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林采韻 / 木蘭少女 捏塑原創音樂劇的想像
分享 | 瀏覽數: 3708

木蘭少女 捏塑原創音樂劇的想像

林采韻 | 發表時間:2017/08/12 12:08 | 最後修訂時間:2017/08/12 12:08

評論的展演: 《木蘭少女》

演出地點: 台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演出時間:2017/07/15

中文原創音樂劇《木蘭少女》從2009年首演至今8年,經過幾度重製,從青澀富有潛力的少女,蛻變至今日足以留下時代印記的熟女,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因為音樂劇作為綜合藝術,大型的製作不僅費心費時費力,更需要銀兩支撐,兼具藝術和商業亦非易事,木蘭現有的成績,証明了一種中文原創音樂劇可能的想像和典型。 

蔡柏璋和王希文是《木蘭少女》的靈魂人物,一人負責劇本,一人負責作曲,當時這兩位不到30歲的年輕創作者,扛下這齣台大戲劇系十週年的製作。作品2009年在城市舞台首演,資深樂評人楊忠衡以「又驚又喜」表達觀感。2011年作品重製於國家戲劇院,兩人聰明不落俗套的創意,再度讓作品擄獲人心。2016年受新加坡聖淘沙名勝世界邀請,《木蘭少女》以定目劇形式連演36場,同時給予作品翻新修整的機會。2017年7月音樂劇於台中國家歌劇院演出兩場,此版與2011年相較,製作整體更為精進。

 《木蘭少女》持續受到關注,它的利基可歸諸於,蔡柏璋和王希文創想此劇時,腦海中的確存在試想追尋的百老匯典範,或是兩人在學習路途上,當相關知識和接觸層面愈深且廣時,他們對於自我作品的要求也同步提高。因此在台中版《木蘭少女》身上,可以看到戲、樂極度交融,音樂與戲劇彼此推進、呼應的絕佳狀態。

 然而戲樂合體,本是傳統音樂劇結構重要的一環,但在執行上,必需在創作初始,便落實此概念,而非雙方各自為政,再求其中庸,且在來回之間因需求有所進退,比如細微至,歌詞字句字數的增減、字的挑選和使用、音樂進出的破口等。因此作詞者需將音樂的想像放到文字裡,並且使其存在音律;作曲著必需以各式樂風、節奏,詮釋字裡行間的動機、情境和情緒等。蔡柏璋和王希文的組合默契,似乎有那麼一種羅傑斯與漢默斯坦的味道。

 《木蘭少女》幾個段落,可被視為「教材範例」。《可否請你幫我撿個肥皂?》以大段的唸、唱設計展現劇中木蘭和將軍在淋浴間的初次見面,將那害臊、緊張的心情,從文字的使用、音樂速度的調配、演員聲音的表達、戲劇橋段的詮釋,達到成功的整合。《觀世音,請給我多一點點時間!》王希文先賦予「請給我多一點點時間!」明確的主題動機,在此段落中,動機由不同角色輪流演唱,引伸每個人心中不同「多一點點時間」的需求,之後再經由重唱、輪唱、合唱,一層層的往上鋪墊增強戲劇張力,整段詞曲的安排綿密交織一鼓作氣十分精彩。

 《美麗的錯誤》、《崇德市集》以《木蘭辭》中的「唧唧復唧唧」加以發揮,歌詞排列出「擠擠復擠擠」、「雞雞復雞雞」、「起起復起起」、「醒醒復醒醒」等文字趣味。另在趣味背後,串連出的文字,已為演員的移動走位、舞台場景調度鋪陳,並明確點出音樂需要呈現的狀態和質感,譬如:「擠擠復擠擠,崇德村的日子,乳牛一隻又一隻永遠擠不停」、「急急復急急,崇德村的市集,大家一個接一個排隊不要急。」等。《我非我願》、《我飛我願》為音樂劇頭尾兩首,具有呼應性的重點歌曲,從劇情安排、歌詞寫作至「我願」音樂主題動機的再現使用,襯托出劇中主角們心境的轉變,為整齣音樂劇唱出適宜的總結。

 《木蘭少女》創作時,其實是劇本先行,但詞曲、戲樂的相融度,能夠一再精進,在於每次新版本推出時,蔡柏墇和王希文不畏「大刀闊斧」,也不看輕「小針美容」的必要性。去年工作新加坡版本時,數段劇情和單純對話的橋段進行必要的刪減,一方面縮短了演出長度,同時讓舞台演出節奏的流動更為順暢,此一調整結果,在台中版的演出產生明顯效果。音樂部份,一些增添的小巧思,加上符合演員能力的展現,具畫龍點睛功效,比如:飾演花木蘭父親花弧的演員老豹.卜亞和曉齊的吳政翰受過西洋聲樂的訓練。作曲家給了作為一家之主的花弧,在劇情初始,一段飆高音的橋段,增強了他的存在感。曉齊緊張害怕時就會想要高歌一段,而他所演唱的幾個重要音符,作曲家轉化自莫札特《魔笛》中花腔女高音詠嘆調《地獄之火在我心中燃燒》的著名旋律,賦予音樂更多的符號性。

 《木蘭少女》有幸因幾度翻新修整而有今日的面貎,但也因為台灣音樂劇的產業鍊一直未能具全,《木蘭少女》和許多國內大型音樂劇製作一般,往往只能打代跑,從製作執行到演出端,還有許多面向仍待討論和發展。在百老匯音樂劇的製作中,Music Director(音樂執導)是統合音樂的重要角色,編舞則是決定肢體風格,諸如《西城故事》、《歌舞線上》、《芝加哥》等劇的編舞大家,但在台灣以上概念才剛起步。在百老匯,演出場次以數十數百起跳,演員的歌聲必需要有打長線的能耐,但在台灣因為演出場次總是有限,演員並沒有機會受此訓練,以這次飾演花木蘭的歌手李千娜來說,單就兩場演出,她聲音的穿透力和表現力以及音色的豐富度,實在無法符合女主角的需要。

 從首演到2017年的台中版,《木蘭少女》8年來一步一腳印,捏塑出中文原創音樂劇的一種可能想像,在台灣原創音樂劇發展30年的此時,值得記上一筆。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