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陳惠湄 / 臺灣年輕作曲家《2015現代聲樂作品》專場發表會
分享 | 瀏覽數: 1155

臺灣年輕作曲家《2015現代聲樂作品》專場發表會

陳惠湄 | 發表時間:2015/12/31 22:03 | 最後修訂時間:2015/12/31 22:14

圖檔提供: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

評論的展演:2015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之《2015現代聲樂作品》專場發表會

觀賞的演出時間:2015/10/17(六)13:30

地點︰臺北市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松怡廳

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舉辦的2015年「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Taipei International New Music Festival)在10/17(六)13:30舉辦了一場聲樂作品的專場發表會,由指揮家孫愛光女士帶領「現代音協樂團」(Ensemble ISCM-Taiwan)演出。這場音樂會中發表作品的,除了這次大會特邀的作曲家-上海音樂院音樂系主任葉國輝-之外,其他的都是臺灣出身的年輕一代作曲家。

一開始的兩首樂曲同為寫給女高音與鋼琴的編制。現就讀於東吳大學音樂系四年級的李昭樺所發表的《餞別》,以蔡宛蓉的詩為歌詞,是2014年首演過的作品。作曲者讓聲樂唱唸出隱晦象徵的「為愛餞別」歌詞,讓鋼琴的音型表現出雨點的樣態,藉此描述思念和離別的哀傷。

目前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研究所,1992年出生於台北的鐘儀芳,發表了寫給女高音與鋼琴的《在地球上散步》世界首演,歌詞是作曲者以詩人紀弦的三首詩(《在地球上散步》、《月光曲》、《摘星的少年》)為基礎自行組合而成的。樂曲以散板的方式呈現,聲樂以唸唱方式,搭配著鋼琴主要以中高音域表現的三連音動機;在第一樂段末,聲樂以氣聲唸出「我的存在」,希望聽者感知到詩人以及作曲者的「存在感」。在前後兩個樂段之間以月光曲銜接,此時聲樂的演唱方式較具旋律性。

接下來的是取得北德州音樂藝術博士,目前專職任教於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的鄭建文發表的《有一種痛-如此徹底》世界首演,寫給女高音、單簧管與鋼琴。此曲的歌詞來自美國女詩人Emily Dickinson (1830-1886) 的詩作 There is a Pain- so Utter,以英文演唱。音樂由較為安靜的氣氛開始,之後音樂慢慢累積張力,到達歌詞中的「up」這個字時,聲樂上行到極端高音域,而歌詞中的「trance」則以以鋼琴上重複的音型(ostinato)來表現,藉由這些音樂上的做法來加強詩文中的關鍵字。據作曲者在節目單中的文字說明,「此曲描寫原詩作中的情境,傳達遭逢劇變時內心的變化歷程」。

出生於高雄,現就讀於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的劉博健,主修作曲,副修古琴,創作重視中西合併的編制,曾與采風樂團、小巨人絲竹樂團合作,並於2014年前往法國音樂與音響研究機構IRCAM(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參加工作坊。這次擷取《楚辭.招魂篇》以及《大悲咒》的片段作為歌詞,作成《惻 I》一曲,題獻給所有因天災人禍而逝世的不安靈魂,編制為女高音、笙、小提琴、中提琴與鋼琴。作曲者讓兩個不同來源的歌詞交錯念唱,也讓中西樂器演奏出有別於慣常熟悉的聲響。此曲也是今年的新作,世界首演。

2014年取得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音樂藝術博士學位的林桂帆,近年來活躍於國際性電腦音樂研討會與音樂節,作品曾在幾個國際電腦音樂創作比賽中得名。這次發表的作品是2014年寫作的《三位一體-聖靈》,台灣首演,給女高音與電子音樂。這次演的是《Trinity 三位一體》這個樂曲的第三樂章。顧名思義,靈感來自於基督教義中三位一體(聖經中的教導,天父、耶穌、聖靈,是三個不同位格組成的同一位神)。這個第三樂章描述的是聖父透過聖靈在信徒上做工,並藉著形體向世人展現。在音樂組織上,設計象徵聖靈形體的音樂動機,以這些動機來發展。在電腦音樂的方面,大多採取預先錄製的人聲,經過數位訊號處理形成特殊聲響,與現場演唱的聲樂交錯,形成虛虛實實的音樂層次。

圖檔提供: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

在最後一首創作曲之前,安排了一段南管譜《五湖遊》(選段)以及南管曲《梧桐落葉》的演奏。據節目單中的說明,「是為了呼應上一場(即「美國3C巨擘之夜」),也為大家準備心境準備欣賞接下來的《曲水流觴》」。不過,這樣的安排是否能替聽眾「準備心境」,恐怕就見仁見智了。當然,在這一整場聲樂音樂會中,安插一段在發音法、唱腔上與西洋聲樂唱法南轅北轍的傳統南管音樂,作為一種極端的對照並非不可。但是除非有所涉獵,否則的話,音樂會場中的聽眾恐怕有不少人對精緻的南管樂一無所知,能否領略這其中的對比,很難得知。如果沒有解說的話,也許少有人能夠領略主辦單位的苦心吧。

最後一首創作曲,是特邀作曲家葉國輝創作於2012年的《曲水流觴》,台灣首演,編制是女高音與室內樂團(包含了長笛、單簧管、薩克斯管、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歌詞取王羲之的《蘭亭序》的局部作為歌詞的首尾,中間的文字摘自桑世昌的《蘭亭考》、吳高增的《蘭亭圖說》。據作曲者在節目單中所言,「這部作品多次在歐美演出,其所表現的中國古人在距今近1700年前的“曲水流觴”的場景,令許多外國朋友驚嘆!」。以西方樂器為編制寫作、女高音演唱中文歌詞的這首樂曲,如何能令外國朋友感受到距今近1700年前的“曲水流觴”的場景,不禁令筆者感到好奇。

整場音樂會中這些以聲樂為主的新創作樂曲,作曲者們經由西洋音樂科系中所習得的學院派技法,以二十世紀以來的西方藝術音樂所追求的聲樂方式來表現, 無論歌詞來源是佛經還是聖經,是新詩還是古詞,無論歌詞是否為中文,事實上,若不追隨著銀幕上即時投影所放映出來的字幕,是無法清楚聆聽出歌詞的。而在音樂會中投影字幕的放映速度有時落後,跟不上音樂的進度,這時就不容易理解了。

在這場以聲樂為主的專場發表會中,就歌詞的選擇或樂器的編制組合來看,可看到多元的靈感來源,而加入電子音樂或者加入傳統國樂器的做法,顯示了對不同作曲手法的嘗試。指揮家和多位演奏家以專業的高水準呈現出這些音樂,對年輕作曲家來說應是個很好的展現自我創作的舞台。希望這些作品在這次的世界首演之後,還能有其他機會在不同場合演出。

圖檔提供: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