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楊美英 / 與風同颺的人體飛行器−林文中舞團《空氣動力學》
分享 | 瀏覽數: 2542

與風同颺的人體飛行器−林文中舞團《空氣動力學》

楊美英 | 發表時間:2015/07/02 09:31 | 最後修訂時間:2015/07/03 17:59

評論的展演: 林文中舞團《空氣動力學》

林人中舞團《空氣動力學》評論的展演:第二十六屆澳門藝術節;國家兩廳院「1+1雙舞作」−林文中舞團《空氣動力學》
觀賞時間:2015 / 05 / 09  20:00 2015 / 06 / 13  19:30
演出地點: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台北市國家戲劇院
劇照攝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提供 


同樣一個舞作,先後在不同場地觀賞,兩度面對同樣的表演文本,享有再次現場面對解讀的機會,感受其中的異同,確屬難得經驗。

今年五月上旬,於「第二十六屆澳門藝術節」系列節目中,看見其委約製作首演的《空氣動力學》。

燈亮,序曲冉冉現身:舞台上的舞者們成群地躍動著,有如打拳的動作,加上燈光造成螢幕上晃動的人影幢幢,霎時瀰漫一種奮鬥的氣息,同時詭異的感覺到在輕盈的節奏底下展開了有重量感的主題,是什麼呢?

緊接著,偌大的螢幕上以黑底白描動畫手法呈現一艘艘早期飛行船的內建框架,磅礡大氣,彷彿引領觀眾席仰望飛行歷史的天空,重新回溫潛藏人類內心、久遠的夢想:飛行!

只是,讚賞科技美感之餘,螢幕上的開場短片出現了創作團隊成員的姓名、職銜,以及作品標題,且字體碩大,或許來自於過往的劇場經驗、以及作品開場的氛圍使然,頓時實在感覺非常唐突。即使到了國家戲劇院的第二次經驗,仍然不解。或許衡量作品整體設定的工業革命時代背景,以及飛行器的發明年代,方可接受與之同屬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期發明的電影,必須成為創作主題幅射範圍所含括的形式元素,具有豐富文本內在肌理的相關必要關係。

之後,舞台上的光,微微的亮,僅僅見著一人向光獨舞,彷彿摸索著;當第一疋布條以鬼魅的速度緩緩垂落時,擺動的姿態提示著風動的存在,婉約而靈動的。推想由於是白色塑料的材質,映光、也透光,碰觸時會發出細碎聲響,成了聲色兼備的舞台風景。記得澳門首次欣賞至此,開始感覺到舞蹈的呈現從地面往上拉拔,賦予了人類凌空壯志的美麗視野,將創作主題的空氣動力具象視覺化,也啟動了整個作品的節奏變化;有些段落同時搭配螢幕上不斷下墜的影像,襯著舞台上方垂下的ㄧ條條塑膠布條的飄動,或寧謐靜定、或颯颯紛飛,全場滿溢的美感。

舞者部分,可說幾乎全場舞動或是原地飄浮著,ㄧ如創作者所言:「在《空氣動力學》這個舞作中,我企圖展現舞者們的樣貌多變,時而緩靜如煙霧微塵、時而恣意乘風拖曳翱翔,如氣體奔竄地自由流動,展示各種可能的身體動力來源與排列組合…」(註)

許多時刻,舞者們成群動作著,如氣流帶動,綿延不絕,之間互相牽引,肢體如同齒輪ㄧ般的彼此扣引,動力源源流洩;還有不同忽視的、個體的蠕動、扭轉,ㄧ邊進行與地心引力的對抗,ㄧ邊共構成群體的和諧動態。因此,整體全員的專注投入、能量收放的連綿引動,經常造就一種眾志成城的狀態,讓人為之感動。

不過,不知是否前後兩處劇場空間結構在尺寸、開口等的差異性,使得第二次的觀賞過程中開始留意到場面調度的過偏舞台上方,削弱了足以傳遞給觀眾的強度;此外,或許也因之使得一條條布疋看起來較前更嫌多了,略感擁擠。在觀眾的眼裡,舞者(亦即人的位置)變得更低、更小了––如此ㄧ來,懷抱飛行夢想、努力奮鬥而偉大的人類在舞台上趨近於消失了,豈非暗寓著工業時代唯尊機器怪獸的反諷嗎?

總之,作品中的舞者群體猶如組構了人體飛行器,浮游於光線、風飄、影像之中,或拆解、或黏合,既詩意混沌又理性清晰,甚至有一段三人一組的肢體動作有如讓人在靜寂無聲中離地飛起ㄧ般,格外令人驚艷;遺憾的是,最後一幕遙控模型飛機從翼幕衝出、在空空如也的舞台上迴旋的畫面,使得全作從與風(空氣)、想像力一同飛颺的浪漫詩意瞬間摔落入寫實的坑洞,徒增畫蛇添足之感。 

註:摘錄自《空氣動力學》節目單〈期待風起的瞬間〉。

 林人中舞團《空氣動力學》

相關評論

第十四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 楊美英

第十四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 陳惠湄

林文中「空氣動力學」 [2015 特約評論人] 貧窮男

2015年度觀察報告 --- 陳惠湄

舞蹈注視:林文中 抵拒的身體飛行《空氣動力學》 --- 紀慧玲

第十四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 紀慧玲

飛行要訣 輕盈之必要 [2015 特約評論人] 羅苑韶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