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衣下的末世感傷——李明學個展「食/物_譜」
張韻婷 | 發表時間:2023/11/30 20:56 | 最後修訂時間:2023/12/06 17:15
評論的展演: 《食/物_譜》李明學個展
我看著手裡因看展而獲贈的甜甜圈、無包裝茶飲以及薯條,不禁想起方才展間牆上的巨型甜甜圈雕塑(《甜甜圈》)、一字排開的茶飲列隊(《光譜》)以及網球拍下的薯條(《法國朋友》)。一時之間有些分不清楚,究竟是「作品」在手還是「食品/商品」在手?李明學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似是而非」手法,在此次的個展「食/物_譜」裡已不只停留在智性上的思索,而是成了能入口的身體體驗,我們以身相驗了全球甜甜圈的消費市場與亞洲世界的罐裝茶文化。
李明學,《甜甜圈》,2015-2016年。照片:李明學提供。
李明學,《葡萄》,2021年。照片:李明學提供。
李明學個展「食/物_譜」是從政大藝文中心「等一下,我們吃什麼?」的主題中延伸而來,聚焦在「可食之物的凝視與想像」。「食」(吃、可食)、與食相互影響的「物」(產品),以及由各種媒材與創作形式交織成的「譜」為此展的主要提議。(1)「食/物_譜」包括了2件新作,以及7件舊作,然而,這些不同時期的作品,在「食物」的主題下竟份外地和諧。名實不符的《甜甜圈》(2015-2016年)與《切》(2014年)、《劍》(2020年)皆是操作著一種「乍看物如其名,細看物則如『歧』名」的手法。(2)以糖衣為媒材的《幻化為日夜,看不見自己》(2019年)、《星塵》(2020年)則與《隱形詩篇》(2020年)可視為同一「繪畫」系列。《光譜》(2016年)、《法國朋友》(2015年)與《流計畫》(2016年)、《溢出的記憶》(2019年)同樣涉及消費社會下的商品與陳列的脈絡。以真亂假的《葡萄》(2021年)裡原創與複製的思索則在《吞噬那靈光的深淵》(2019年)可找到相近的探討。為何不同時期的作品能夠毫無違和地融合在此展中,甚至看起來像是為展覽量身定做的作品?一方面,變造日常物與商品符號為李明學常用的手法,而食物作為令人熟悉的日常產品經常成為他的作品材料。另一方面,無論是「食」、「物」,或是合體的「食物」,這些主題在今日並不容易與消費體系全然切分開來,而後者正是李明學近年來作品所觸及的主要思索之一。
李明學,《光譜》,2016年。照片:李明學提供。
李明學,《甜甜圈》細節,2015-2016年。照片:李明學提供。
草莓、皮鞋與沙堡
新作《草莓》(2023年)與《皮鞋與沙堡》(2023年)則是為此展打造的作品,兩個作品雖一小一大、一低調一強顯,卻同時透露出一種淡淡的末世感傷。《草莓》乍看之下如同一個精美的水晶裱框,鮮紅誘人的草莓圖像被封存在其中,彷彿將它最為鮮美的瞬間悉心地保存下來,展覽現場中還有一抹特地為它加上的仿造日光,光線從上優雅地斜切而下——作品小巧精緻滿足了我們對「藝術」的期待。然而,若是再更靠近一點則不免深受打擊,因為飽滿的紅色花托上分佈的不是一個個草莓籽,而是一張張人臉。這種從甜美到驚悚的對比手法與《甜甜圈》如出一徹,後者乍看之下是一個巨型的粉紅色甜甜圈雕塑,散發著歡樂甜蜜的氛圍,然而靠近細瞧,不難發現粉紅色糖霜上的七彩巧克力米被置換成微小的人形模型,有些小人甚至呈現出溺水般的樣態。這樣的歡愉帶著一點末世的狂歡哀傷。糖衣有多美好,外表下潛藏的魔鬼就有多危險。
李明學,《草莓》,2023年。照片:李明學提供。
李明學,《草莓》細節,2023年。照片:李明學提供。
相較於《草莓》中藏在細節中的魔鬼,《皮鞋與沙堡》更直接呈現末世的哀傷調性。此作品由一堵牆的裡外兩面所構成,一邊是海灘常見的小型「沙」堡雕塑,另一邊則是由黑色窗簾、金磚、吊燈、鏡子、皮鞋以及「灰塵」所構成的裝置。作品中的沙與灰塵其實都是胡椒、肉桂與荳蔻這些香料。這件作品可視為藝術家3年前的大型裝置作品《後─調味群島風情》(2020年)的系列之作,後者由嗆鼻的香料沙灘、度假椅以及巨型充氣球所組成,觸及了歷史上的香料戰奪戰。只是在《後─調味群島風情》中,這個沈重的思索隱匿在繽紛歡樂的作品外表之下,而《皮鞋與沙堡》則以感傷氛圍的營造來處理:陳舊的窗簾、雜亂堆砌的金磚、墜落的吊燈、磨損的皮鞋、脫落的鞋帶以及棄置的圓鏡堆放在蒙塵的角落裡,此景招喚著一段人們早已忘卻、或許也不願再提起的殖民掠奪史。蒙塵歷史太沈重,李明學卻並未一直耽溺其中,他加上了一貫的輕快筆觸來「打斷」感傷:牆另一面的(香料)沙堡輕巧可人,沙堡喚起人們炎熱夏季裡海邊堆沙的回憶,懵懂無憂的童年多少能沖淡一些成人世界裡的沈重憂傷。但魔鬼仍藏在細節裡,一字排開、陳列在沙堡旁的4瓶香料罐,安靜而迂迴地示意那段掠奪史。
李明學,《皮鞋與沙堡》,2023年。照片:李明學提供。
李明學,《皮鞋與沙堡》,2023年。照片:李明學提供。
李明學將令人熟悉的食品(食)意象置入作品(物)之中,招喚了我們的感官、記憶與歷史。在作品所交織出的這個食物樂章(譜)裡,我們其實是被釘在這片漫天蓋地的網絡之中,通過進食、購物甚至是觀看的行為,我們成為消費社會裡流通、循環的環節之一。粉紅色的甜甜圈好甜,它以外貌、顏色、量體滿足我們對夢幻的所有想像,我們可以沈溺在這片刻的小確幸裡,讓糖包裹舌尖、讓腦袋產生多巴胺,忘卻消費社會裡的種種負面效應。就像我們可以站在距離之外《草莓》,不靠近凝視,只要享受那刻意形塑出的美好。雖然我們可以閉上眼、選擇在粉紅泡泡裡度過餘生,但是,藝術家卻忍不住灑了些嗆鼻胡椒,使人不得不正視常態後、糖衣裡那些潛台詞。食物的意象無比輕快,而末世情懷藏在細節裡。
_____
1.請參閱李明學個展「食/物_譜」簡介。https://artist.nccu.edu.tw/ex.html 瀏覽日期:2023年11月23日
2. 關於李明學作品脈絡之探討,可參閱我在另一篇文章〈指鹿為馬──李明學的日常神話〉中的討論。https://beauxarts.tw/press/131/jamesming-hsuehlee 瀏覽日期:2023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