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陳惠湄 / 《京崑戲說長生殿》
分享 | 瀏覽數: 1567

《京崑戲說長生殿》

陳惠湄 | 發表時間:2016/06/30 16:07 | 最後修訂時間:2016/07/07 11:05

觀賞的展演:《京崑戲說長生殿》

The Palace of Eternal Life: a new expression in Peking Opera and Kunqu
觀賞的展演時間:2016/6/18(六)19:30
地點:臺北市藝文推廣處城市舞台
主辦、圖版提供:辜公亮文教基金會


李寶春(京)飾唐明皇、徐思佳(崑)飾楊貴妃,攝影:魏鍇
李寶春(京)飾唐明皇、徐思佳(崑)飾楊貴妃,攝影:魏鍇

《京崑戲說長生殿》是辜公亮文教基金會今年的春季新老戲,與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聯手推出,編劇、導演由京劇名角李寶春一手包辦,並親自主演唐明皇。2007年創立了台北新劇團的李寶春,這次將崑曲之經典《長生殿》,結合京劇,編修而成《京崑戲說長生殿》,有別過去的形式,各取其精萃之作。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一直不斷被文學、劇場等形式改編詮釋,早期都以宮廷祕事及女色禍國為主。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經由詩歌的渲染,美化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元代白樸據此寫成四折的《梧桐雨》雜劇,展開了對唐明皇的個性描寫。到了清代,劇作家洪昇以《梧桐雨》雜劇改寫的〈密誓〉、〈驚變〉、〈埋玉〉、〈雨夢〉四折為主,配合了《長恨歌》,寫活了楊貴妃,將唐明皇與楊貴妃生死不渝的愛情故事演化成五十齣的《長生殿》傳奇。洪昇在《長生殿》中創造的「釵盒情緣」,在藝人舞台實踐的打磨之下,使得《長生殿》成為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美化後的總成果,也是最完美的呈現[1]。李寶春表示:「京劇裡沒有著重描寫唐明皇的戲,而崑曲裡講述唐明皇的《長生殿》雖是經典,但演出耗時長,不符合現代人看戲習慣,因此想到善用京劇、崑曲的特性,重新編一齣講述唐明皇的戲。」[2]這次李寶春就以實驗性的做法,把老戲與新編戲以大約一半的比例組成,也將劇情主線放在描述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上,特別是上半場,大多是兩位主角的談情說愛;兩位主角綿長地敘述情意,以劇情推進的觀點來看,似乎是少了往前發展的流動性;但是,對於想要享受傳統戲曲唱腔的觀眾來說,這也許是可以細細品味演員唱功以及詞曲之美的時刻吧。畢竟,原本崑曲就是以說情見長的。雖說總長度超過三個小時的演出(筆者觀賞的場次,從19:30演到22 :45)在現代劇場中著實是考驗耐性的冗長時間,但是比起原本動輒三天也唱不完、耗時過長的崑劇《長生殿》來說,已經算是一大創新了。下半場一開始的武戲進入,才終於讓戲劇往前推進。由崑笛主奏、樂團伴奏的「胡風」演奏曲,帶進了由寶爾基編舞的奔騰馬舞;台北新劇團青年演員在強烈奔放的節奏中,在臺上奔跳翻滾,舞出安祿山人馬的武勁,京劇演員跳起有著胡人色彩的舞蹈,武打套招、身段很有看頭,場面整齊,效果很好,十分精采,也讓上半場優柔呢喃、停滯不前的劇情動了起來。

相較於國光劇團多次公演的新編崑劇《梁山伯與祝英台》,這次的《京崑戲說長生殿》特色在「京是純京,崑是純崑」,希望保留崑曲中最經典、好看的片段,而非讓擅長京劇的演員去唱崑曲。李寶春接著指出,京劇屬性陽剛,崑曲專注在抒情,「情節裡需要顯現唐明皇的陽剛氣時就用京劇,到了表達情緒、需要調情的劇情時,就用較柔的崑曲表現。」[3]的確,這次展演很特別的一點,就是可以看到兩組演員飾演同一個角色:大陸崑曲名家錢振榮、徐思佳飾演崑劇的唐明皇與楊貴妃,京劇版則由李寶春與梅派青衣天津京劇院的李珊珊飾演。其他主要演員還有梅妃,分別由鄒子敏與孔玥慈飾演,國舅楊國忠由楊燕毅以京腔演唱,丑角高力士則由崑劇演員李鴻良飾演。在當日節目單〈戲曲音樂劇?京崑ABC〉一文中,製作人辜懷群簡單扼要地提出分辨「京」、「崑」之方法,即由伴奏樂器: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京胡(此場由林世連演奏),與崑曲的主要伴奏樂器-崑笛(此場由王建農演奏),來分辨當下正在聽的是京唱,還是崑唱。相信這個提點,對分不清楚京崑的觀眾來說,應該是非常有幫助的。當場的演出,唱崑曲的唐明皇與唱京腔的楊貴妃在〈哭像情傷〉,以及京劇的唐明皇與崑曲的楊貴妃在〈見月憶情〉呈現京崑對唱時,彷彿互別苗頭,最後竟然還來上一段同時的二重唱;將兩個不同劇種唱腔同時並置的做法,在此不覺突兀,反倒覺得演員的唱功與樂師的演奏功力了得,欣賞起來煞是有趣。這裡應該是整場戲的重頭戲,將京劇與崑曲的融合,可以做到如此自然的地步,不失為一個成功的嘗試。

 

胡舞片段,攝影:劉耀武胡舞片段,攝影:劉耀武

這次的舞台安排了一位穿著再興小學制服的小學童,與丑角高力士在上下半場開場時有一些對話,目的應該是設計成從現代一般觀眾的角度來從旁觀察評點,提出對這段愛情故事的質問,希冀藉由這樣的安排來拉近現代人與古典戲曲的距離吧。除了加入現代小學生的問話之外,此劇也加入劇場裡常見的舞台設計元素,例如將舞台前方是設計成傳統舞台,後方則有個架高的屏風式舞台,在那裡打上燈光、投影影像等,做出前後的距離感。現在新編戲曲展演通常將樂團放置在樂池,已不像以往傳統演出時,演員於臺上,文武場於側臺翼幕後的位置,文武場樂師已無法再在側臺經由演員的眼神及細微的動作做為依據,來判斷與決定樂曲的轉折與結束。但在此劇的下半場,卻刻意讓傳統樂師們登上舞台,京劇樂師與崑曲樂師分別在左右舞台演奏;也在戲末時唐明皇在舞台上打著古板,回憶著愛人和曾有的風光,樂師們也在台上與他一起演奏音樂,如真似幻,描繪唐明皇落寞的心境。這個安排一方面具有現代劇場的效果,一方面則呼應傳統戲曲的展演習慣。為了配合現代大劇場的演出,演員已經無法再如以往一般單純以肉嗓演唱,必須藉助麥克風,再經由喇叭播放,而現場的音響控制往往不盡如意,再加上經常加入西洋樂器一起合奏,使得演唱的聲韻經常受到影響,這是現代化後無可奈何又經常令人感到可惜的一點。在這場演出中,一開場以及上半場結束前有兩個地方,楊貴妃的聲腔音域明顯偏低,音量也與唐明皇有著差異,不知是原本編腔作曲的關係還是現場音控的問題,總之,無法聽清楚旦角清亮的嗓音,有點可惜。

在劇中,由國內青年演奏家組成的西洋樂器樂團(由弦樂團加一個打擊樂器組成),與兩岸傳統樂師一起合奏。作曲家鍾耀光在此劇中比照西方歌劇結構-例如在上下半場開場時演奏序曲,在劇情連接之間演奏具有串場、過門等功用的間奏曲、幕間曲,結束時則演奏終曲等-這樣的做法,來設計音樂。在開場與終場謝幕時,中西樂器合奏出管絃樂團般的聲響效果,除了在這兩個時刻可感覺到西洋樂器比較突出之外,大部分的時候可說以傳統樂器的聲響為主;西洋樂器所主導的音樂片段,大多用在沒有演唱的段落,如序曲、間奏曲、終曲等;和傳統樂器在一起合奏時,或者演員演唱時,大體上音樂都能夠不破壞唱腔;西洋弦樂器以撥弦與簡單的聲響襯托傳統樂器,而傳統戲曲的鑼鼓點或者絲竹樂器的聲響引領與伴隨著演員,讓演員盡量在熟悉的音樂中演唱,這點不得不歸功於長年與傳統樂團與各種戲曲合作的鍾耀光的功力。2007年與國光劇團、國家交響樂團NSO合作推出的《快雪時晴》融合京劇與交響樂,獲得普遍的好評,擔任作曲的也是鍾耀光。在他於2007-2015年間擔任台北市立國樂團團長期間,致力於結合西樂與中樂,成果有目共睹,由他來設計今天這場展演的音樂,應該是可以放心。不過,在下半場描繪唐明皇思念楊貴妃的一個時刻,樂團竟然奏出《月亮代表我的心》的開頭旋律,雖然博得現場一些觀眾的笑聲,不過,筆者倒是心頭一驚,深怕這樣的玩笑片刻破壞了整齣劇的氣氛。

隨著時代的改變、演員的凋零,傳統戲曲、劇種的展演擔心欣賞人口流失,這是可以想見的;也因此,除了培訓年輕演員、樂師之外,積極尋求與不同劇種或領域的表演藝術合作的可能性,也是各個劇團都正在努力做的。說到京崑一起匯演,2016/04/22在國光劇場也由臺灣京崑劇團、國光劇團、臺灣豫劇團共同演出了《京崑豫折子戲匯演》[4],其中恰巧也有取自《楊妃夢》劇目的折子[5]。而這次的《京崑戲說長生殿》將京崑巧妙融合,也可說是一個大膽的嘗試;從加入現代人的對話、加入舞台設計、邀請作曲家寫作音樂等等做法,都可看出想要突破、創新、吸引觀眾進場看戲的努力。筆者認為,光是演員的身段做工、服裝,唸、唱、做、打的強大功力,還有樂師的演奏,再加上將京崑融合的做法等等,就都可以展現傳統戲曲之美了;至於加入小學生的對話,以及加入流行歌謠片段的做法等是否有其必要,似乎仍可再推敲。

在臺北城市舞台的幾場演出,觀眾席中除了銀髮長者之外,還看見不少非常年輕的觀眾,著實令人欣慰。令人納悶的是,演出以來,至今尚未得見相關評論。筆者雖為傳統戲曲的門外漢,仍然硬著頭皮寫出這樣一篇只能算是觀後感的文章,希望可以拋磚引玉,吸引專業戲曲評論家產出相關評論來。也期望台北新劇團與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能在傳統戲曲的推動上持續努力,推出更多的作品來,以饗觀眾。



錢振榮(崑)飾唐明皇、李珊珊(京)飾楊貴妃,攝影:魏鍇

錢振榮(崑)飾唐明皇、李珊珊(京)飾楊貴妃,攝影:魏鍇



[1] 參照崑曲藝術研習社《長生殿》中的「釵盒情緣」。最後參閱日期:2016年6月30日。

[2]京劇名家李寶春扮唐明皇 快閃北門〉,2016年04月12日中國時報記者李欣恬報導。最後參閱日期:2016年6月30日。

[3] 同上。

[4] 這是為了配合「曾永義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國光劇團推出的兩個晚上的演出(第二晚演出曾永義的新編崑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由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以「戲曲院士、院士戲曲」為名,將曾永義過去編寫的劇作精粹(取自《楊妃夢》、《孟姜女》、《鄭成功與台灣》等劇目)再度搬上舞台。見 2016/04/22中國時報記者郝譽翔報導,〈人間愉快走江湖〉。

[5] 參見黃絹雯評論文章:〈重情重義重傳承《京崑豫折子戲匯演》〉。發表時間:2016/05/27。表演藝術評論台。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