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張啟豐 / 當代:神明備忘錄/島國啟示錄 之《鯤鯓平卷》
分享 | 瀏覽數: 1675

當代:神明備忘錄/島國啟示錄 之《鯤鯓平卷》

張啟豐 | 發表時間:2020/11/10 22:50 | 最後修訂時間:2021/01/19 14:47

評論的展演: 明華園戲劇總團《鯤鯓平卷》

時間:2020/9/20 (日)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鯤鯓平卷》是明華園年度旗艦製作,演述臺南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和囝仔公各顯神通、據取寶地虎穴的故事。毫無例外地,戲不驚人不罷休,聲光效果具足只是基本款,演員不但卯足全力,母女更是同臺大打出手,各路神佛齊聚一堂、共襄盛舉!當然,這還不夠,編劇揮動如椽大筆,運用無窮想像,讓神佛、千歲、囝仔公共同上了一課。

 

民間傳說,各有衍異

       南鯤鯓代天府是全臺王爺總廟,香火鼎盛。廟方網站資料顯示,代天府最早是明永曆16年(1662)建於南鯤鯓沙汕的「南鯤鯓廟」,後因沙汕遭破壞沉沒,由三王吳府千歲起駕,至槺榔山卜得「虎穴」,預計作為第二次建廟地點,時為清嘉慶年間。而現在代天府旁邊,有一座萬善堂,主祀「囝仔公」,囝仔公與五府千歲的關聯是什麼?為何座落同一塊寶地之上?這就是《鯤鯓平卷》的劇情源起。只不過,明華園針對五府千歲和囝仔公的傳說,再添枝葉,並與當代情境連結,繪述成獨具明華園視角的故事畫卷。

      代天府網站載錄了五府千歲( 大王李府千歲、二王池府千歲、三王吳府千歲、四王朱府千歲、五王范府千歲)與囝仔公在槺榔山相遇、彼此爭奪山中虎穴寶地的經過。囝仔公調集陰兵陰將,和五府千歲展開「神鬼大戰」(廟方網站用語)--以三王吳府千歲為主將,大戰囝仔公手下猛將「掃帚精」。雙方各顯神通,戰至天昏地暗、日月無光,互有勝敗、僵持不下。最後由赤山巖佛祖請天上聖母和保生大帝居間調停,五府千歲代囝仔公建小廟,共同在南鯤鯓受黎民百姓香火,護佑生民,備受仰戴。 

《鯤鯓平卷》劇照   照片提供│明華園戲劇總團        攝影│徐欽敏

《鯤鯓平卷》劇照                                照片提供│明華園戲劇總團        攝影│徐欽敏

      自來民間所流傳的種種說法/故事(南鯤鯓五府千歲和囝仔公即屬之),本可隨口語流傳而另有衍生,甚至異化。於是,在「廟方(官方)資料」之外,有關五府千歲和囝仔公最後之所以能夠大小廟共處,其中的關鍵人物/神明其實是哪吒三太子!民間另有流傳:就在雙方戰到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的時候,附近廟宇的中壇元帥(三太子)趁囝仔公睡著時偷拿了一隻由玉皇大帝御賜的穿雲靴,使囝仔公法力/戰力減弱而敗下陣來。囝仔公發現是三太子偷走穿雲靴,斬了三太子的頭,之後三太子則以蓮花化身復生。因此緣由,在全臺王爺廟大多祀奉三太子的情形下,南鯤鯓並未祀奉三太子。以上只是一個例子,顯示這一類情節的衍生,更可增添雙方爭戰過程的懸疑性與戲劇性。

      上述敵我陣營的盜寶致勝,常見於民間流播的傳說、小說、戲曲……等,也就是在主體敘事脈絡中覓縫插針、尋隙注水。因此,民間版本使哪吒三太子發揮插針注水作用,使情節發展更為吸睛,甚至在不改變結局的前提下,增添不同風味、改變情節質性,使得原本過程平和的落幕,轉而為戰敗認輸的不得已。

 

添枝加葉,神明在當代

      明華園對於這個題材的處理,展現編劇陳勝國一貫特色——以鮮明的自我觀察視角,在原有脈絡中尋找罅隙,作為翻轉與增生的卡榫/施力點。《鯤鯓平卷》雖然也使用「盜寶」梗(實為「哏」之誤用,今暫借用/異用之,下同),只不過,並未用實。劇中以山鼠精盜來囝仔公墓中兩隻大腿骨,交給三王吳府千歲——因為吳府千歲曾被囝仔公所傷,但三王並未接受。編劇反而從「觀音菩薩、保生大帝」另生脈絡,以神佛的苦心安排,讓交戰雙方從嘉慶22年(1817)穿越時空到2020年的現在臺灣。儘管雙方對於環境突轉不明所以,但是一言不合,依舊大打出手,仙拼仙——雖然沒有拼死猴齊天,遭殃的卻是全台人民!因為祂們持續交戰,產生了侵臺的超級強颱「特洛伊」!就在此時,保生大帝和觀音菩薩現身開導點化,雙方互有領悟,為了讓眼前(200年後)的臺灣人民能夠真正安居樂業,終於放下堅持,大禮敬小,小禮讓大,言歸於好。最後,再穿越回嘉慶年間,彼此謙讓,五府千歲居大廟,囝仔公居小廟,香火綿延至今。

《鯤鯓平卷》劇照                                照片提供│明華園戲劇總團        攝影│徐欽敏

      「平卷版」雖然觸及盜寶情節,僅屬虛用(但非幌子)——作用在於凸顯三王的正面形象,而編劇的主要企圖,毋寧是展現雙方和解的原因與過程。為了成功穿越,時光甬道的設立要格外小心,因此還特地設定/衍生嘉慶朝的土地公動戀凡間婦,凡間婦因夫投水自盡,土地公在保生大帝慫恿/鼓勵/帶領下,被穿越到2020年臺南,成為音樂老師,巧遇女秘書(凡間婦),兩人上臺演唱〈丟丟銅仔〉、〈今山古道〉……郎才女貌看似美好,土地公心願得遂。其實,土地公只是實驗品,至於女秘書,則是觀音菩薩化身(相較於廟方所言天上聖母,觀音大士歷來就有化身傳說,例如:洛陽橋),土地公不僅被實驗,還被附贈單戀無結果。因為土地公在實驗中成功穿越風險很高的時光甬道,五府千歲和囝仔公雙方陣仗也才能被穿越到了當今臺南。

《鯤鯓平卷》劇照                                照片提供│明華園戲劇總團        攝影│徐欽敏

      這樣的「穿越」梗,令人直覺想到電影《回到未來》系列--在概念上應該是最接近的了。另外,漫威英雄系列電影,強大的雙方因強力交戰致使地球人無辜犧牲受害;電視影集American Gods,舊神在新時代的發聲與反攻;電影《暮光之城:破曉2》吸血鬼庫倫家族、伏圖里家族傾巢大戰即將爆發,大戰前,雙方各自預視到大戰結局——伏圖里家族族長身亡,兩族死傷慘重,於是,雙方因為這個「預視」而罷戰。上述電影/影集對《鯤鯓平卷》當無直接影響,但是其中若干概念、視角,容或有相通之處。歌仔戲在20世紀的發展過程中,對電影即多有吸收(並受影響),取材、挪用當時電影情節,甚至手法,並非少見。過去如此,現今亦如此--《鯤鯓平卷》即是;除了情節之外,囝仔公萬善坐化、雙方交戰、穿越時空等大場面的畫面繁複調度處理,都令人印象深刻。南鯤鯓五府千歲與囝仔公的故事,現今民戲多有搬演,甚至也可能使用穿越梗。只是,如此的製作規格、人員編制,以及在大型劇場的高度複雜演出,明華園概為僅見,這也顯示明華園一貫在現代劇場重現並精煉「野臺」美學風格的雄厚實力與企圖心。

 《鯤鯓平卷》劇照                                照片提供│明華園戲劇總團        攝影│徐欽敏


邏輯(悖論) vs. 民間觀點

      上述安排要說苦心孤詣也行,視為大費周章也可以;甚至,雷地卡卡,或許也不為過。第一,無辜的土地公到了2020臺灣,成為音樂老師,在面對以年輕人為主的青春流行超漾演唱會,所唱的居然是〈丟丟銅仔〉、〈今山古道〉,明明應該「超嗨」的場合,卻因這兩首歌而產生「超(越)」現實的氛圍——對現在的2020年9月的年輕人而言,不免產生脫鉤斷裂的尷尬(但是,這兩首歌會不會是為了讓兩位表演者在臺上表現不至於太尷尬,所產生的選擇結果?)。

      第二,神佛親臨當今臺灣,眼見黎民百姓在祂們保佑下,經過兩百多年的努力經營(各時期畫面隨時間流轉而映現,猶如走馬燈似地展示在觀眾眼前),臺南、臺北(101…等)如此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卻由於祂們相爭不和,遭池魚之殃,因而內心不忍,遂和平共處。只是,真的需要如此勞師動眾嗎?就民間一般對神佛法力神通的概念了解,祂們可以自由無礙地穿越(空間概念)三界;至於過去與未來,也不是難事,掐指一算便可預知/預視;甚至神明和2020臺灣的關聯與結果,即可以「預視」手法展現/演出在舞臺上。而今編劇卻大肆鋪排,在觀音菩薩與學甲保生大帝的苦心安排下,帶領大批神仙從嘉慶年間來到未來2020年,其實在邏輯上或許不免有尷尬之處,使得「大費周章」是否可能反而「白費氣力」?

      編劇安排「穿越」的前提是雙方交戰不休,時間點是嘉慶年間,為了讓祂們了解這樣爭鬥會使百姓無端受苦,於是穿越到2020年,讓神明見到因為交戰所導致的惡果--立刻就出現超級強颱,立刻就使臺灣遭殃--神明因此醒悟。只是,雙方早在200年前就交戰不止,如果依照「神明交戰,民間受害」邏輯,只要雙方不言和,臺灣理應一直受害、黎民不斷遭殃,哪有可能到了2020年還如此社會豐足、百姓安居?當然,這是站在「邏輯」、「理性」的思考脈絡上,進行檢視;只是啊只是,「邏輯」、「理性」在民間戲曲創演範疇中,位置到底在哪裡(或者,應該問--絕對重要嗎)?

 

神明備忘 → 島國啟示

      陳勝國編劇觀點歷來即相當鮮明可辨,從既有的民間故事、神佛傳說中,自闢蹊徑,甚而與當代連結,進行對話/詰問,《濟公活佛》如是,「八仙系列」如是,《鯤鯓平卷》亦可作如是觀。陳勝國2018年獲得第20屆國家文藝獎之得獎理由即謂「其劇作題材廣泛、洞察深刻、寓意深遠,為歌仔戲開拓當代視野。」誠哉斯言。順續這樣的觀察,再回看《鯤鯓平卷》英文劇名:The Khun Island,以及中文副標「代天巡狩 鯤島傳奇」~~那麼,編劇對這部劇作/製作的創作意圖,就不僅僅止於南鯤鯓民間敘述脈絡的另類衍異(這可視為瑰麗雲彩),他射出穿雲箭必定是命中靶心的!當代臺灣--這才就更實化/落實上述神佛穿越時空的「尷尬」梗,尤有甚者,更可以理直氣壯對號入座:「神明」相互爭戰不斷,造成凡間「颱風」大作,不啻當前臺灣「上者(能力/能量之強者)」,雙方/多方各執己見、相爭不下所引發的(廣義)社會「風暴」;不論在凡間造成颱風,或在社會引發風暴,遭殃受苦的總是黎民百姓。也因此,上述指出因穿越所呈現/導致的「尷尬」,在這一個層次的觀察上,就成為「必要」,也就是--神明必須:「親臨」.「現時」.「現地」。

《鯤鯓平卷》劇照                                照片提供│明華園戲劇總團        攝影│徐欽敏

      從理性科學角度來看,神明交戰導致颱風生成,實屬無稽。只是,在劇場中看到這一段,瞬時間腦中記憶竟連結到高中時的某日上午,課間突然雷聲大作、暴雨滂沱,時近中午則雨霽天開,晴空朗朗。猶記得班上某同學淡定祥和地說道,剛剛上面在打仗……

      看來,明末東林黨人顧憲成所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竟也可作為平卷註腳;而眾神穿越、交戰凡間的想像,風聲雨聲、家事國事的心緒,不啻為編導大可發揮的場面設定與調度,也更凸顯華園在現代劇場一貫的重墨多彩、濃鹽赤醬風格。詳情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下文請見:劇場:神明現身記/編導演劇錄-之《鯤鯓平卷》

相關評論

劇場:神明現身記/編導演劇錄之《鯤鯓平卷》 --- 張啟豐

2020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歷史仍當道,他者仍徘徊 --- 蔡佩桂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