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陳惠湄 / 2015兩廳院新點子樂展《時間的漩渦》
分享 | 瀏覽數: 1235

2015兩廳院新點子樂展《時間的漩渦》

陳惠湄 | 發表時間:2015/10/31 23:50 | 最後修訂時間:2015/11/02 22:39

評論的展演:2015兩廳院新點子樂展 (Music Plus+) 第一場

「《時間的漩渦》Le Tourbillon du Temps」

觀賞的演出時間:2015/9/29(二)20:0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兩廳院主辦的「新點子系列」前身為1988年即開始的「實驗劇展」,到1995年時易名為「海闊天空」實驗劇展,並加入實驗舞展;2003年改以「新點子系列」的名稱策展戲劇及舞蹈演出。到目前為止已經行之有年的「新點子劇展」與「新點子舞展」系列,是個令人期待看到國內年輕藝術家展現實驗性質強烈的創作的好機會。2013年新加入了「新點子樂展」,前兩屆擔任策展人的林芳宜受自由時報訪問時表示,「希望藉新點子樂展讓更多人了解當代作曲家的作品,因此邀請了國內外傑出當代樂團、音樂家、作曲家與跨領域藝術家,在實驗劇場與觀眾分享解讀耐人玩味的音樂面貌,並進一步認識新生代與中生代優秀的創作者」。在實驗劇場或國家演奏廳演出、以介紹當代音樂為主的「新點子樂展」,自開始以來便經常出現一票難求的狀況,鞏固了「新點子系列」令人矚目的氣勢。

圖檔提供:國家兩廳院

2015年「新點子樂展」策展人趙菁文本身是個活躍的年輕作曲家,今年她策劃了以「音樂新樂園」為題、三場不同製作的五場演出。第一場「時間的漩渦」是國際間首屈一指的當代音樂天團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首次訪台的演出。第二場「收藏心事」,以由國家交響樂團(NSO)擊樂首席陳哲輝的「收藏心事」文本為出發點,串連了幾首擊樂的經典樂曲,加上國內作曲家、擊樂家(包括世界首演)的作品,帶領在國際間經常獲獎的台灣1002打擊樂團演出。第三場「世紀音樂」由瑞士的單簧管大師 Ernesto Molinari演出,以卡爾維諾 (Italo Calvino)的短篇小說《宇宙連環圖》作為發想的起點,將單簧管家族樂器的演奏,結合數位程式驅動的互動電聲與影像,也結合了當代、爵士、即興、古典等不同風格的音樂。

圖檔提供:國家兩廳院

「新點子樂展」,今年也是開場前就已經售出所有票券,但好事多磨,第一場「時間的漩渦」原訂的演出時間為9/28(一)14:30講座音樂會,同一天晚上19:30音樂會,但不巧杜鵑颱風來襲,台北市公告停班停課,不得不取消演出。所幸實驗劇場為了新點子樂展後面兩場的互動裝置裝臺工作而空下了兩天的檔期,經過兩廳院與法國樂團等各方面的努力協調,終於順利延期到隔天演出: 講座音樂會改為9/29(一)18 :00,而音樂會則改為9/29(一)20:00開演。令人感動的是,原本擔心經過這樣臨時的更動,應該有不少已購票的觀眾無法到場欣賞,沒想到現場仍然呈現滿場的狀態,實在十分令人驚訝。

今年九十高齡的布列茲(Pierre Boulez, b. 1925)是二十世紀西洋音樂史必提的作曲家,也是國際知名且深受愛戴的指揮家,更在法國創立了數個重要的組織,例如隸屬於龐畢度中心的音樂與音響研究機構 IRCAM(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成立於1969年)、巴黎音樂城(Cité de la musique)-2015年拓展為新落成的巴黎愛樂廳(Philharmonie de Paris),以及本次首次來台的 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樂團。這是Boulez創立於1976年,由31位獨奏家組成,以演出與推廣二十世紀以來的新音樂為志業的樂團,每一位團員皆具超高技巧之獨奏能力。這次以六人的小型室內樂編制,特別為首次訪台精心設計了一套環繞著法國頻譜樂派[1]école spectrale)創始者葛理塞(Gérard Grisey, 1946-1998)經典鉅作《時間的漩渦》(Vortex Temporum)、包含多首臺灣首演的精彩曲目。上半場由曾受教於Grisey的義大利作曲家羅米泰利(Fausto Romitelli, 1963-2004)寫給長笛、單簧管、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室內樂曲《帝國邊緣的週日:第一個週日》(Domeniche alla periferia dell'impero, Prima domenica, 1996-1997)揭開序幕,緊接著是布列茲寫給上述四樣樂器加上鋼琴的小品《即興,獻給卡爾姆斯博士》(Improvisé - pour le Dr. K., pour piano et quatre instruments)(寫作於1969,經歷2001、2005的改版)。兩首中間沒有間斷,接著小提琴家走出行列,背譜演奏了義大利作曲家貝里歐(Luciano Berio, 1925-2003)的Sequenza VIII(1976)。貝里歐完成於1958年到1995年間的Sequenza(《系列》)曲集,包含了十三首給不同樂器獨奏的作品,不僅繼承每一項樂器傳統中留下的炫技性,亦在這些傳統之上開拓了指向未來的新語彙,現今已成為二十世紀的經典作品。世界著名的古典音樂唱片品牌Deutsche Grammophon 1998年出版了全套的貝里歐Sequenza《系列》曲集,指名EIC團員來錄製每一首獨奏作品,今天在現場演奏的就是當年錄製這首Sequenza的小提琴家,對熟悉現代音樂的人來說,可真是意義非凡。況且演奏技術如此困難,可說是超高炫技的獨奏曲,大部份演奏者就算看著樂譜也難以演奏,而這位小提琴家竟然將這樣的樂曲游刃有餘地背譜演奏出來,而且將非調性的音樂猶如歌唱般地演奏出各種層次,實在令人歎為觀止。從開始以來的三首樂曲接續演奏,都沒有留下讓觀眾拍手的空檔,但是,當這首小提琴獨奏曲演奏完之後,觀眾忍不住發出熱烈的掌聲。靦腆的演奏家敬禮之後回座,又認真地繼續演出台灣青年作曲家陳玠如寫給四件樂器的室內樂作品《沒有星星的日子》(2007-2008)。這是陳玠如於美國就讀博士班後的第一個作品,作於2007-2008之間,曾由Blackbird Ensemble發表。這個世界頂尖的現代樂團在首次訪台的演出中演奏臺灣台灣青年作曲家的作品,將這作品和二十世紀以來的幾首重要作品放在同一場演出中演奏,這對臺灣作曲家來說意義非凡,可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鼓勵。

上半場由羅米泰利《帝國邊緣的週日:第二個週日-獻給傑哈‧葛理塞》作結。如樂曲標題所示,這個第二樂章題獻給他的作曲老師-傑哈‧葛理塞。樂曲中有些對演奏者的特別要求,例如長笛演奏者除了演奏一般的C調長笛之外,也要交互使用中音以及低音長笛,或者用原本給搖滾吉他手使用的調律器,或者從吹嘴的吹奏慢慢變成人聲等等;而單簧管則要用不同的黃片演奏,或演奏口琴和卡祖笛。此外,聲響以口琴開始,並以兩個高音Fa、Mi不斷來回轉換,這個來回擺盪的音響逐漸變強,直到最後所有的音再度恢復成口琴最初的音符。各式各樣的非傳統的樂器(甚至樂器配件)運用,除了讓人感到有趣與新奇之外,也聽到音響的精緻轉換。事實上,樂器音色的漸層轉換是此首樂曲的核心,同時筆者認為,這也是向葛理塞致敬的重點,因為葛理塞可以說是不以西洋藝術音樂中兩百多年來著重於動機發展的做法,而是以音色作為作品主要的元素,其著名的「樂器合成」(instrumental synthesis)理念,即是將一個音響的生成過程經由頻譜分析之後,分配給適當的樂器演奏,形成一種新的音響色澤,也就是一種創造聲響的手法。

下半場只有一首樂曲,是首包含三個樂章的室內樂曲,也是這場音樂會的標題來源:傑哈‧葛理塞的《時間的漩渦》,寫於1994-1996年,寫給長笛、單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鋼琴。主導這首樂曲的「原型」(archétype)是一組不斷循環、反覆的琶音以及其變形,在不同時間面向上的展現;也就是將同樣的素材運用在不同的時間層面。主要有三種不同的時間:正常的、擴張的、壓縮的。除了主要素材直接取材自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芭蕾舞劇音樂《達芙妮與克羅埃》(Daphnis et Chloé)中的漩渦音型之外,「漩渦」的概念也應用在和聲上,主要為環繞著對稱的減七和弦的四個音-環繞音型和弦。以低四分之一音的方式來為鋼琴上這減七和弦的四個音高調音,在這特殊的鋼琴調律中,巧妙融合稍微變形的樂器音色,以及此曲中所需的不同「微分音程」(micro-intervalles)。這樣以和聲與音色呼應的做法顯示出葛理塞致力於音色整合的主張,因為他認為和聲必須與音色整合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因此在其作品中經常強化聲響與音高的關係[1]

時間的延續性及連續性也是葛理塞關注研究的重點。在《時間的漩渦》中,上述的三個主要「原型」會在作者所稱的不同的時間中循環:人的時間(語言,以及呼吸的時間)、鯨魚的時間(鯨魚睡眠節奏的頻譜時間)、鳥類或者昆蟲的時間(壓縮到極致的時間,以至於輪廓模糊難辨),並且以音響學家們所熟悉的三種音波型態來發展:正弦波(渦形)、方波(附點節奏)、鋸齒波(鋼琴獨奏)。在講座音樂會中,音樂家們實際演奏舉例說明曲中主要的創作元素,例如以拉威爾的短小音型動機,透過運音(articulation)、節奏的增減、各種不同樂器間的音色轉換等,讓聽眾稍微對這首樂曲的組成有些基礎的概念,在稍晚的音樂會中,就可想像作曲家的節奏變化與時間概念的擴展、延伸等關係。在樂章之間,作曲家安排了短小的「間奏」;我們所聽到的呼吸聲、雜音、細微的聲音等等,有時甚至是音樂家們或聽眾們不自主的不適反應,都悄悄地將寂靜染上色彩,連接兩個樂章。這首知名的室內樂曲,不僅各個獨奏樂器的技巧困難,一起合奏時的節奏感、時間點更需要具有相同的韻律脈動感,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能夠默契十足地演奏,可說是鮮少有人能達成。今晚的演出著實令人目不轉睛地屏息聆聽。



[1] Gérard Grisey. “Did you say spectral ?”, Contemporary Music Review. Vol. 19, Part 3. 2000 :1-3.

2015年「新點子樂展」開場的這個音樂會邀請到了國際間最具知名度的現代樂團,在這場完全沒有強調任何跨界結合的音樂會中,即使是如此艱深的曲目,但超乎想像的專業演奏能力,令臺灣的聽眾大開眼界,可說是一場令人驚艷的超水準演出。今年「新點子樂展」從策展到實行,整個團隊這幾場令人驚艷的高水準演出,除了平行呈現國內外創作者經典或者最新的作品之外,也成功展示了結合不同領域創作的可能性,相信將對國內的音樂創作,以及以音樂為主的多領域展演,帶來一番新的刺激與想像。

 

 圖檔:EIC官網      攝影師:Franck Ferville


[1] 簡單地來說,頻譜樂派主張將大自然界中所能聽到的所有聲音進行頻譜分析(將它解析為泛音或分音),再嘗試藉由樂器將之模擬出來。葛里塞曾說過:「音樂是由聲響所構成,而不是音符。」也就是說,頻譜樂派創作的基礎建立在聲音本身-聲音從生成到消逝的過程,就是音樂。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