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林志明 / 2015年度觀察報告
分享 | 瀏覽數: 2157

2015年度觀察報告

林志明 | 發表時間:2016/03/24 15:29 | 最後修訂時間:2016/03/24 16:37

評論的展演: 生命與靈魂,回家的路─王有邦個展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 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攝影計畫,2010-2014、

 

在視覺藝術方面,今年很突出的一點是有許多展覽是以紀錄性攝影為基礎,再加以發展。比如入圍名單中有三個展覽:〈生命與靈魂,回家的路:王有邦個展 〉、〈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攝影計畫,2010-2014〉,這三個展覽其中有兩個都以策展的方式對於紀錄性攝影有所不足的地方再以補足。其中〈南風攝影展〉其實不只是攝影展,更是加上了科學調查、生態衝擊、抗爭紀錄片及證言劇場等元素,並且以一個動線精心安排的方式來讓觀眾體會村莊空間感受的縮影。由策展單位發表的論文並可看出,紀錄攝影的遮蔽性已包含在他們的反省之內,而此一反省也引領著他們的策展作為。在王有邦的展覽中也可看到接近的作法。策展面向的發揮,使得回家這個主題,透過牆上的繪圖變得明顯起來。這個展覽也是使用策畫的方式使得紀錄攝影能夠呈現訊息的不足處可以獲得補充,或者說,展覽建構了它們閱讀的脈絡性。

姚瑞中所主持的〈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攝影計畫,2010-2014〉則呈現另一種樣態。他所進行的是一個長期且由多人組成團隊的調查工作,原本的生產就不只是攝影影像,還包括對於實地調查的蚊子館的基本狀態描述。這次展出本身是以檔案館模式構成,其中包括不少可以稱為具有「後設性質」的元素,包括行動所引發的官方公文往來,和行政院長的會面,蚊子館數量消長的統計等。參與調查行動的年輕人有許多都留下他們的錄影訪談見證,而另外一部跟拍的製作過程紀錄影片也展示在展場中。這次姚瑞中大規模的集結成果展示也引發了一個較具理論意味的觀察:攝影雖然在每一個按下快門的動作和瞬間有關,但它逐漸成為最耗時的藝術計畫形式。其工作往往是經年累月地在不斷的累積中達成,而這和整體當代藝術講求每次露出都有「新意」、「創造」的基本價值觀,正好大異其趣。在這種狀況下,展覽只是整個實踐或計畫如冰山一角的展露。很有可能它們更適合的載體是書籍或網站。

今年度的藝術觀察另一個令人感到特別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台灣北部之外的藝術生態有自行集結和發展的態式,尤其是在非官方的另類藝術空間或有企圖心的畫廊、藝術團體特別值得期待。下個年度在表演藝術方面,大型場館也會逐漸地在中部及南部開啟,這其中會產生如何的長期互動態勢,也是一條值得觀察的線索。

 

相關評論

《生命與靈魂,回家的路》-王有邦個展  [2015年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5年度觀察報告 --- 陳惠湄

王有邦,在海馬迴光畫館中的影像裝置 --- 簡子傑

無味(謂)的日常,人的證言──《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 --- 紀慧玲

2015年度觀察報告 --- 張小虹

第十四屆第一季提名名單 --- 郭昭蘭

2015年度觀察報告 --- 簡子傑

第十四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 紀慧玲

影像,待確認 --- 郭昭蘭

第十四屆第一季提名名單 --- 簡子傑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