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生命與靈魂,回家的路》-王有邦個展 
分享 | 瀏覽數: 2518

《生命與靈魂,回家的路》-王有邦個展 

Author: [2015年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 2015年03月13日 10時29分

評論的展演: 生命與靈魂,回家的路─王有邦個展


圖版提供|陳韋鑑

       在整個展覽當中,最吸引人也最有力量的是一張肖像照<九十歲比雅紐>,一頭白髮垂下至腰,深色的衣服包裹著身軀融入在全黑的背景裡,白髮發著光似的映稱著老人的臉,借著攝影,王有邦的凝視超越漢人對原住民的奇觀化與刻板印象,呈現了被攝者屬人的質感。

  2月28日至4月5日,台南海馬迴光畫館舉辦《生命與靈魂,回家的路》-王有邦個展,展場分為兩層樓,第一層牆面上繪有從舊好茶登山口、第一溪谷、第二溪谷、大峭壁、古戰場、紅櫸木、獨木橋、蒲葵樹等地,並在牆上以木製翻頁形式放置王有邦廿四年對魯凱族群路線與空間所拍攝的影像;在第二層則是以傳統攝影裝框的方式呈現影像,其中多以肖像為主。

  對許多攝影愛好者來說,原住民是很常見的拍攝對象,尤其是穿著傳統服飾的老人或小孩,宛如輕鬆彈出一個優雅的和絃般,輕易的呈現出某種既定印象,而部落朋友們的熱情對待,更常讓人忘記我們身為白浪(原住民對漢人的通稱)所背負的刻板印象;稍有意識者可能會在影像中強調某種處境,例如弱勢等,但這些影像常常是在剝離文化脈絡下來呈現,在不準確的情況下反而可能加強了刻板印象。

圖版提供|陳韋鑑

  在展覽說明中記載王有邦在廿多年間長期拍攝了數萬張照片,策展單位在牆面上繪製地圖並以裝置呈現其作品是相當聰明的作法,以立體空間換取時間所沉澱累積出來的作品,同時也讓人理解這些照片所歷經與記錄的空間背景,包括自然景觀的轉變與部落的遷移等等,從這些木製頁框的影像中,也讓人感受到拍攝者對於"記錄"這件事的執著。

  在展出的影像中,部落的老人們佔了一定的數量,這些老人的影像有的呈現的是工作中的狀態,大多看著鏡頭,顯現的不是面對客人的微笑,而是生活百態的滋味,尤其是<九十歲比雅紐>,讓人聯想到馮君蘭牧師以聖經為主題的系列作品,一種緩慢曝光中堅持著的凝視,一種與他者互相堅持著廿年的凝視。

相關評論

2015年度觀察報告 --- 簡子傑

第十四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 紀慧玲

第十四屆第一季提名名單 --- 簡子傑

王有邦,在海馬迴光畫館中的影像裝置 --- 簡子傑

影像,待確認 --- 郭昭蘭

第十四屆第一季提名名單 --- 郭昭蘭

2015年度觀察報告 --- 林志明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