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林采韻 / 2017年度觀察報告
分享 | 瀏覽數: 3798

2017年度觀察報告

提名觀察人: 林采韻 , 2018年03月15日 17時13分

評論的展演: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馬伯司氏」2017新點子劇展 王嘉明《血與玫瑰樂隊》2017新點子劇展 李銘宸《戈爾德思:夜晚就在森林前方》唐美雲歌仔戲團《螢姬物語》驫舞劇場《混沌身響》2017舞蹈秋天-一當代舞團/蘇文琪《全然的愛與真實》2017新點子樂展《遶境共聲》動見体劇團《狂起》擊樂實驗室《每個動作都有一個聲音》擊樂實驗室「反作用力計畫:抵抗」【TCO】團長精選系列《2017臺北市傳統藝術季開幕音樂會─瘋.原祭》朱宗慶打擊樂團《島‧樂》海神家族與巨人─簡文彬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2017TIFA 小巨人絲竹樂團《山水渲》、《風月染》【TCO】名家系列《簡文彬&TCO》2017台灣國際音樂節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


藝術的發展是延續性的,很難單純以年為界線畫下框架,因此年度的觀察報告,試圖從點連成線再擴展成面,從中窺得趨勢,以及未來延伸的潛能。雖然第16屆台新藝術獎以音樂為主體的節目,在藝術創意和論述格局上,就客觀評斷未能進入入圍名單,但本屆來自創作者、演奏者等主動對音樂的思維翻轉,走出舒適圈的「不安全」嘗試,策展規畫的思考展現,及跨領域間的平等碰撞等,散發出的活力或膽識,令人對「未來」抱有想像與期待的可能。

過去幾年音樂活力在表演藝術場域的多變性,讓人目不暇給,2017年依然有數件作品值得咀嚼,《馬伯司氏》的作曲家柯智豪將京劇、爵士樂巧妙合拍;王嘉明《血與玫瑰樂團》裡對於音樂、語言、人聲、音響、空間的大膽試驗;李銘宸《戈爾德思:夜晚就在森林前方》具畫龍點睛的舒伯特藝術歌曲;唐美雲歌仔戲團《螢姬物語》中,出自兄弟檔姬君達、姬易霆的音樂,風格豐富,主題動機使用得宜;驫舞劇場《混沌身響》系列進行身體與聲音的探索,吳秉聖為蘇文琪《全然的愛與真實》打造的電子噪音深具威力等。

過往多被視為陪襯的音樂,逐步在戲劇、舞蹈的舞台有了位置,如此作用力,似乎對於音樂領域產生正向功效,引領出音樂家的主動出擊,跳出傳統音樂會的思維,展開冒險。《遶境共聲》為兩廳院新點子樂展系列,策展人趙菁文,邀請劇場導演黃鼎云共同合作,嘗試建立聲音文本。《狂起》以作曲家林桂如的概念出發,與編導符宏征、王靖惇投入一場傳統戲曲、武場、當代音樂、肢體及劇場的跨域實驗。《每個動作都有一個聲音》,由那娜擊樂二重奏和作曲家邱浩源、編導李銘宸合作,善用並轉換日常環境的各種聲音。《反作用力計畫:抵抗》為一場從打擊樂延伸,融入實驗影像、行動藝術等的展演。值得一提的是,《每個動作都有一個聲音》與《反作用力計畫:抵抗》皆為首屆「JPG擊樂實驗室」的獲選團隊,從中可見創意的迸發,誠然需要經費的支持及可供發展的時間。

 新創作的演出及委託創作的發表,在音樂發展的有機循環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在當前力求突破開創新聲的國樂界,新作品往往有機會開發新的演奏方式和技巧,演奏水準的提升自然刺激作曲家的筆下功夫等。2017年的音樂舞台,創作力依舊旺盛,公辦樂團本具影響環境之責任,民間樂團的投入更值得肯定。包括台北市立國樂團委託的李哲藝《瘋‧原祭》、王乙聿《鏡子-雙國樂團協奏曲》、台灣交響樂團委託的賴德和《海神家族》交響曲、朱宗慶打擊樂團《島‧樂》委託五位前輩作曲家、小巨人絲竹樂團《風月染》進行絲竹樂器搭配電子樂器的委創等。台灣國際音樂節(傳藝中心台灣音樂館)以及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的策畫,也有助於台灣現代音樂面向的拓展。

由點至面,可以觀察,當音樂在表演藝術的舞台不再只是配角,而是具有角色;當在音樂的舞台上,導演、編舞不再只是扮演安排走位、調整肢體的角色,而是與音樂家一起合作、進行對話的夥伴。相信當製作的量足以構成質的競爭之時,以音樂為基底或本體的製作奪得台新藝術獎桂冠指日可待。

相關評論

關於同志平權的另一種對話——唐美雲歌仔戲團新作《螢姬物語》 --- 郭強生

在無命名之後──續談《混沌身響》 --- 白斐嵐

馬伯司氏 一加一等於一的京爵相遇 --- 林采韻

螢姬物語 探索豐富歌仔樂風 --- 林采韻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