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陳惠湄 / 《莊進才與他的北管人生》
分享 | 瀏覽數: 1844

《莊進才與他的北管人生》

陳惠湄 | 發表時間:2016/05/31 23:56 | 最後修訂時間:2016/06/07 18:39


圖版提供|臺北市立國樂團、攝影|張瑞宗

評論的展演:【TCO】藝享系列《生命宮牌—《莊進才與他的北管人生》
觀賞的展演時間:2016/5/22(日)19:3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主辦:臺北市立國樂團

在包含了手工藝、傳統藝術等在內,特別是師徒制的許多行業,經常看到因著時代的變革,才一剛學成出師,行業就面臨沒落,好不容易學成的一身技藝無用武之地,只能徒呼負負,感嘆時不我予,並設法另謀生計。臺灣許多傳統戲班在1962年臺灣電視公司開播時面臨觀眾大幅流失、無戲可演、被迫關閉轉行的命運,原本在廟會迎神時搭台演出的歌仔戲、布袋戲、北管戲等許多戲班都在此時被迫面臨解散的命運。所幸,即使經歷過因著電視興起遭到重大打擊而沒落的年代,還有一些傳統樂師仍存留了下來,至今仍活躍著,莊進才就是其中一個知名的例子。

1935年出生於宜蘭冬山鄉的莊進才,由於其父親莊木土是新樂陞職業北管劇團(「冬瓜山班」)團員,因此從小就生長在被北管音樂圍繞的環境中。在日本政府嚴禁臺灣傳統戲劇演出的環境下,莊木土曾一度離開戲班。光復後,全家遷至羅東,莊木土與幾名師兄弟再組「冬瓜山班」,這時莊進才與弟弟進旺、進在,就在戲班裡跑龍套。1947年,莊進才12歲,便在冬瓜山班當起二手鼓;13歲時與父親一同加入「宜蘭英」劇團後,才正式上臺打銅鑼鈔,一年之後便成為頭手鼓。1947年,莊進才拜團裡頭手弦簡老在為師(簡老在是能夠動筆抄譜的藝師),行進背譜法同樣適用於絲竹樂,不到兩年時間,莊進才把簡老在傳授的樂曲全部學完,嗩吶已吹上手,就連絲絃樂器也打下厚實基礎。1948年,莊進才隨父親加入尤連標經營之「勝樂園囝仔班」—「新下埔班」,擔任武場頭手,此時他已經是專擅北管、歌仔戲武場,吹嗩吶會循環換氣的少年。基於對音樂的熱望,他感到戲班這座流動藝術學院靈活度雖然高,然於細緻精美之處卻有不足,便主動加入歷史悠久的「羅東福蘭社」,開展另一面向的鑽研。服役時,莊進才加入國樂隊,退伍後回到「勝樂園」的老班—「老下埔班」,改到文場當二手,吹鴨母達仔、拉三弦。1964年,隨父親加入林溪泉的「東福陞」,當時著名的北管藝人如:呂仁愛、林旺城、葉朝宗、林松輝等都在此班。因此不管是前場的表演,還是後場的劇本編寫,莊進才樣樣精通,成為北管的全能藝師,戲曲前輩讚揚為「八隻交椅坐透透」。此外,莊進才也精通歌仔戲樂曲,曾完成多齣經典劇目改編。對北管音樂的興趣不僅於此,文場絲竹的細緻美亦深深吸引他[1]

原本是民眾休閒娛樂一個重要部份的野台戲,在六零年代被電視所取代之後,雖然戲班仍在,但收入銳減,莊進才與弟弟妹妹一同進入礦場工作,後因妹妹在採礦意外中喪生,母親禁止再進入礦場,他才改行,賣起冰來。即使如此,仍不能忘記對戲曲音樂的熱愛。1988年,莊進才在羅東鎮創辦漢陽北管劇團,為了滿足不同觀眾群的喜好,劇團「日演北管,夜演歌仔」,並曾經到臺北的國家劇院登臺演出,參加各縣市的文化表演活動。1994年,由於對北管研究與傳承的長期貢獻,莊進才獲頒教育部藝術薪傳獎(北管音樂);2000年獲全球華人藝術薪傳獎(民俗音樂);同年榮獲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2009年被宜蘭縣政府登錄為宜蘭縣無形文化資產,他的漢陽北管劇團亦獲頒文建會第一屆重要傳統藝術保存團體的榮銜,以表彰其為社會保留之珍貴文化資產[2]。 


圖版提供|臺北市立國樂團、攝影|張瑞宗

《生命宮牌—莊進才與他的北管人生》是臺北市立國樂團主辦的【TCO】藝享系列中的一場。顧名思義,以這位北管藝人的一生音樂經歷為主軸,帶有致敬的意味。展演採取音樂演奏演唱、播放訪問錄音、投影字幕的方式進行。樂曲進行中間,由廣播人張翰揚、戲劇人游源鏗以國台語交錯進行主持、導聆。在播放莊進才的專訪時,舞台上的投影幕同步打出一些文字,隨著莊進才的生命史,以時間的向度,同時展現出二十世紀幾個同時代的重要紀事,加上幾位臺灣知名人物的出生或有關這些人物的事件。這些經過篩選的、具有特定觀點的大事紀可說頗為有趣。不過,非常可惜的是文字似乎沒有經過細心校稿,因而出現不少錯誤;不但有些年代有誤,相同的訊息也重覆出現;據個例子來說,光是朱銘就「出生」了三次。再者,字體非常小,臺下的觀眾無法看清楚,坐稍後面的位子可能連文字內容都看不見,頗為可惜。而且,在樂曲與樂曲銜接中間播放莊進才訪問錄音的同時,同步顯示出這些文字,也使人無所適從,不知道到底是要專心聽錄音,還是要專心看螢幕。同時釋放許多訊息,這是許多展演都有的現象,彷彿害怕著如果不這樣做,就會留下令人尷尬的空白。這是這場展演中比較美中不足的部份。而節目單中除了曲名之外,樂曲解說付諸闕如,筆者也覺得很可惜。如果可以在節目單中稍微簡單介紹曲牌來源等,相信會讓對傳統戲曲不熟悉的觀眾有一個初步的概念,加深對傳統戲曲的興趣。很期望日後再有類似的製作時,可以將這一點考量進去。

在整場音樂會中,莊進才大多與漢陽北管劇團文場、武場樂師一同演出。在不同曲牌中可看到他吹嗩吶、鴨母達仔等管樂器,也打頭手鼓,還拉二胡、三弦、吊規仔、大廣弦、殻仔弦等在不同劇種中出現的傳統擦弦樂器,還彈月琴;在《雁兒落》中也可看到他編寫的工尺譜,令人感受到這位民間藝人對傳統樂器、戲曲的造詣。除了幾曲與主持人游源鏗一起唱和之外,莊進才在此展演的大部份時間中,都與樂師一起演奏樂器,為台前的演唱者(李阿質、李美娘、張孟逸、林麗芬、莊青芬)伴奏。這些傳統戲曲演唱者令人印象深刻,即使身上穿的是不是戲服,而是和台上人員一樣的服裝(此次演出人員服裝統一由鄭惠中、鄭仕杰,也就是鄭惠中布衣工作室設計製作),但無論是唱腔或身段都叫人著迷。此場演出的第二首曲目〈醉花蔭〉、〈括地風〉,選自《秦瓊倒銅旗》這一齣演唱崑曲聯套的武戲。學者蔡振家在〈庶民文化中的崑曲--台灣亂彈戲《秦瓊倒銅旗》〉一文中指出,台灣亂彈戲《秦瓊倒銅旗》屬於福路戲。此戲聲勢浩大、場面火熾,是台灣亂彈戲的著名戲碼。在台灣民間流傳著這麼一則戲諺:「懶懶馬也有一步踢,歹歹戲也會一齣倒銅旗」,意思是說再怎麼差的戲班,無論如何也會表演《倒銅旗》這一齣好戲,以此比喻一個人再怎樣差,也有一些可取之處。另一則諺語則說:「老生俊仔,拼死倒銅旗;貓鐘,有酒好味是」,記錄著一個以此戲成名的演員,因長年賣力演出而致健康受損的故事。此戲諺不僅反映出《秦瓊倒銅旗》演出之難,同時也為此戲風靡民間劇壇的昔日盛況,留下生動的見證[3]。而今晚由林麗芬演唱,其唱功、做工都令人信服。


圖版提供|臺北市立國樂團、攝影|張瑞宗

蔡振家指出,台灣的職業亂彈班在日治時期達到全盛階段,直到通俗易懂的歌仔戲崛起後,亂彈戲的觀眾才逐漸減少,但由於有廣大的北管子弟支持以及亂彈戲不可取代的宗教功能,在臺灣光復後,亂彈班仍在民間劇壇中維持一定的地位。宜蘭地區也是台灣亂彈戲的重鎮,出身「新樂陞」(冬瓜山班)童伶班的莊木土,為宜蘭地區演出《秦瓊倒銅旗》的代表人物,他最後一次演出此戲時,已經年過六十(蔡振家:1998)。今晚演出這個曲牌,不但使人一窺這曾經是北管子弟團最受歡迎的戲碼之一、應該是排場熱鬧、演員眾多的《秦瓊倒銅旗》這台灣亂彈戲著名戲碼的武戲中風采,對莊進才來說也有特殊意義。

本場的第三首曲目是〈慢七字〉,取自《山伯英臺》。學者呂鈺秀在《台灣音樂史》一書中指出,《山伯英臺》被稱為歌仔戲中的聖經,其所演唱的曲調幾達五千首[4]。今晚演唱的是張孟逸,她所唱出的這一小段〈慢七字〉,也展現了自身的功力。在取自《斬黃袍》的〈西皮反二板〉中,李阿質、李美娘一開口就令人迷倒。後段曲目中,莊進才演奏吊規仔,伴奏李阿質、莊青芬、游源鏗演唱的〈二黃原板〉〈還魂扇〉(取自《天水關》),是具有代表性的北管唱腔戲。

台灣東北角、蘭陽平原一帶向來興盛北管戲曲,光復後,台灣西部平原歌仔戲盛行,北管相對沒落,但是宜蘭、基隆、北縣濱海鄉鎮北管子弟社仍相當活躍,漢陽也在鄉親父老要求下,維持日演北管、夜演歌仔傳統,直至近年因人才斷層嚴重才減少北管戲演出。有鑑於北管戲曲保存聲浪一直相當高,莊進才亦有意朝北管戲曲轉型,漢陽歌仔戲團轉型為北管亂彈職業劇團之後,他漸漸把重心投入後場的樂器演奏。根據李春池籑修的《宜蘭縣志》,認為歌仔戲原為宜蘭地方的民謠曲調[5];而本文之前已經提及學者蔡振家指出宜蘭地區也是台灣亂彈戲的重鎮。這場展演的演出人員、導聆、導演等,整個製作團隊的大多數都現居宜蘭,可說這是由宜蘭的當地文化人所組成的團隊,對宜蘭在地的關懷不言可喻。令人慶幸的是像莊進才這樣的傳統音樂家,不但沒有被時代的不景氣所打敗,反而展現出堅韌的生命力;即使在專訪中敘述在外人看來應該是最潦倒的時候,在背著斷氣前的妹妹跑出礦坑的時候,也沒讓人聽出哀怨、自憐的情緒,而是接受現況、往前看的態度,令人敬佩。近10年來,莊進才一直免費為福蘭社團員指導北管技藝。為了培養優秀的年輕北管人才,經營劇團之餘,他也常到校園與民間社團教授北管戲曲,同時也擔任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及研究所的兼任教授。在本展演一開始時,看到演奏頭手鼓的林子恩是個少年,不禁感到傳統戲曲能持續有年輕人才投入感到慶幸。

這場展演除了展現莊進才的音樂一生之外,也由弟子-著名的歌手陳明章率領鍵盤樂手蕭詩偉、打擊樂手鍾成達、笛子林玲安等,以他自己邊彈吉他邊唱歌的方式來向老師致敬。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組合方式,在整場音樂會中並不顯得突兀。陳明章似乎理解傳統戲曲的唱腔,能夠將西洋樂器對這些唱腔的衝突降到比較低的限度。

整體來說,這場演出可說是十分成功地展現了一位重要民間傳統藝人的一生歷程,也讓人接觸到幾項目前已非隨處可見的臺灣民間傳統戲曲的表演,令人獲益良多。



[1] 見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莊進才」。

[2] 同上。

[3] 蔡振家:〈庶民文化中的崑曲--台灣亂彈戲《秦瓊倒銅旗》〉,收錄於《紀念徐炎之先生百歲冥誕文集》。臺北:水磨曲集,1998。

[4] 呂鈺秀:《台灣音樂史》,臺北:五南,2003。頁459。

[5] 李春池籑修:《宜蘭縣志》卷二〈人民志〉第四篇〈禮俗篇〉(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63),35。參見呂鈺秀著《台灣音樂史》,臺北:五南,2003。頁117。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