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飛行要訣 輕盈之必要
分享 | 瀏覽數: 1733

飛行要訣 輕盈之必要

Author: [2015 特約評論人] 羅苑韶, 2015年06月26日 11時45分

評論的展演: 林文中舞團《空氣動力學》何曉玫《假裝》

很多人說,現代舞不容易推。它不像戲劇可藉由對白引領觀眾進入舞台上的情境,舞蹈流於抽象。這個說法從來沒有說服我。舞台上舞者的動作、行進的位置和空間的關係,編舞者創作出來的空間感受,觀眾不要帶任何預設立場,只要隨著眼前表演者和舞台工作者共同呈現的肢體語言、美術、音樂(噪音)、光,這樣多重的藝術表現,雖說不出鍊成一條的舞者是如何從舞台這側連綿到另一側,但你很可能著迷於整體氣氛,曾感受置身夢境、雲層,一個無法言說的感動,那麼你已經從這個舞台帶走一個美感經驗,而且可能會跟著你很久。

 
圖版提供|林文中舞團

這是我在兩廳院2015的1+1雙舞作中林文中《空氣動力學》感受的。開場像看一場電影(別怕看非語言的舞蹈),在可透視的薄幕上投射移動的飛行器素描、演出舞碼名和演出人員名字。音樂效果也頻頻要觀眾掉入看電影的情境。

舞者翻轉飄移的姿態令人聯想在風中翻飛的樹葉,或記憶中在影片裡看到跟著風在地上翻轉的輕盈小物。連成一條的舞者以各種律動和波浪幅度流動,像一縷煙,有時幾名舞者飄忽在人鍊末端,像不規則的煙飄空。在空疾的舞台上,悠遠流長,美麗富詩意。

舞台上垂下第一條懸掛物,讓人看到它質料夠輕可緩緩飄動,質地有透光性,它似乎有自己的主意,自行決定下降搖擺的姿態。在詩意的感動中,我忖度它究竟是哪種布料,在微微反光下忽地明白它是一片塑膠。厚度重量肯定經過研究,它在天空一角,與翻飛的舞者對話。

 

林文中在這個舞作,展現舞者們「時而緩靜如煙霧微塵、時而恣意乘風拖曳翱翔,如氣體奔竄自由流動,展示各種可能的身體動力來源與排列組合」。

林文中這二年「試著找尋一種由內而外、較客觀、向量式、與去中軸線的身體位移方式」。舞蹈語彙已自成風格,是累積研究和汗水多方努力的成果。他太認真思索動作,整齣舞作動作密度高,令人目不暇給,而輕盈,還在讓密度輕一點,多給一點心理感受。

 

舞台設計是吳季璁再度令人雀躍感動熱淚的一次出手。塑膠布條輕盈、透光,抓觸有輕微聲響。舞台放下好幾條透明飛揚的長條時,讓人有進入雲層入天境之感。

吳季璁2012與蘇文琪合作的《身體輿圖》用過塑膠布做舞台。舞台地板也用塑膠布,透明又有反光的特性,讓蘇文琪在展現有力的肢體之外,增添境外的神秘感、又簡單又複雜。

2013年與Babo合作《不在,致蘇菲卡爾》,吳季璁使用紙,舞台可變但沒有精準軌跡,這個聰明的舞台元素加上優秀演員徐堰玲,讓演出隨意定格都是有豐富感情的攝影。

 

繼2013年,何曉玫再度受邀在雙舞作檔次登台發表新作,今年的《假裝》仍與吳耿禛合作舞台設計。作品裡,致命/危險女人(femme fatale)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氣氛都會,聲音十分出色,從打擊樂金屬般噪音、到現場收音的凜冽清明。故事從頭到尾發生在一個空間,舞者自由在牆上開個口取出需要的物件,當場換舞衣;門後總有音樂(這裡是什麼地方)...而最後工作人員進來拔掉插頭收工,似乎閡起這個空間盒子,原來所有舞者上演百般情感的這個空間,都是他們假裝出來的?所有人無所遁逃,台下同台上。

 
圖版提供|MeimageDance

兩廳院年度製作1+1雙舞作,邀兩名成熟編舞者,兩個風格迴異的編舞者,匯集國內各領域創作者,實在是讓觀眾看得很「賺」的節目。尤其今年的舞台設計有拼場的意味,多了點意外刺激。

相關評論

第十四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 陳惠湄

2015年度觀察報告 --- 陳惠湄

舞蹈注視:林文中 抵拒的身體飛行《空氣動力學》 --- 紀慧玲

第十四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 紀慧玲

何曉玫「假裝」 [2015 特約評論人] 貧窮男

第十四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 楊美英

與風同颺的人體飛行器−林文中舞團《空氣動力學》 --- 楊美英

舞蹈注視:何曉玫 乖離的身體與愛情──《假裝》 --- 紀慧玲

林文中「空氣動力學」 [2015 特約評論人] 貧窮男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