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林志明 / 「獵人」和「導演」:由風格演變角度看周慶輝「人的莊園」
分享 | 瀏覽數: 2618

「獵人」和「導演」:由風格演變角度看周慶輝「人的莊園」

林志明 | 發表時間:2015/07/03 20:49 | 最後修訂時間:2015/08/05 17:41

評論的展演: 周慶輝個展-人的莊園


〈人的莊園No. 02〉圖版提供|周慶輝

 

由風格塑造的觀點來看,周慶輝過去的創作是以特定專題的報導攝影見長。在早期拍攝樂生療養院的代表作《行過幽谷》(1990)之後,他曾去到中國長期旅行七年(1995-2002),為那時因為急速工業化而行將消失的各種勞動者留下《消失的群像-勞動者紀事》(展出於北美館)。《行過幽谷》由選題到長期蹲點的工作方式,都體現當年《人間》雜誌報導攝影以關懷弱勢、抗議社會不公和紀實揭露真相為主軸的工作方式。到了《勞動者紀事》這個系列,周慶輝曾明白表示他受到巴西攝影家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Sebastião Salgado)的影響,但因為薩爾加多的《工人》系列雖然拍攝許多第三世界的勞動者,卻很少拍攝中國的影像。於是他走遍中國各地,甚至深入到東北及滇南拍攝即將消失的蒸汽火車頭及「馬幫」。薩爾加多曾說彵攝影的第一大特色即是土地上長程的移動。除此之外,最能體現其攝影風格的,還有兩個特點:長時間的觀察和激發視覺震撼的構圖。薩爾加多曾說過他為了拍攝一隻象龜,先要長時間以和牠的一樣的方式,一起用四腳行走,獲其信任之後,才會按下快門。周慶輝在這個系列中也是一樣,雖然長時間地跟隨其拍攝對象,但他不會輕易按下快門,而是大部份時間用在觀察和取得對方信任。薩爾加多影像的視覺震撼力是大凡看過其影像者都會承認的,周慶輝的這些勞動者影像也是相當重視構圖和視覺震撼力,其中不少影像已接近使被拍攝人物在生活空間中擺出定姿勢和團體形態的「擺拍」(pose)。

由這裡到他下一個主要的系列,即《野想 - 黃羊川計畫》(2006發表),雖然大部份的人都會因為他躍入了彩色攝影而認為他更加貼近造形攝影(photographie plastique),但其實就攝影的視覺風格根本原則而言,由《勞動者紀事》到《野想》並不遙遠。改變最多的其實是場景:周慶輝不再於人物原本生存的自然場景中拍攝,而是將場景轉換到重現甘肅偏鄉兒童科技夢想的黃土牆。雖然仍在黃羊川拍攝,但這已是個「人造場景」。在這個系列中,他使得這些小孩和他們夢想的放大版本一起入鏡。他同時也拍了一些特定姿勢的肖像。雖然企圖和作法離《人的莊園》仍然有不少距離,但其基本的風格原則,比如人造場景中的拍攝、以獨立但帶有特定徵象物(attribute)的肖象作為伴隨,這些原則已在此悄然立下。

和《野想 - 黃羊川計畫》相較起來,《人的莊園》是一個比較陰鬱和悲觀的系列。在《野想 -黃羊川》中,孩子們的物質生活雖然貧瘠,知識也很欠缺(由他們對科技的想像可以看出他們對科技的陌生);但他們的夢想是天真甚至甜美的,而作為背景的黃土,雖然象徵著乾渴,卻也是個明亮的顏色。反觀《人的莊園》,雖然有各種明亮的工業性色彩點綴其中(場景設在動物園,但比喻的對象其實是當代都會中的人群),但最常出現的,而且也是最具主宰性的色調,其實是藍色。這在談憂鬱症的作品中當然是如此,在談兒童生活中的疏離與異化、談老年的降臨、或不孕症帶來的壓力的作品中,也都是如此。

單就攝影層面而言,《人的莊園》比《野想 - 黃羊川》更進一步的是,除了採用在動物園中拍攝這樣具有強烈比喻的背景之外,各個影像更大量地採用布景搭建、燈光設計、人物造型、道具運用等「編導式攝影」的手法和資源。在這系列裡,攝影家由「獵人」轉變為「導演」,因而他必須大量依賴文本、編製文本、並且詮釋這些文本。雖然這些文本因為擔心限制觀眾的想像而未在展覽中隨著作品呈現,但他們仍是在細節的精心挑選和佈置中隱然若現。

 
〈人的莊園No. 10〉圖版提供|周慶輝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