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林文中「空氣動力學」
分享 | 瀏覽數: 2144

林文中「空氣動力學」

Author: [2015 特約評論人] 貧窮男, 2015年06月30日 01時33分

評論的展演: 林文中舞團《空氣動力學》

兩廳院將兩支舞作包裝成1+1,其實兩個作品都足以撐起大局,1+1的行銷策略其實是便宜了觀眾,一晚可以看兩個幾乎是年度代表的兩支舞作,但也辛苦了兩個團隊,要SHARE劇場,同一套燈光系統映湊和著兩套節目,裝台拆台的兵荒馬亂,少了氣定神閒。若硬要找出兩個舞作的相同之處,我想何曉玫的「假裝」與林文中的「空氣動力學」,都架構在前一支作品上,「假裝」之於「親愛的」,「空氣動力學」之於「長河」,都是更上一層樓的作品。 

「長河」中舞者們以身體各處的關節彼此相連,匯流成一個主體,從長河中的隨波擺動,進化到「空氣動力學」,其實都屬於流體力學的範疇,但空氣動力的變因更大,舞者們身體的變化更為劇烈,但變化更大的是從水源劇場的空間登上了國家劇院的舞台,這是林文中舞團第一次登上國家劇院,系列作品「小」一路從實驗劇場演到了新舞台,再到國家劇院,不變的是林文中對於身體各個關節的使用與壓抑,到個體群體的轉換。 

但為了填滿國家劇院的巨大,這次動用了12位舞者,在舞作以外的其他,也花了相當多心思,投影、裝置、音樂都用得相當的滿,但是這樣的「滿」顯得十分急促,比方說一開始鏡框前的紗幕投影,戲劇性的幾何線條從左上方出現移往右邊,彷彿是個巨大飛行器的一小部分緩緩滑過,若停在這裡,製造了一個聳動的視覺感,將會非常完美。但沒有,影像繼續了關於飛行機具的具像一一浮現,若再認真一點設計就會彷彿彼得隔林納威的電影,關於百科關於圖鑑關於文字,漂浮在影像之上,也很不錯;但最後卻像是電影的開始或結束投出了工作人員以及舞作名稱,顯得多餘而破壞。

佔據了舞台鏡框畫面接近四分之三的隨風飄盪的裝置,吸收的燈光變化,搶奪了舞作的表現,實在非常可惜,這個設計其實巧妙,看似不確定的擺向,卻也跟舞蹈的編排產生了關連,但舞作的細節怎麼敵得過張狂的裝置?明明在所有色系表現上都顯得極簡與低調,但過「滿」的裝置表現卻顯得喧賓奪主。

「滿」容易產生疲乏,有時鋪陳一晚只為那剎那的驚喜,雲門「九歌」結尾背幕升起延伸成燭光的長河,大劇場的拿捏真的不容易,「空氣動力學」被作品名稱所制約,相較「長河」的意境,我覺得也許應該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大劇場裡,放大那些繁複的肢體關節間的變化,突顯出舞作的企圖與表現性,讓由舞者組成的單一群體,那細節般的蠕動,壓抑下的收放,如何被欣賞到,可能比去填滿空間來得重要。

我透過望遠鏡看到舞作的細節精彩無比,動作的能量強大,放下望遠鏡卻感受到干擾太多,這些投影裝置燈光以及結束前的遙控直昇機,真的有辦法說明什麼是空氣動力學嗎?

圖版提供|林文中舞團

相關評論

第十四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 陳惠湄

飛行要訣 輕盈之必要 [2015 特約評論人] 羅苑韶

與風同颺的人體飛行器−林文中舞團《空氣動力學》 --- 楊美英

第十四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 楊美英

第十四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 紀慧玲

2015年度觀察報告 --- 陳惠湄

舞蹈注視:林文中 抵拒的身體飛行《空氣動力學》 --- 紀慧玲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