情感上的「原鄉」。
// 三部曲 鄉關何處 EPISODE III Out of Place
本系列作品映射左營明德新村與建業新村在眷改末期的蒼涼哀傷的命與運。
此二村為依傍左營海軍軍港的日遺眷舍,是捍衛國家的海軍軍官眷屬在飽經戰亂後得以遮風避雨的庇護所。第一代海軍眷村人心念國家,僅能遙望大陸家鄉,最終埋骨台灣;而稚年來台的第二代,今已成耄耋長者,一生以眷村為家,在此落地生根,繁衍後代。
民國92年,國防部在此二村推行眷改認證,部分眷戶選擇續住,卻遭註銷眷籍,與國防部展開長年的訴訟對抗。此二村於民國99年因高雄市政府登錄為文化景觀而獲保存,明德新村更是名列全國13個眷村文化保存區之一,然因國防部種種不當的迫遷手段,致使眷戶一一揮別家園,失去了他們在台灣的原鄉。
本系列作品關注此二村的殘餘眷戶在眷改末期持守家園、等待正義到來的真實處境。
(明德新村系列的代表人物為曹正綱將軍夫婦、韓斌將軍夫婦、林陳壁修女士,建業新村系列的代表人物為王姜宜鳳女士、賈劍琴老師、邱敬賢將軍。)
藝術家:侯淑姿
=============================
開幕暨記者會:2017年7月8日(六) 14:00-14:50 於展覽現場
主持人:李玉玲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論壇你我他座談活動:2017年7月8日(六) 15:00-16:00 於展覽現場
引言人:黃孫權 策展人
與談人:
侯淑姿 藝術家
林志明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王雅倫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陳芳明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作家
關於本展】
策展人 黃孫權
2009年2月,藝術家侯淑姿因投入高雄左營的眷村調查研究而進入了高雄眷村,也走入了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八年多來,她以天職般的使命感介入眷村文化保存的工作,產生了與眷村居民休戚與共的患難情感。在高雄眷村,侯淑姿與地方空間相遇,與不同生命的歷程交織,開創了一種跨越紀實攝影、田野敘事、社會性實踐的多重界限的藝術。
本展為策展人黃孫權與藝術家侯淑姿繼2010年高美館的創作論壇《望向彼方:亞洲新娘之歌》後再次合作。此高雄眷村三部曲是為藝術家多年深入高雄左營與鳳山眷村創作的總結。藉由策展人稱之為「雙眸」風格的正負影像並置、主客觀點並陳的表現手法,作品呈現了在眷改條例下幾經波折動盪的離散滄桑,以及藝術家與眷村居民在對話中所交疊的當代史心聲。
自2013年的《我們在此相遇》、2015年《長日將盡》,到新近完成的《鄉關何處》系列,此三部曲系列作品映照出眷村的不同命運—人物全非的、房舍依舊但人回不去的、仍奮力存活的家園。藝術家透過攝影記錄、訪談調查、行動介入,在社會性空間裡生產藝術;於田野間、於藝術家以身為度之際、於居民向公共歷史說話中生產作品。
藝術家的攝影並非再現眷村,而是創造我們與眷村的共感,讓鮮少被論及的眷村女性得以顯露其生命歷程,並揭示出全台消亡的眷村乃公共住宅私有化的歷史。長期致力於從女性觀點書寫與創作的侯淑姿,令我們聆聽眷村女性的聲音,看到她們與國家、家園、男性愛恨糾纏的容顏。同時令我們意識到眷村不是鄉愁,而是一段讓台灣社會聚落失去一切共有(家園、記憶、共同生活)的殘酷歷史的一部分。也因此,此展覽能夠使得我們從「應當去那兒住」(there that I should like to live)的感受性—巴特認為攝影最好的品質—出發,思考逼問台灣土地上每一個人的、而非僅是眷村住戶的問題:若「地景的本質是:家」(the essence of the landscape: heimlich),那我們的家在哪裡?
【創作自述】
藝術家 侯淑姿
高雄眷村三部曲試圖呈現戰後新移民聚落的眷村畫下句點前的最後身影,總體傳達對眷村流失的美好時光的不捨。作品為另類的新地誌攝影(new topographic photography),每幅作品皆為同一影像的上下兩幅並置,下方影像為上方影像的負像(negative),或其他特殊影像處理的複本,隱喻消失的、逝去而不復返的一切,在下方嵌入的文本是眷戶第一人稱的自白,傳達對家園充滿情感的生命經驗,或以作者個人的觀點述說眷村地景變化,文本中因敘述者的交錯與位移,期使觀眾透過靜觀與閱讀而認知發言主體的位移與觀點的差異,進而交織出個人對歷史集體記憶及個體隨著時間消亡的情傷。在此,一個個體的生命經驗在歷史的巨浪下成了微小的泡影,映現了無處再尋眷村的悵惘。
// 首部曲 我們在此相遇 EPISODE I Here is Where We Meet
《我們在此相遇》是以個人與末代的眷村人與地景的相遇為題,呈現高雄左營區的四個眷村(勵志新村、崇實新村、自助新村與復興新村)在眷村改建條例實施後,末代眷村人的生命圖像及文化地景的前後變遷的影像見證。
左營總計曾有23個眷村,是為全國最大的海軍眷村區,當年隨著國民政府遷台的海軍軍眷在此建立了家園。民國85年公布的眷村改建條例卻徹底地改變了全台灣897個眷村的命運,作者於2009年2月踏入左營眷村,以此做為與眷戶相遇之地,亦與即將消亡的眷村地景產生連結,透過訪談、影像與文字記錄,與當地居民產生對話,並以個人搶救眷村的田野手記回應批判眷改政策的不義。
勵志新村系列主角尚久菊與陸鐸分別來自大陸的不同省份,在台灣相識相遇而相守一輩子,我透過兩人合照、屋景、樹景與居家內部客廳建立了眷村文化指認性。自助新村系列是以田野調查的訪談記述村民對家園的記憶。崇實新村系列代表人物鍾文姬為新竹縣新豐鄉人,嫁給了大她十歲的外省軍人黃克正,眷改條例的兩個選項他們都沒有選,與國防部打了多年官司,也不知未來何去。崇實新村系列第二位出場人物為程懷強,他自認長年吃台灣米,喝台灣水,早已是根深蒂固的台灣人了,但感慨的是一切都將不復存在。復興新村系列第一位代表人物殷陳城欄,透過她的話語,觀眾得以瞭解眷村何以成為逃離家鄉、飽嚐顛沛流離之苦的軍眷得以安居之地。復興新村系列第二位現身說法的是來自江西的萬海根,他的自述表明了不再對回鄉落葉歸根抱持希望,但對住了五十餘年的眷村家園卻有著難以割捨之情與對這生養子孫的土地的認同。
2013年3月復興新村首先被大規模的拆除,接著是自助新村,崇實新村也在2013年8月正式從左營地圖上消失。此系列作品譜寫了荒謬的眷改政策下消失眷村的悼念輓歌,最終是為失落的眷村繫上一縷紀念的黃絲帶。
// 二部曲 長日將盡 EPISODE II Remains of the Day
眷村改建條例實施以來,鳳山地區的眷村陸續拆除,黃埔新村成為少數幸運獲得保存的眷村。黃埔新村承繼了日治時期在鳳山地區的軍事部署與建設,民國36年10月,孫立人將軍選定以台灣鳳山為新軍訓練基地,並調動百餘名新一軍的部屬來台,成立了第四軍官訓練班,安置部屬與家眷於誠正新村(後改名為黃埔新村),是為全台第一個眷村。民國44年5月黃埔新村因「郭廷亮匪諜案」、「孫立人案」而舉國皆知。
本作品的主角劉奶奶隨著她的未婚夫來到鳳山,在此建立了家園。作者在民國103年7月探訪這個村子時,僅餘存極少的住戶,劉奶奶是其中之一。劉奶奶對她住了六十餘年的房子堅持駐守到斷水斷電的前一刻。她的生命經驗敘述著隨政府來台的軍人眷屬遠離家鄉而成為異地的圈外人(外省人),臨老再次面對苦心經營的家園的遽變,深切表達對住了六十餘年的眷村家園的難以割捨之情。無親戚與家族支撐的外省眷戶因著眷村的集體生活關係而建構起在台灣的家園,原本以為是臨時的居所,但終了卻取代對岸的老家成了眷戶心靈與情感上的「原鄉」。
// 三部曲 鄉關何處 EPISODE III Out of Place
本系列作品映射左營明德新村與建業新村在眷改末期的蒼涼哀傷的命與運。
此二村為依傍左營海軍軍港的日遺眷舍,是捍衛國家的海軍軍官眷屬在飽經戰亂後得以遮風避雨的庇護所。第一代海軍眷村人心念國家,僅能遙望大陸家鄉,最終埋骨台灣;而稚年來台的第二代,今已成耄耋長者,一生以眷村為家,在此落地生根,繁衍後代。
民國92年,國防部在此二村推行眷改認證,部分眷戶選擇續住,卻遭註銷眷籍,與國防部展開長年的訴訟對抗。此二村於民國99年因高雄市政府登錄為文化景觀而獲保存,明德新村更是名列全國13個眷村文化保存區之一,然因國防部種種不當的迫遷手段,致使眷戶一一揮別家園,失去了他們在台灣的原鄉。
本系列作品關注此二村的殘餘眷戶在眷改末期持守家園、等待正義到來的真實處境。
(明德新村系列的代表人物為曹正綱將軍夫婦、韓斌將軍夫婦、林陳壁修女士,建業新村系列的代表人物為王姜宜鳳女士、賈劍琴老師、邱敬賢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