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黃海鳴 / 另一個階段的開始?I ─選讀双方藝廊《當代生活習作─崔廣宇個展》(舊作)
分享 | 瀏覽數: 1746

另一個階段的開始?I ─選讀双方藝廊《當代生活習作─崔廣宇個展》(舊作)

黃海鳴 | 發表時間:2018/09/26 12:52 | 最後修訂時間:2018/10/05 17:40

評論的展演: 當代生活習作 – 崔廣宇個展

前言:

    這是一個讓人期待已久的崔廣宇的最新的創作展覽,不過除了新作之外還有其他的作品。這一篇文章將選讀2017-2018的「當代生活習作」的四件系列作品,2010年的「2010極地日誌: 錯誤的冰塊」,以及2006的「隱形城市」四件系列作品。

    我個人認為「隱形城市」中的「阿姆斯特88號」和「海平面測量」可以放在一起討論,「利物浦精神」是這個系列的高峰,應該另外抽出來討論,而「台巴黎‧約克」可以算是一個重要的過渡。這次展出的「城市按摩:逆襲種植」以及「城市按摩:美麗的髒泡泡」我個人將它當作重新摸索且帶有更早期創作的延續的意味,沒有打算特別去討論, 我認為「隱形城市:利物浦精神」更有條件當作城市格局的「城市按摩」來看待。而「2010極地日誌:錯誤的冰塊」,我認為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討論。

    2017-2018四件和本次展覽標題同名的作品,當然是必須討論的, 但是會將其分成兩組:沒有表演和一起表演一組,沒有雞腿和預言一組。2008隱形城市:台巴黎‧約克也許可以放在當代生活習作一起起討論。至於「再來一次」似乎等我們都討論後它就自然明朗了。這篇文章將依據過去作品先寫,最近的作品後寫秩序,我認為只有這樣才較能凸顯最近幾件作品的舉重若輕的關鍵性。

 

一、  隱形城市系列創作

()大文化測量員X日常生活挫折

  1. 1.     隱形城市: 海平面測量 2006

    今日的荷蘭,在從前有不少屬於沼澤、湖泊與泥濘不堪的泥煤地,在中世紀人口快速增加,迫使荷蘭人開始致力研究於各種的排水設計,之後才可以在土地上面進行各種各樣的建設與農業活動,從地表景觀看見荷蘭造陸地的實力。今年來面對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下,荷蘭治水策略的從防水到親水,這種思維的改變,體現在地表景觀的變化當中,有堅固的大堤,亦有恢復溼地,還地於河的政策。

     阿姆斯特丹平均高度為海平面2公尺,雖非低於海平面,但面對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的威脅,這個低平城市的安全無疑是極為脆弱。阿姆斯特丹目前是荷蘭首都及金融和文化重鎮,許多荷蘭大型機構總部都設於此,其中包括7家世界500強企業總部。在這個非常豪華充滿創意活力的城市,實在不容易讓人意識到低地國荷蘭一直面對著非常嚴苛的海洋威脅。這個縫隙讓藝術家有介入的位置。

    在「隱形城市: 海平面測量」這件作品中,藝術家試圖揭露一個一直主宰荷蘭人日常生活的隱形事實。透過身上的噴水衣裝置,將過去歷史時間中荷蘭人親身歷過與海水的真實關係,再帶回到已經遺忘地球的真實水位的現代繁華城市。   

    因為時間的距離以及遺忘,這件早在2006所創作的作品,從現在看來是更有一點預言的味道,用行為藝術表演讓這個城市中的民眾重新思考荷蘭比世界其他所有地方更需要時時提防被可怕的海洋完全吞沒的威脅,這件作品比最近2018年創作的「預言/要下雨了」更為輕盈的預言, 還是有相當的類似。當然,「隱形城市: 海平面測量」的作品有一種藝術家自不量力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的偉大的部分。

 圖版提供 I 双方藝廊

2. 隱形城市:阿姆斯特88 2006

     「阿姆斯特88號」和「海平面測量」, 同樣都是崔廣宇2006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時期的創作。這兩件作品有許多重疊,例如水的意象的重疊,以及出現場景的鄰近關係,有些場景只是室內室外的差別。其實差別是更大的,一個是測量看不見的海平面,測量繁華城市中許多完全看不到海洋地的角落曾經有過低於海平面浸在海裡的狀態。但是「隱形城市:阿姆斯特88號」它測量的不是這個地址的相對海平面位置,它也不是普遍的一個阿姆斯特丹的家庭,而是藝術家在駐村期間所實際居住的房子。

    我們不覺得實際的海平面真的比這個房間高,以至於在房子內任何高度、任何地方,只要輕輕一碰弄出一個小缺口,都會噴出海水。而比較是不管藝術家做甚麼原先在他熟悉的地方輕易不過的事情,都會碰到意想不到以及不可收拾的結果。這有點像1916年卓別林的默片〈夏洛特早晨一點鐘〉,他好不容易進入一棟豪華住宅,進入後連想喝桌上酒都飽受挫折,連碰都碰不到。接著要爬10多級鋪豪華地毯的台階到二樓,用盡各種方法都無法得逞。最後爬上二樓要開門進入房間內部,又被規律擺動的鐘錘給撞開好幾次。最後進到更為豪華很有博物館味道的臥室,一張自動化的床又把他整得七葷八素。最後進到浴室,自動淋浴設備又再整他一次,最後他像流浪漢躺在浴缸中睡覺。

    假如「隱形城市:阿姆斯特88號」除了想傳達一個公共的議題:偉大的城市中的某些角落中也隱藏著無法適應進步或僅僅是正常的城市生活的失敗者,是不是也和比較私人的在當地真實生活中的挫折經驗有關?在這裡完全是完全亂了方寸毫無生活能力的藝術家失敗者,和後面那件「隱形城市: 海平面測量 」中那位信心堅定、苦口婆心想告訴大家末日將近的傳教士/預言家/藝術家,形成強烈對比,這個對照是非常有趣的。另外,雖然「隱形城市:阿姆斯特88號」中的無所不在的水患和荷蘭有一定的關係,這個水更可以是一種隱喻,它是遠遠地超越地域性的,當然我們清楚崔廣宇也並不願意自限過去的封閉的台灣性的思考。

 圖版提供 I 双方藝廊


(從利物浦精神到台巴黎約克精神

  1. 1.     隱形城市:利物浦精神 2006

    從一位資深導遊口中得知國人對利物浦還停留在某種負面的刻板印象之中,這也難怪,因為這座城市在非常短暫的時間中經歷太大的變化。1715年利物浦建成英國第一個船塢,到18世紀末,利物浦控制了歐洲41%,英國80%的奴隸貿易。同時這裡也是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地區之一。十九世紀初,40%的世界貿易通過利物浦船塢。二戰期間,利物浦遭受了80次空襲,都會區幾乎一半房屋受損。

    戰後,城市進行大規模重建,包括住宅和英國最大的碼頭工程。蓬勃船埠工業使這座城市興盛,滋養廣大的藍領階層,也孕育征服全英國、乃至全世界的偉大樂團披頭四,在1960年代,反戰、反文化思潮瀰漫,披頭四成為其中標誌性的化身,令世界各處為之掀起狂熱。自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利物浦的船塢與傳統製造業急劇衰落。貨櫃的大規模使用讓利物浦的碼頭過時。在20世紀80年代初,利物浦的失業率在英國的大城市中最高。

     自90年代中期以來,利物浦轉以文化與藝術來為城市塑造形象品牌,採取了以文化主導都市再生的策略,而文化節慶就成為了利物浦藉以再生的媒介。如今,這座搖滾樂迷眼中的聖地華麗轉身,在2008年成為了其中一座歐盟指定的歐洲文化之都。無疑的,利物浦是一個充滿產業能量,充滿了叛逆、創意、再生、文化能量的城市。

    而「隱形城市:利物浦精神」這部影片是2006年利物浦雙年展委託製作的作品,並於利物浦泰德美術館展出。在搜尋利物浦這個城市轉型的過程裡,我們可以從原有的城市規劃裡發現許多定義模糊、規劃不明的空間與設施,這些莫名其妙的空間如同散落在這座城市中的謎團,等待適時被揭露,或者被改變。透過介紹10個最有創意的地點的都市導覽的方式,站在藝術家個人的觀點來對這些地點提出非常有創意甚是顛倒是非與捏造事實的荒謬的詮釋,透過這些合理化都市尷尬空間的詮釋,重新提問人與空間的關係,試圖找出與當下的生活片段相重疊的部分。

    從我的觀點,這是當下社會中難以說清楚的狀態或是需求,透過某些其他社會現象的荒謬但也不無奇特直觀的詮釋,而讓未明的未來逐漸明朗的一種方式。這是對於「隱藏的城市」的議題的高段的展開。也許可以引用一下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撰寫的《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第一章中的一小段文字:「我可以告訴你,像樓梯一樣升高的街道有多少级,拱廊的彎度多大,屋頂上鋪著怎樣的鋅片;可是我已經知道,那等於什麼都没有告訴你。組成這城市的並不是這些東西而是它的空間面積與歷史事件之間的關係……。」藝術家透過地點的選擇,行為的介入,以及更重要的前所未有的詮釋觀點的介入,讓不可能發生的思考在這裡被生產出來,這正是看不見的城市不斷被生產出來的方式, 也是未來不斷產生的方式。

 圖版提供 I 双方藝廊

  1. 2.     隱形城市:台巴黎‧約克 2008

    大家出國旅行到各個重要城市觀光,以及留下重要代表性建築、已經是不值得一提的普通事。大家用智慧型手機自拍已經流行了非常久了,大家應該發現某些機種拍出來的影像就是很像一些有水準時尚雜誌的設計風格調性,現在即使是出過旅行, 很多人也只是使用手機,因為除了地景影像的代表性之外,產出了影像品質也是超水準,更是可以幫你編排設計,並且馬上分享出去。這件作品是在自我揭露了藝術家還在利用低科技的手法嘲諷這種已經過時的窮苦人家也能作的日常美國夢巴黎夢?或是他根本就排斥這一種購買並且低度使用一些科技網路機器或只是玩具從此地球就會自動變成平的一種自欺欺人觀念?藝術家為這個系列寫了一段很有意思文字。

    「或許是文化的崇拜,或許只是無意義的拷貝,自由女神、 艾菲爾鐵塔、凱旋門……這種名信片式的符號移植看似方便去除了兩地空間的差異,卻同時製造出另一個更大的落差,一個漂浮在我們生活周遭缺乏線索的真空。」這應該是大多數的人都已經意識到的現象。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而拼接與拼接之間的縫隙在商品、消費,與媒體等等所塑造出來的需求中被隱匿,並隨著全世界的互通有無來填補這些因文化差異而出現的縫隙,或者說是增添更多脈絡上的空洞。」

     或許我們覺得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經在克服這種問題,並且那縫隙已經逐漸消失,但是他告訴我們首先要理解之間差異或無所不在的「缺乏線索的真空」,他並不想回到「不用想太多且意義連貫的生活」也不想安於「一個充滿想像卻由無數的隱瞞修飾而交織出的荒謬世界」,他宣揚一種在荒謬城市環境中主動行使錯誤詮釋的美學,就如他所說的「或者我們必須說服自己用誤解的角度穿梭於這種想像真實與現實真實之間,才算是知覺的對應到我們所處的環境。」

    從各種角度,台灣當然是不能夠和利物浦相提並論,但是針對隱藏的城市:利物浦精神, 他說了一段可以做為後續發展的思考:「在搜尋利物浦這個城市轉型的過程裡,我們可以從原有的城市規劃裡發現許多定義模糊、規劃不明的空間與設施,這些莫名其妙的空間如同散落在這座城市中的謎團,等待適時被揭露,或者被改變。」透過介紹10個最有創意的地點的都市導覽的方式,站在藝術家個人的觀點來對這些地點提出非常有創意甚是顛倒是非與捏造事實的荒謬的詮釋,透過這些合理化都市尷尬空間的詮釋,重新提問人與空間的關係,試圖找出與當下的生活片段相重疊的部分。

 圖版提供 I 双方藝廊

3. 小提問:在地城市顯影做為轉向?

     在這篇文章中兩件城市按摩被我省略掉,這裡稍作說明, 並且進行一個更有生產力的轉向。首先關於按摩,當「經絡壅阻,人體氣血不暢,陰陽失調,就會產生疲勞與病變。中國醫學典籍認為,按摩術能調節陰陽平衡,疏通氣血經絡,還能活血化瘀、強身壯骨、調整臟腑功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等。」將中醫按摩理論用在城市治理,有一定的道理。但需要有較明確的脈絡才比較容易理解。」

     我認為,「隱形城市:利物浦精神 2006」 以及「隱形城市:台巴黎‧約克 2008」都可以放在城式按摩的框架之中,也許「隱形城市:台巴黎‧約克 2008」還只能放在城市顯影的診斷階段。事實上,我把「隱形城市:台巴黎‧約克 2008」看作是一個轉向的預言。不過這個預言要「2010極地日誌:錯誤的冰塊」的文字論述以及在台灣補拍的一些場景才明朗化。

 

圖版提供 I 双方藝廊

二、    2010極地日誌:錯誤的冰塊」的轉折

    這件作品是參加由美國「土地藝術科學基金會」在2009年所舉辦的北極圈藝術型計畫, 全部影片於挪威Spitzbergen以及台北兩地拍攝完成。2009年10月一群藝術家與科學家乘坐一艘帆船在 Spitzbergen 這座島嶼四處落腳,並各自執行著自己的研究與計畫。藝術家在北極拍照的影片感覺並不強烈,也覺得熟悉,但是藝術家所寫的文字吸引我的注意:

    「……我們像是人類社會分派出來的一個小組,在這個微型的船艙社會裡依然維繫著來自城市的資源與社交活動,船艙外自然界的弱肉強食與劇烈的環境改變,在這層脆弱的膜衣保護下顯得平靜與安詳。維繫著這個社群的脈絡,(是)來自我們手中可靠的生存技術與知識……或許整趟旅程裡真正能夠顯現的是,這座極地之島就是一面鏡子……大家用自己所懷抱的信念在此試探著自己的極限,從支離破碎的環境資源裡,蒐集建構用以支撐這個框架的所有需求,並用力維持著這個輪廓,等待下一個永晝裡不易察覺的變數與無常。」

    說穿了,藝術家對那個複雜與變化無常的環境接觸太少,所知太少,也很難與這個環境作甚麼回應,裡面更多的是自己的過去框架的延續。在一字排開展滿整個展場的八個螢幕的最後三個:一個是藝術家多在冰洞裡用瓦斯爐熱水煮東西的場景,它真不容易區分是在北極還是在台灣拍的。一個是一部推銷火鍋料的車子,打開之後車廂內部就有一個巨大的模仿的冰洞,隔離門的內部有一幅大圖輸出的廣告影像,裡面包括熱騰騰的曬火鍋,上面還蓋了一個極字的標誌,是指這些火鍋料是極品?還是這裡的某些東西來自北極?廣告左下角有一隻乖巧可愛的小北極熊,真是一個絕妙的混和。

    最後一個是在大熱天吃麻油雞,旁邊有一個非常巨大的冰櫃,忽然有一個像是從北極來的人從裡面爬出來,好像從裡面帶走一些食物。關於夏天吃麻油雞的那一幕,家裡幾個人好像個吃個的、沒有甚麼關係。給我的感覺是,藝術家在那邊做的好像是這邊的生活或一般對於極地的知識的投射。再回頭,看我們日常生活種有關北極或冬天的經驗是多麼的荒謬。我們對於身邊的事物知道多少,又有那些不是大眾媒體所餵養極不知不覺中內化的?

 圖版提供 I 双方藝廊 

相關評論

双方藝廊「當代生活習作」崔廣宇個展    --- 陳韋鑑

Re: 超商座位區裡的異世界生活:關於崔廣宇的新作與其抗辯式身體 --- 王聖閎

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II ─選讀双方藝廊《當代生活習作─崔廣宇個展》(新作) --- 黃海鳴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