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陳泰松 / 家園何在的迴旋曲——看《台北詩人》
分享 | 瀏覽數: 1640

家園何在的迴旋曲——看《台北詩人》

陳泰松

評論的展演: 動見体劇團2013春季製作《台北詩人》

 

時間:2013/05/04  7:30PM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名稱:動見体劇團 《台北詩人》

今年三月,音樂劇《落葉、傾城、張愛玲》有一個劇目叫《心經》,強調二重唱的曲式架構;這裏有四個人物,每個人依序前來跟主角對唱,然後退場,如此圍繞主角而構成四個場景的接續。這是對話的迴旋曲,讓人想到比此音樂劇精湛許多的《台北詩人》,劇中主角王暝在離世前,逐次尋訪至親友人、與之告別的對話;相較於《心經》是以主角為對話中心的向心運動[1],這是走訪他人的去自我中心化,像是被擺在瀕死的離心軌道上,如同曾被拋入此世而如今被反拋--去哪?到無人知曉的地方,或問題本身是形同虛設的無解。這是關乎死亡的思索,即使沒有《檔案K》讓人亮眼的舞台佈景與科技運用[2],《台北詩人》以其質樸的劇場空間,相應於有力的劇本及演出是毫不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台北詩人》是弔念已逝詩人王添源(1954-2009年)的傳記劇作,劇中的王暝(吳昆達飾)是他的化名,編導王靖惇則是這位詩人的姪子,叔姪兩人於2009年曾合作寫劇本,因詩人過世而由後者於2003年獨力完成。若以悼念亡者的角度來看,《狂人之血-戴洪軒音樂文學劇》[3]比《台北詩人》更像是,其跨類型的藝術表演最終是聚焦於當事人,成就紀念儀式的價值;這是追思者舉辦此劇的首要工作,凡是有親人亡逝,生死劇變,人應會對這種儀式份外有感,體會此劇在這方面的深意,包括戴洪軒留給後人的文化資產,以及後人對它承先啟後的致敬。那《台北詩人》呢?觀賞後,我與王浩威在國家劇院停車場巧遇,他匆匆拋下一句話:你認識他嗎?跟我認識的王添源有些距離,感覺很複雜。或許,跟原先認知有落差不是壞事,反倒有益於《台北詩人》意指廣度的延展,拉出跟某人肖像過近的距離思辨,一方面,劇碼的美學課題獲得彈性的發展,可能歧出異度、更具觀念思想的創作,另一方面,劇本不必拘泥於是否真實再現王添源的生命史;事實上,在官方說法的面具再現之下,人生總有秘密,不為人知的一段謎,隱匿某個人生角落的事蹟,或壓抑的心緒、不羈的狂想與欲念,因而從來就沒有所謂真實版本的王添源吧!

況且,《台北詩人》本身就是一齣創作劇,迴盪著有屋無家的呢喃,有家卻無法安身立命的難題。首先,開場有張病床,牆上的時鐘自此而後將永遠停頓,對物理時間做出象徵性的凍結。在這凍結裏,王靖惇給劇場以時間的迷人重構,構造出它的回溯等諸多樣態;這是返回生命中各個重要時期,是重訪,回到詩人過去曾有的時代:父母逃債的棄家,兒時家庭的崩解,青春的憧憬與殞落,手足親緣,摯友遽逝,戀情,跟妻子的愛與情感糾結。最後,回到開場的病床之臨終時刻,總結整齣戲先前發生的一切無非就是死前的閃回(flash back),且給予詩人有向親人懺情的告白機會。無論是閃回的乍現,還是回溯的鋪陳,它們都不是真相大白的迭起,因為從一開始,這類時間性是明示的劇本,公然運作,包括舞台有一座白色樓梯,演員出場的步道,往左或往右走,盡是過去與現在的時空變換,而詩人化身各個年齡層的存在更是整場梭行自如。

《台北詩人》以其極簡的舞台設施便能獲致理解與豐富多層次的感知效果,有效表達生死情事與時空轉換的劇本巧思,反而《檔案K》儘管有優異演員的才情與表現,在敘事張力上卻因操作複雜的舞台機具而顯得有些拖累。其實,舉手投足,彈指頃刻之間便有宇宙生發,也非得要依賴科學的平行理論來費力背書,《檔案K》有其宏構的劇場企圖,但因過於鑿斧的設施顯得生硬而不若前者的靈動深刻。這不是說《檔案K》的舞台做的不好(其實剛好相反),也不是風格偏好極簡而捨棄巴洛克,更不是捨科技而固守傳統技藝的立場仲裁;事實上,就科技介面來說,我還嚮往電影《關鍵報告》裏預想未來世界的通訊技術,數位虛擬影像的3D投影,這種被運用在劇場舞台未嘗不是時空敘事能力的加持,但前提始終是劇場語言的組織問題,以及對科技與演出的劇場反思。這當然不是把動力機械當成美學的限制,而是從人機合體(cyborg)的角度去擴展我們可能的經驗世界,去年黃翊跟工業機械手臂互動的舞作《黃翊與庫卡》可激發這方面的n次元思考,也就是說,舞台跟演出者的關係是有機構成,而不是惰性的支撐平台。但無論如何,《台北詩人》與《檔案K》都是在劇場上藉由死亡給出生命悸動的時空軸線,畢竟從出生開始,死亡便隨伺在側;它拉出我們的感知深度,更是關乎生命治理的佈署,尤其是家園的治理及其崩解的焦慮,裏面理所當然有我們的情慾、社會、性別、歷史或政治等諸多成份。

21013/6/30 陳泰松

 


[1]在目錄簡冊裏有一段關於小寒(張愛玲小說《心經》的主角)的話,「…讓小寒成為一個太陽,從頭到尾都在舞台上,而其他人則是繞著走的行星」,頁16。

[2]《檔案K》,創作社製作,2013年5月24日,19點30分,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3]《狂人之血-戴洪軒音樂文學劇》,2013年2月24日,14點30分,地點: 東吳大學外雙溪松怡廳。

 

動見体劇團《台北詩人》攝影by劉人豪,圖版提供│動見体劇團

相關評論

複訪生命中曾經缺席的過去:《台北詩人》中的創傷與撫慰 --- 邱誌勇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