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陳漢金 / 吉他與擊樂的對話
分享 | 瀏覽數: 570

吉他與擊樂的對話

陳漢金

演出名稱:吉樂風,瘋擊樂
演出單位:台北打擊樂團
時間:2013年1月20日,14h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吉他與擊樂的對話

台北打擊樂團邀請了四位吉他演奏者,同台演出「吉樂風,瘋擊樂」,嘗試讓吉他與擊樂互動、對話,營造別開生面的效果。整場演出聚焦於兩個主軸 - 通俗音樂與拉丁美洲音樂。這兩個焦點無疑是吉他與擊樂的最大交集。整個擊樂團的編制,大量應用能夠演奏旋律的「鍵盤擊樂」,這些樂器是拉丁美洲民俗、通俗音樂的「特產」- 各式各樣,大小不同的木琴、鐵琴、馬林巴琴。這些別出心裁的考量與設計,不只令人耳目一新,更讓演出的大方向與統一感顯得相當明確。

整場演出的曲目大致上可分成兩類:吉他與擊樂對話的樂曲;吉他未介入,純粹的擊樂曲。在第二類中的曲目中,儘管吉他沒有參與演奏,吉他音樂的影子仍然存在著:美國通俗吉他音樂家派特.麥席尼(Pat Metheny)的幾首吉他音樂改編曲;美國藍草音樂(bluegrass)斑鳩琴演奏者貝拉.弗萊克(Béla Fleck)的兩首原作改編曲 - 斑鳩琴與吉他同是撥弦樂器。在這場演出裡,所有這些通俗樂曲的擊樂改編,它們經常被「拉丁美洲化」,以及「馬林巴琴化」了。編曲者將原屬美國的這些通俗樂曲,加添了太多拉丁美洲通俗音樂的韻律與音響,諸如森巴(samba)、薩沙(salsa)、波沙諾瓦(bossa nova)等,而讓原曲的「北美風味」蕩然無存。

風象與水象的音樂

在所有這些改編曲中,鍵盤擊樂的演奏者們,經常每一位左、右手各持兩支擊槌演奏,讓馬林巴琴這類樂器發出音色獨特,共鳴與混響相當充份的效果。這種「四支槌」式的奏法,多年來在國內形成了時髦的風氣。「四支槌」式的音效,乍聽之下蠻新鮮的,但聽多了會膩:太多的和聲、共鳴式的混響,讓音樂顯得有些混濁;演奏者每人操控四支擊槌,表面上看來很炫,事實上卻限制了音樂多樣化與細緻微妙的表達。

就這樣子,這幾首改編曲,在相當「拉美化」與「馬林巴琴化」的音樂中,有如風聲、水聲般的吹動著、流淌著,讓聽眾如沐春暉的處於一種相當舒服、放鬆的狀態,反映出1980年代之後興起的「新世代音樂」(new age)的特徵。這種令人想躺在沙發上打盹的音樂,比較是廣告、電影的配樂,或是咖啡廳、下午茶的音樂,在國家音樂廳裡,卻會讓耳朵比較「尖」的聽眾感到有些單調。

作曲家黃婉真為此場演出譜寫的《異境 - 記婆羅摩火山之旅》,是為兩把古典吉他與兩位擊樂演奏者而作的。全曲三個樂章仍然充滿了上述以鐵琴、木琴為主的柔和、迷濛的音響,兩把吉他的介入,與擊樂相附和,共同營造同質性的效果,用來表達第一樂章〈星空,沙漠〉,以及第三樂章〈日出,雲海〉的意象。在第二樂章〈火山〉中,儘管作曲者加進了其他擊樂器小鼓、旋轉鼓與爵士鼓,欲表達「富於熱情與活力」的效果,然而此中間樂章並未能將反差拉大,未能與首、尾兩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無論如何,這組作品的層次豐富,細緻委婉,卻是上文中提到的幾首改編曲中較少聽得到的 - 在這部同屬風吹水動的新作裡,人們似乎能感受到風的脈絡與波的紋理。

土象與火象的音樂

能夠將聽眾們從上述多首「馬林巴琴音響」的半催眠狀態中搖醒過來,能夠從風與水之中激起風暴、浪花與電光的震撼的,卻是其他幾首結合吉他與擊樂的曲子:阿爾貝尼斯(Isaac Albéniz)的《傳說》(Leyenda);孟塔納(G. Montana)的《波羅舞曲》(Poro);莫瑞爾(J. Morel)的《巴西舞曲》(Danza Brasilera);萊許(S. Reich)的《電子對位》(Electric Counterpoint);以及「昂可」加演的短曲 - 布郎柯(H. Blanco)的《磨坊咖啡》(Moliendo Café)。

這幾首長短、樂器組合不盡相同的吉他與擊樂曲,它們存在著類似的傾向:不再受到上述「四支槌」式的混響效果的限制,不同的樂器能夠充分的發揮各自的特色,使得音樂具有豐富的層次與變化。例如為兩位古典吉他與兩位擊樂演奏者的《磨坊咖啡》,儘管是首小品,兩位擊樂演奏者精湛技巧操控下的邦哥鼓(Bongos)、響板(castagnettes)、沙鈴(rattles),奏出了層次分明的節奏,精巧的力度、運音(articulation)的變化、穩定而生動的韻律,這些效果一方面為兩把吉他提供了出色的伴奏,另方面又足以和兩把吉他形成明顯的對比,進行充分的對談。《磨坊咖啡》無疑將拉丁美洲歌廳、舞廳的通俗音樂,加以精煉,提昇到藝術的境界。

萊許的《電子對位》,無疑是這整場音樂會的重心,儘管這是首改編曲 - 它的原曲是為十二把吉他與磁帶(錄音)的演出而寫的,台北打擊樂團將它改編成二把古典吉他、擊樂團與二把貝斯吉他的共同演出。在這個改編本中,雖然使用了許多鍵盤擊樂器,卻幾乎聽不到「四支槌」式的效果,只因為萊許精細微妙的音樂中,容不下「四支槌」似的討好、譁眾取寵的效果。在這首編制與規模都相當大,兼具精妙與緊湊效果的傑作中,兩位年輕的古典吉他演奏家劉士堉、蘇孟風能夠展現令人驚喜的技巧與音樂性;他們大起大落,大開大闔的雄勁樂風,更得到擊樂團所有團員們充分的支援呼應。然而這首改編曲美中不足之處在於:兩把貝斯吉他的份量太少了,讓兩位電音貝斯演奏者好像閒著沒事做,只在舞台上擺擺樣子。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